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大破齐国后,为何不趁机灭掉齐国?这当中存在着哪些利益纠缠?

乐毅大破齐国后,为何不趁机灭掉齐国?这当中存在着哪些利益纠缠?

很多人说燕惠王后来在黄金台更换将领的行为,是造成燕国伐齐行为最后失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的确燕惠王之后遭受流言蜚语影响,将原本燕军的将领乐毅更换变成骑劫,造成了燕军破绽百出,才可以即墨城的防守战将领田单抓住机会,进而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齐国才有了之后复国的机会。

这确实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试想一下,在燕惠王造成猜疑以前,齐国早已被乐毅带领的燕军围困了将近六年时间,乐毅可以以雷霆之势奠定齐国七十余个封地,却围困了即墨城两年的时间都没有攻破封地。

假如说并没有内情,想必大家都是不能够理解的,而也正因为乐毅选择放弃根据围困即墨城的形式,去进行这场战争才导致了燕惠王的猜疑,想来每一个君王在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都会有所猜疑,毕竟乐毅所表现出来的前后差距太大了。

就如同在长平之战之中,廉颇固城出不来一样导致了当时赵王的猜疑一样,乐毅的这种表现造成燕惠王的那种反映其实属正常的。那么乐毅大破齐国后,为何不趁机灭掉齐国?这当中存在着哪些利益纠缠呢?

01灭亡齐国后,燕国将领乐毅将无用武之地

首先第一点,我们先来从乐毅的身上找找问题,乐毅做为当时燕国的将领,他自然明白自己的价值是表现在战场上,如果一旦齐国被解决,那么燕国也就失去了长期性与其说僵持的敌人,到了这个情况下,乐毅的价值还能再反映得出来吗?即便是能体现出来,又能和以前那样重要吗?

自然也有人说了,除开齐国以外,燕国也有燕国,也有魏国做为它对手,乐毅同样有领兵出战的标准和机会,但在那个时候,燕国是极其尊崇关键的政治统治手段的,换句话说,其竭力地抵制根据军事战略的行为来占领其它的我国,如此一来,乐毅根本没有机会根据压迫性的手段让齐国顺从。

而跟“狡兔死走狗烹”同样的道理,我们想,乐毅也是十分明白的,正巧那时候燕国的君王并不希望齐国从此灭亡,不希望根据放弃一个齐国,来毁坏中国关键政冶传统,因此在这里之中是不是也有乐毅见机行事的作为呢?不过,那只是他们的一个猜想,并不能够从历史记载之中寻找到不少支撑点。

02各诸侯国实力相对均衡,燕国不希望打破相对平衡状态

第二个原因我们还要看当年的外部环境,齐国是中部地区的大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仅是因为这是西汉的建国诸侯国,更是因为齐国具备强劲的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齐国是传统的大国,春秋五霸有齐国,战国七雄也是有齐国。实际上,在所有战国时代可以称得上是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并不多,除开秦朝的国都咸阳市,也就只有魏国的国都大梁和齐国的国都临淄区可以称作是国际特性的大都市。

同时,齐国也是位于东海之滨的大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海上贸易是进行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道路,比其他中原地区列国都多一条谋生的方法,因此齐国在所有山东六国之中是非常具有地位的。

进到战国时代后,天底下是战国七雄相争的现象,那时候,秦朝尽管在战国中期兴起,但各种诸侯国并没独自一人一国灭另一国的水平,相互之间也没有压倒性优势,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里是真正的诸侯国并起三国争霸,并没有谁能够在一方独立独霸,没有谁拥有这以一敌六的实力。

因此,每一个诸侯国它的存在都是对这类均衡的一种保持,一样的每一个诸侯国的毁灭也都是对这种均衡的一种打破,在每一个国家都没有把握能够以一对多的时候,就没有任何一个我国期待这类均衡被打破,放在乐毅伐齐的事件中,便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要齐国被占领。

03齐国灭亡影响整个战国格局,容易出现利益纠葛

这第三个原因就是各种诸侯国间的权益问题,咱们上面早已提到,齐国是中部地区的大国,它生死攸关决定着整个战国格局,一旦这样的一个我国被解决,还是六国***同的攻击下被解决,它灭亡一定会牵涉出繁杂的利益关系。

哪一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之中要获得什么样的好处?毫无疑问每一个人心中之中都存在着自已的如意算盘,究竟谁去攻占齐国的土地?究竟谁去占据齐国的财富?在这些土地的分派之中要怎样才能够看起来相对公平?怎样做才能不造成其他更多恩怨?这也是不得不去考虑到的事。

即便燕国要灭亡齐国,也不可能独立的去攻占齐国这方面土地资源,与其说这般,燕国还不如将齐国留有,毕竟齐国这个国家的国家财富早已被吞食消失殆尽,留下一些年老体弱,留下一些通过战事清洗的荒城,对燕国实际上已经够不了威协了。

所以为了防止利益纠葛的诞生,为了防止更多的权益争夺的爆发,不仅仅是其它的我国,哪怕是燕国自身也不愿意被牵涉其中,因此在那样的一个时间里齐国不是有可能被灭亡的。

04综述

小编认为,齐国之所以能拥有复国的机会,这儿确实有田单军事才能的贡献,有齐国人不卑不亢的精神的一种体现,但同样,也和燕国一直以来的政冶传统,与乐毅自身的自私心相关,而导致这件事情产生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当时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