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有什么特点?

首先,就表现对象而言,意识流文学没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那样反映现实生活,描写地道典型人物的规范,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着重表现人的潜意识、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在意识流作家看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只是反映了外部的现实和表面的真实,但这个外部世界并不真实,真正的真实只存在于人的内心主观世界。所以,作家要把重点放在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描写上,写出人的内在真实。从这一文学观念出发,意识流作家将创作视角从“外”转向“内”。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和意识活动不再是一种描写方法,不再依附于小说的情节作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手段,而是作为独立的表现对象出现在作品中。意识活动几乎成为作品的全部内容,而情节则被极度淡化,隐退在小说语言的帷幕之后。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的四个部分——班吉、昆廷、杰森和迪尔茜——都是通过不同人物复杂的意识流构成小说的基本内容,其中夹杂着理性和非理性。

由于意识流文学重在表现人的意识,作家的叙事角度也较传统文学发生了变化,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重心完全从外在的描写转向了内心活动的呈现,即人物意识流过程的直接呈现。按照法国叙述者齐内特在叙事话语中划分的“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等范畴,继韦勒克和沃伦发明的“叙事聚焦”一词之后,意识流文学大多选择“内聚焦”的叙事角度。内部焦点意味着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小说所表现的只是某个人物或某些人物的所思所见所闻,这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叙述者全知无所不在的“零聚焦”模式完全不同。采用内聚焦的叙述者必须跟随人物,小说世界的广阔完全取决于人物的视野。当人物的视点消失后,叙事对象的顺序也要被打断。比如在《喧哗与骚动》的第二章“昆汀部分”,福克纳就表明昆汀的叙述突然中断以示自杀。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是按照客观的时空顺序或事件的发展进程来架构作品,而是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和意识的流动来安排小说中的段落顺序,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交融。人物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每一个画面中;它起着内在联系作品结构的作用。

人的意识是复杂的,理性和非理性意识并存。有清晰完整的意识,也有朦胧碎片的意识;有言语层的意识,有尚未形成语言的前言语阶层的意识,等等。这些意识混杂在一起,交替出现,很难从中找到逻辑轨迹。时间倒转和空间重叠已经成为意识世界中常见的情况。意识流文学试图真实地展现人类意识的流动,这使得作品的内容无法按照正常的时空顺序逐一展开,而是按照不同于“空间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语)来表达意识的流动。福克纳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转移这些人,不受空间或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限制,随机调度了书中的人物。结果很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这种“随机调度”的能力,来源于意识本身不受时空限制。在《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和昆廷的意识在不断跳跃,现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没有界限。书中内容颠倒,时间混乱。作者对此不做解释或说明,只是通过改变字体或标题来提醒读者。比如小说第一章“1928年4月7日”,班吉的部分:'。

我们沿着篱笆走到花园的栅栏边。我们的影子落在栅栏上。在篱笆上,我的影子比莱斯特的高。我们来到了缺口,穿过了它。

“等一下。”莱斯特说。你又挂在钉子上了。你就不能穿过去,不让衣服挂在钉子上吗?"

凯蒂从钉子上解开了我的衣服,我们通过了。凯蒂说,莫里叔叔照顾我们,让我们不要让任何人看到我们。让我们把猫放在腰间。猫腰,石磊。就像这样,你知道。我们的猫下来走过花园,花儿围着我们沙沙作响。地面紧张而坚硬。我们又翻过围栏,几头猪在那里嗅来嗅去。凯蒂说,我猜他们一定很难过,因为他们的一个伙伴今天被杀了。地又紧又硬,还被挖过,每天都有一大坨。

凯蒂说:“把手放在口袋里。”。否则会结冰。快到圣诞节了。你不想你的身体冻僵吧?

“外面太冷了。”威尔什说。“不要出去。”

(威尔什是康普生家族的黑人男孩,迪尔茜的长子。三个黑人男孩前后服侍班吉。1905之前的Wilsh,还有迪尔茜的小儿子T?p?Wilsh,“当前”1928是迪尔茜的孙子莱斯特。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使用不同的黑色书页来表示不同的时间顺序。)

因为作家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秩序,重新建立了时空的秩序,在感觉、刺激、记忆、联想的作用下,真实地呈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混沌、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动态,所以读者总能体验到作品中人物所经历的那一刻——心理时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最后一章描述了女主人公莫莉的困倦情态,她的意识自由浮动,模糊不清,最后完全消失。整段不使用标点符号,不断句,表现出意识的不间断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