十字军骑士人物介绍

简介

这本书是先科威奇五部历史小说的收官之作。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波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1399年,十字军骑士团不断骚扰波兰边境,烧杀抢掠。面对国难,边境小城堡的主人Juhlander和叔叔Macko、Byshko以“小人物”的身份投身卫国战争。通过生活和苦难的磨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卫国战争的胜利最终成为现实。

详细介绍

《十字军骑士》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五部享誉世界的历史小说中的最后一部,于1900年在华沙出版。这部作品由澎湃的爱国激情、多彩的历史画面、曲折的故事情节、曲折精彩的布局、天衣无缝的结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化的修辞构成,构成了一部歌颂力量和正义的颂歌。作品反映了波兰历史上相对强势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整部作品洋溢着波兰作为欧洲大国的民族自豪感和面对顽固敌人必胜的信念。展现了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大国过去的辉煌,发扬了铁的铮铮铁骨和波兰民族的英雄气概。它不仅实现了作家创作这部小说时处于外国奴役下的波兰人民的强国梦,而且激励他们为祖国的复兴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也向世界证明,尽管波兰自1795年被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第三次瓜分后,作为一个统一独立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波兰人心中仍然有一个祖国,正如他们在一首著名的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只要我们活着。

亨·尚科维奇1846年5月5日出生于俄罗斯占领的波兰卢布林省武科夫斯基县。他的家庭虽然是没落的贵族家庭,但是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位作家的父亲参加了1830年反对俄国的十一月起义,母亲也出身名门。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渊博,博览群书,收藏了大量波兰经典和世界文学名著。受母亲影响,先科威其从小热爱文学。1858年,他去华沙上中学。三年后,他父亲的庄园破产,他的家人搬到华沙,靠过去的积蓄谋生。他当时处境尴尬,不得不辍学去当家教。从1866年到1871年,他在华沙中央大学学习法律和医学。后来,他转到了大学的波兰语言文学-历史系。一边读书,一边做家教,过着清贫的生活。正是艰难的时代和家庭环境磨砺了他的意志,培育和锤炼了他的创作才华,造就了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

早在中学时期,先科威齐就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短篇作品,笔法竖写,锋芒毕露。大学期间,他开始为报刊杂志写文学评论,同时也写小说。1872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徒劳无功》问世,随后他的中篇小说集《瓦尔希瓦袋子里的幽默故事》和《来自自然与生活》相继出版。此后,他以小说家和记者的身份立足于社会。1876年,他去美国当了两年多的波兰报纸记者,回国途中还去了西欧一些国家。美国和西欧之行不仅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阅历,而且逐渐形成了他的民主主义世界观。作为一名记者,他为波兰报纸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这些报道后来被收集成一封给美国的信。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此时的先克维奇正值壮年,从事小说创作,他成了一个有性格的人。他的作品,无论大小,都非常优秀,被誉为世界文学短篇小说的“炭笔素描”。为了面包,音乐家杨可、灯塔看守人、酋长和奥索都来自这个时期。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题材广泛,深入到作者所耳闻目睹的波兰和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作品中,和先科维奇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痛苦的呐喊,有愤怒的指责,有反抗的呐喊,但从来没有对占领者的谄媚,也没有被占领者绝望的呐喊。不屈不挠,而不是投降,是先科威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自1883年5月起,他连续五年多出版了三部历史小说:《与火与剑》、《激流》和《约夫斯基先生》。这三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都取材于17世纪的波兰历史。《有火有剑》描述了当时属于波兰领土一部分的乌克兰贵族KhMirni Tsky的叛乱。Torrent和Vovoldi Iovski先生分别反映了波兰反对瑞典和土耳其入侵的战争。因为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是一致的,所以统称为先科威奇三部曲。先科维奇以其高明的笔锋,用恢宏壮阔的全景场景再现了波兰当时的社会面貌,揭示了无坚不摧的民族英雄和为保卫祖国浴血奋战的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千古功勋,证明了伟大的波兰民族是不可战胜的。1896年,先科维奇完成了一部反映罗马暴君尼禄倒台的异国历史小说《你要去哪里》。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97年2月至1900年3月,作家在报刊上发表《十字军骑士》。为了写这部小说,他查阅了几乎所有现存的波兰和欧洲国家有关十字军骑士的资料,深入研究了波兰古代文献,并对十字军骑士的首都马博克进行了实地考察,使小说中描绘的骑士据点真实而具体。

