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经常接触到论文。论文类型很多,包括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学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论文有很多注意事项。你确定你能写出来吗?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论文。欢迎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任何翻译的本质都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学翻译作为读者接触外国文学的主要媒介,与其他翻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是艺术语言,必须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文相同的艺术效果。因此,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及其表现形式,并进一步论证了创造性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创造力;翻译;表达形式

[摘要]任何翻译,其本质都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作为读者的文学翻译与接触外国文学的其他主要媒介的翻译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艺术语言,它必须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译文的同时获得原文的艺术效果。因此,文学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及译者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论证创造性文学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表现形式;创造力;;译者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一种认知和创造的形式,它不仅有助于读者接近外国文学作品,还能让读者接近原文所反映的艺术真实。前苏联著名翻译理论家吉维·加切奇拉德泽(Givi Gachechiladze)说:“翻译永远是对原作艺术真实的反映,或者借用列宁的话来说,是译者的思想与原作无限接近。译者必须将原作‘再现’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进而创造出与原作相似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奥克塔维奥·帕斯在《翻译:文学与文学》一文中指出:翻译和创作是一对孪生过程。法国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迈克尔·里法特尔也提出了文学翻译。两个引语明确指出了翻译、创造和再现的关系——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必须为翻译艺术的创造性原则而战,必须创造性地处理原文,改变其面貌,使之服从自己的目的。

一,概念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创造性叛逆”最早是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特提出的。他认为“翻译永远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它之所以是叛逆,是因为它将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参照系中,它之所以是创造性的,是因为它赋予作品全新的面貌,使其能够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全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寿命,还赋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谢天振教授在其《翻译研究》中也对“创造性叛逆”作了简明的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某种主观愿望而导致的对原文的客观偏离。创造性叛逆并非文学翻译所独有。它实际上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一个基本规律。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创造性叛逆,就没有文学的传播和接受。”作为人类文化,文学翻译是一个相当微妙的矛盾。作为文学,它应该把一部非母语的文学作品变成用地道的母语写的作品;作为译者,应该传达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因此,文学翻译的目的是“用一种语言传达原文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阅读原文同样的灵感和美感”。诚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是译者创造性地再现原文风格的过程,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的一种必然方式。

二,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列宁提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面对一部文学作品,译者需要进入原作的外壳和灵魂,但完全正确地复制原作者的意图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译者都是从自己的偏见出发理解和接受作品的。译者的历史现实、审美标准、文化价值取向,以及他个人的审美趣味、创作个性和创作手法,都为他的翻译打上了“再创作”的烙印。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制约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原文的第一读者,“前理解”的存在构成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选择。哲学解释学将“前理解”解释为:在具体理解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观点、看法或信息,主要表现为偏见或成见。所谓偏见或成见,是指在理解的过程中,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客观地理解作品,必然会产生偏见。前理解是译者理解文本的基础,决定了译者的特殊视角。另一方面,译者在履行了自己作为原文接受者的身份,读懂了原文的深层含义后,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译文的创造者。当然,译者的这两种身份是辩证统一、相互渗透的。社会生活的某种印象,作家的形象,都是客观存在于原著中的。这种客观的东西,只有经过译者的心智加工和生产,才能在译文中被客观化和自然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好的文学翻译不仅在其再创作中使用的语言不同于原作,而且具有译者独特的创作个性。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将原作者从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放逐,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导地位被颠覆,读者才能获得彻底的自由。在阐释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分析文本的意义时,巴尔特明确宣称“作者已死”。在他看来,一部作品一旦完成,文本中的语言符号就开始发挥作用,文本是否具有生命力完全取决于读者。他强调意义是读者接触文本的产物。译者作为原文的第一读者,也因此一步步从追随原作者中解放出来。他们能赋予原文新的生命,是译文的创造者。

三,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

谢天振教授认为,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个性化翻译、误译和省略、删节和编译、翻译和改编。鉴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文学翻译的特点,创造性叛逆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四点:个性化翻译、有意误译、删节和改编。

(一)个性化翻译

由于译者的风格不同,同一部作品由不同的译者翻译出来的版本必然有不同的风格。不难理解,在文学翻译中,不同的译者总会在译作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例如,历代译者在翻译苏格兰诗人伯恩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时,都表现出了自己鲜明的风格。下面节选第一节的译文进行简要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郭沫若采用了七言古体诗的形式,采用了归化和创新,用与原文相近的古体词与原文在形式上一一对应,体现了译者“尽力使译文与原文相一致,简洁明快,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魅力”的一贯主张。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译文因押韵而与原文风格不同。而王佐良则采用翻译新诗的形式,遵循自己翻译英诗的一贯风格——以诗译诗,用简单、明了、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表达原诗朴实真挚的感情。他还创造性地运用“逆风”和“合拍”来翻译原文,使译文有形有神。因此,对比两个译本,不难发现王佐良的译本在内容、形式、风格和艺术技巧上都成功地再现了原文。这也印证了他所主张的:“万物原如其然,雅俗共赏如其然,深度如其然,基调如其然,风格如其然”。不难看出,两位译者对同一首短诗的翻译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鲜明的个性化翻译也体现在这里。

(2)故意误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为了迎合母语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译者故意不采用正确的手段进行翻译,造成有意的误译。林纾的翻译突出了“义”字:“一个姑娘死得有义,为了我的家庭,为了我的儿子,不为大意……”“义”承载着中国封建“五常”的道德规范,翻译中的贾殷成为一个贤惠的女子,成为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守护者。林纾的有意误译造成了译文与原文在人文精神上的距离,但有利于促进当时中国读者对西方小说的接受。

