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名法律公证人,希望他将来成为一名法官,但他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后来成为了一名学者。伏尔泰
伏尔泰一生机敏,多才多艺。他的作品以犀利的语言和讽刺的风格而闻名。他说:“笑声可以征服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他因讽刺封建专制主义而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书被禁,他本人也多次被驱逐出境。他从65438年到0725年被迫流亡英国,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研究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伏尔泰经历了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的统治,目睹了封建专制主义从繁荣走向衰落,亲身感受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和反动。他深刻地预见到革命必将到来。他对朋友们说:“我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在播下革命的种子。虽然我自己可能不是革命的见证者,但它一定会到来。”伏尔泰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史诗《亨利·亚德》、《奥尔良的少女》、悲剧《奥德伯》、喜剧《放荡的儿子》、哲学小说《老实人和无辜的人》。他还写了许多历史著作,如《路易十四》和《论各民族的风俗和精神》。在哲学方面,他的代表作有《哲学词典》、《形而上学》和《牛顿哲学原理》,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哲学交流》,被称为“向旧制度投下的第一颗炸弹”。伏尔泰过人的才智、敏锐的思维和对黑暗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统治者也想用他。路易十五请他做宫廷历史学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待他如上宾,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接见他,但都因他的叛逆思想而不欢而散。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定不再与任何国王来往。伏尔泰
伏尔泰尖锐地批评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他将教皇比作“两足兽”,称牧师为“文明的恶棍”,并称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设置的最可耻的欺骗陷阱”。他呼吁“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与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有些人咬他的耳朵;还有人踩他肚子,还有人远远的骂他。“但伏尔泰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他认为宗教是统治人民不可或缺的。他说,“即使没有神,也要造一个神。".伏尔泰信奉自然权利论,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他认为财产权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按照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肯定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但他也认为上帝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他非常鄙视劳动人民,认为他们只会干粗活,不会思考,说“当老百姓都思考了,一切就结束了”。伏尔泰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各方面都有局限性,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也深深地烙上了他那个时代,那个阶级的烙印。但是,他对反封建启蒙运动的巨大贡献,仍然值得人们永远纪念。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兴趣基本上继承了17世纪古典主义的遗产,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得》(1728)以16世纪法国的宗教战争为题材,写了波旁王朝的亨利四世在内战胜利后登基,在南方颁布大赦令,保护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誉为开明君主的典范。伏尔泰的哲理诗推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静,别具一格。伏尔泰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写了50多部戏剧,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学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以戏谑的风格讲述荒诞的故事,影射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伏尔泰
1726至1729在英国期间,致力于调查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学艺术,回国后出版了《哲学书信》(又名《英国书信》,1734),宣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批判法国专制政权。该书出版后被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到了他女朋友艾特利女士在席勒村的庄园,隐居了15年。1746并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带着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视他为文学侍从。痛苦的经历使他决定不再与任何国王来往。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并为《百科全书》撰写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收入他的著作《哲学词典》(1764)。他于1753年离开柏林去瑞士生活。从1760开始,他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内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着频繁的通信联系,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了大量的小册子,揭露专制政权下的宗教迫害和司法部门的黑暗。其间,法国发生宗教派系斗争,导致大量逃亡。伏尔泰在他的庄园里收留了数百名难民。他还多次抵制不公正,为穷人伸张正义,平反不公正的案件。影响最大的是卡拉事件。176110 10 13图卢兹菲拉蒂大街的一栋房子里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这家的主人让·卡拉(Jean Kara)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胡格诺派(新教加尔文派)商人。那天深夜,让·卡拉发现他的大儿子马克·安东尼在商店上吊自杀。当时全家人都慌了,他妈大哭起来,惊动了邻居。突然,人群中有人说:“马克·安东尼是因为选择了天主教才被父母杀死的。”天主教和新教在16世纪经历了一场宗教战争,已经200多年了,但是对立依然非常尖锐。伏尔泰