十字军骑士所涉及的历史背景非常深刻。波兰民族在十世纪中叶建立了封建国家,皮亚斯特王朝第四代君主在966年以拉丁仪式接受了基督教。12世纪初,国内出现封建割据。在波兰东北部,维斯瓦河和尼曼河之间,有信奉多神教的普鲁士人。由于与波兰人的宗教信仰不同,他们经常与波兰北部马佐夫舍公国的诸侯发生战争。1226年,马佐夫舍王公康拉德(Konrad)决定引入十字军东征征服普鲁士时在耶路撒冷建立的日耳曼骑士团,将库米诺割让给他们作为封地。骑士团征服普鲁士后,移居德国移民,在这一地区推行德国化政策。1234年,教皇宣布普鲁士为骑士团的私有财产。1237年,条顿骑士团与驻扎在波罗的海东海岸的带剑骑士团合并,形成强大的十字军骑士团国,首都在马博克。骑士团国在德国皇帝的支持下,逐渐摆脱了马佐夫诸侯的控制,不断占领波兰领土,威胁波兰安全,同时占领立陶宛的齐穆兹领土,威胁立陶宛安全。1320年,瓦迪斯劳·沃科特克立为波兰国王,波兰王国建立在封建割据的基础上。1355年,马佐夫舍的王子们承认了波兰国王的宗主权。1370年,波兰实现了与匈牙利王朝的联盟,因为当时波兰的皮亚斯特王朝王室制度中断,匈牙利安茹王朝波兰王室血统的路易继承了波兰王位。路易死后,他的小女儿亚德·维加于1384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为了对抗十字军骑士的敌人,立陶宛大公亚捷沃决定联合波兰,于1386年来到克拉科夫。他按照拉丁仪式接受基督教洗礼,取名瓦迪斯劳,迎娶亚德韦卡,并被加冕为波兰国王,称为瓦迪斯瓦夫二世(1386-1434)。就这样,一个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形成了,波兰历史上开始了雅格沃王朝的统治。1409年春,齐穆兹爆发了一场反对骑士团的大起义,得到了亚克沃的堂兄立陶宛大公维托尔德的支持。到1410年7月15日,波兰-立陶宛联军和骑士团在格伦沃尔德决战,骑士团几乎全军覆没。

小说重点讲述了从1399年雅德维卡女王去世到1410年格伦沃尔德战役的十一年间,波兰人民饱受骑士团入侵之苦,奋起反击,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作品字里行间贯穿着波兰和立陶宛人民反抗骑士团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使得小说中的画面既生动突出,又充满了瑰丽的历史细节。

小说以Juhlander一家被骑士团和Macko的叔叔杀害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设置了众多的插曲和分支,交织成一个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相互关联的结构网络。作者的叙述错落有致,流畅自然,情节展开时而如龙腾、河水奔流,时而如清溪潺潺,充满诗情画意。整部作品一波三折,高潮迭起。这种严谨的构思和布局服务于一个主题,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十字军骑士团是波兰和立陶宛人民的死敌,消灭他们是天经地义的,也是人之常情。

作家用他一贯极其犀利的文笔,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和广阔的背景勾勒,深刻地揭露了骑士们的贪婪、狡诈、残忍、恶毒和背信弃义。即使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他们也频繁在边境地区挑起战争,甚至袭击绑架了一直善待骑士的马佐夫舍公国王子,使朱兰德失去了心爱的妻子。后来,他们用阴谋劫持了朱兰德心爱的女儿丹·夏露,把朱兰德骗进了他们的城堡,在那里她受到了令人发指的羞辱和折磨。朱兰德父女被骑士团折磨的例子很典型,但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波兰和立陶宛民族被骑士团伤害的一个缩影。骑士团进入波兰以来,到处烧杀抢掠,留下一片焦土。在路边和骑士城堡的大门前,到处都是挂着无辜尸体的绞架。边境地区的波兰人“晚上睡觉,永远不知道明天醒来会不会被铐住,脖子上会不会有剑,屋顶会不会着火”。是骑士们的疯狂侵略逼得波兰人忍无可忍,逼得他们发动了民族反侵略战争。战争爆发前,编剧做了大量的准备,渲染了一种“箭在弦上”、“不期而至”的紧张气氛。格伦沃尔德之战更是历历在目,发电暴涨,长虹暴涨。在教皇、德国皇帝和西方国家封建领主的支持下,骑士团威武雄壮,而波兰-立陶宛联军则是正义之师。他们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看着雄鹰翱翔,顶风作战,最终将骑士团这样的强敌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书中对格伦沃尔德激战的描写是波兰文学中少有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画面,将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充分展现了波兰人民精忠报国的英雄品质。

具体内容传递矩阵:/view/560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