图卢兹的一名法官(注:是法官,不是教会)闻讯,在没有调查、审讯甚至没有查看现场的情况下,逮捕了“谋杀”事件发生当晚所有在家的人。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28岁的他学过法律,想成为一名律师,但因为拿不到天主教证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里得到一笔钱做生意,但父亲拒绝了。失望之余,他每天去咖啡馆借酒消愁。后来因为负债,他觉得前途黯淡,就找了一个短视的想法。一个头发花白,年近花甲的老人,如何吊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谋杀”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帝喾大义凛然地出庭为老卡拉辩护,但被停职三个月。律师许德尔试图澄清真相,但处于亢奋状态的法官不予理会,认为律师无能。审判长滥用职权,逼迫卡拉供出同伙。卡拉斩钉截铁地说:“既然没有犯罪,怎么会有共犯呢?”1762,10年3月,法院不顾一切无罪证据,粗暴地判处卡拉拆车的刑罚。行刑前,老卡拉痛心疾首地说:“我说了实话,我死得很无辜……”事件发生后不久,伏尔泰就听到了各种各样的谣言。他一直对教会持怀疑态度,认为天主教和新教都是无耻之徒。伏尔泰
卡拉老人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极大愤慨,他决心为人类尊严和信仰自由而战。他通过各种渠道,冷静地亲自调查取证,将卡拉被流放到日内瓦的两个儿子传唤到费尔奈,将他们提供的细节与从过往乘客那里听到的反映进行对比,从而对整个事件做出个人判断。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自白,写了小册子揭露这种非人的不公正,并提供了卡拉夫人带她去巴黎的所有费用,以引起舆论的关注。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笔写下上诉状,并作出“我确定这家人是无辜的”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饱受冤屈的老人卡拉及其家人终于得到了平反。这一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了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权漠视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后来还为同样受到教会迫害的19岁骑士拉巴尔和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万特奔走,终于平反了这两起冤案。在整个晚年,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了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个词条,并于1764年编成一本书,以《哲学词典》为题公开出版。此外,他还出版了哲学小说《查迪格》、《天真的人》、《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与欧洲各国各界人士保持着频繁的通信联系。据统计,伏尔泰的信件被保存下来的有一万多封,与他通信的多达700人。他用这种方式与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自己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不知疲倦的斗争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许多名人都来这里打听他的消息。费尔南德成为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南德的宗主”。1778年2月,84岁的伏尔泰在阔别28年后回到了巴黎。消息一传开,整个城市都轰动了。一些只听过他的名字,没见过他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向他的落脚地,使得周围街道人头攒动。当他经过时,女人们偷偷从他的皮大衣上拔下一两根头发,当作圣物保存。在巴黎,伏尔泰过于激动,因尿毒症被迫卧床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口述了最后一部五幕诗化悲剧《伊雷娜》。虽然剧本平淡无奇,但巴黎和凡尔赛在演出过程中反应强烈。女王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在现场欣赏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教会人士别有用心,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想方设法从伏尔泰的病中捞点钱。有一天,一个牧师偷偷溜进伏尔泰的病房,让伏尔泰做最后的忏悔。虽然伏尔泰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总是与教会不和。他很清楚牧师的目的,粗暴地把他打发走了。几天后,另一位名叫莫雷的住持又做了同样的事情。伏尔泰一见他进来,就问:“父亲,您是哪里人?”“啊,先生,我是上帝派来的!”“真的吗?你能给我看看上帝的信吗?”伏尔泰虽然病重,但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了这些“披着长袍的狼”的丑恶嘴脸。12年5月,伏尔泰咯血不止,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心看到他的老朋友这样受苦,就给他送去了鸦片酊。伏尔泰糊涂了,喝下了所有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在他昏迷的时候,三个牧师闯了进来。当他稍微清醒时,他们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性。伏尔泰在《哲学词典》中已经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当他听到“基督”和“圣”这两个字时,勃然大怒,做出惊人之举,撑起病体,愤怒地推了牧师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伏尔泰临死前对自己的事情提出了一个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如果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会这边上天堂;上帝把他送到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端溜走[1]。伏尔泰于1978年5月30日下午11逝世。反动教会对这个亵渎神明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遗弃。但是,伏尔泰对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他一生大部分时间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理论将教育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法国人民的头脑。1791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的遗体被移葬于巴黎万神殿,并举行国葬。坟墓就在卢梭旁边,他的心脏被放进一个盒子里,存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