(3)删节翻译

翻译删节是指译者“化繁为简”,在翻译中有意省略原文的某些词语和表达,以达到更好地表达和表达的目的。在翻译《该隐传》的过程中,琼·哈斯特的译者潘·习字故意隐瞒了该隐与亨利相遇并登塔取其幼的浪漫故事,删除了该隐与亨利婚前怀孕的情节,删除了亨利不顾父母对爱情的命令而自由地爱上该隐的内容。译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伦理,尤其是“男女不施与受”的制约。这种删节翻译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也符合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

(4)适应

文学翻译中的改编主要指作品的文学风格和体裁发生变化的翻译。中国读者熟悉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田汉和夏衍分别将其改编成戏剧剧本,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中国读者的认知对原著进行改编,淡化了原著的宗教色彩,突出了其进步意义。这种创造性叛逆对中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原著的精神内涵,以及原著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定义并没有无限夸大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使创造性叛逆成为胡译和乱译的避难所。作为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源语和译语文化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原文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世界中得以再现,取得应有的文学、文化和社会效益。

扩展: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的选题非常广泛,社会生活、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可以作为论文的选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为实践服务。因此,科研选题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注重题目的实用价值,选择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题目。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抑制通货膨胀、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廉政建设等。

二是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会遇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青少年教育、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乡镇企业技术改造等问题。

三是作者本人在工作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方法和艺术、职业道德教育等等。

在选择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关系党和国家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吸收国外经验和技术,引进外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在当前贯彻落实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中,要注重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等等。

二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类问题虽然不是整体性的,但却是人们关注的,或者期望解决的,或者有疑惑需要从理论上探讨和解答的问题。比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政策,比如工资改革、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免费医疗制度改革、价格调整、住房制度改革、城市建设、社会保障、法制教育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改革预测、研究决策等等。另外,有些话题看似具体琐碎,却关系到很多家庭,也可以作为话题。比如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勤俭持家的问题。

第三,虽然具体,没有引起社会关注,但代表了一定的倾向。一种是意义尚未被认识,作者用理论观点分析预见其生命力。如农村土地流转给种田能手,送农村村级干部上大学,为农村培养致富带头人;或者预测危害和后果,及时提问,引起社会关注。比如农村建房修坟占用破坏耕地,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民引进饲养国外产品没有市场调研,等等。另一个是群众意见多,反映很多。要进行理论分析,指导正确治疗。如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先富后富,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等等。

第二,要注重题目的理论价值。

我们强调题目的实用价值,并不意味着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不主张题目一定要有直接效益。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不同于工作总结和调研报告。一般来说,它由三个要素组成:论点、论据、论证。文章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它侧重于探讨和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阐述自己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中给人以启迪。因此,在选择现实话题时,还应考虑其是否具有理论和认知价值,即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能否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些题目不一定与现实直接相关,也不一定有直接的实际用途,比如历史问题、经典、外交问题的研究。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主题可以表达某种趋势,或者对现实有借鉴意义,所以具有理论价值,这样的选题当然可以选择。我们要反对的是脱离实际、咬文嚼字、繁琐考证、追求时尚等毫无意义的东西。

第二,勤于思考,刻意创新

毕业论文的成功、质量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章是否具有创新性。所谓新颖,就是在论文中表达你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观点。有了新颖的观点(即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启迪人),文章就有了灵魂和存在的价值。对于文章的新颖性,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观点、题目、材料、论证方法都是新的。这类论文写得好,价值高,社会影响大,但是写起来很难。选择这类题目,作者必须对某些问题有深入的研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写作经验。对于毕业论文,受条件限制,选择这类题目要非常慎重。

二、用新材料论证老话题,从而提出新的或局部的新观点、新看法。比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主题,就是前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个老主题。但也有人敏锐地抓住了企业实行股份制后职工思想的波动和变化,收集了大量新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股份制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一文,读了让人耳目一新。

第三,用新的角度或新的研究方法重做已有的题目,从而得到全部或部分新的思路。例如,在工人思想政治工作这一主题上,一些学生针对近年来纺织行业工人结构的变化,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小生产者向产业工人转变、农村向城市转变等不同角度,分析论证了农民合同工的思想特点及其对整个工人思想的影响,探索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这篇文章也是创新的。

第四,质疑现有的观点、资料和研究方法,可以启发人们重新思考问题,虽然没有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对“新颖性”的完整概括,但只要能做到其中一个,就可以认为文章的题目具有新颖性。

要找到创新话题,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生活就像万花筒,变化无穷。各领域、各方面的事物及其矛盾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新旧体制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发展、党风和社会风气等。不仅原有的理论需要重新认识和发展,还需要创造许多新的理论。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以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寻找适合自己写作的创新型毕业选题。其次,要善于积累和分析数据。

歌德曾经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常青的。过去已经形成的理论,包括教科书上的一些观点,是可以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重新认识的。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积累、分析数据。要搞清楚别人写了什么,有什么论点,争议和分歧的焦点是什么,目前国内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等等。在对已有成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他人认可的成果为出发点,在前人和他人知识的基础上撰写有自己见解的论文。

第三,知己知彼,轻松适度。

(一)认识自己,量力而行。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学习知识成果的综合考核。选题的方向、大小、难度要与自己的知识积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写作经验相适应,做到“知其然”。

所谓“知己”,首先要充分估计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为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写一次毕业论文不可能进步很快。所以在选题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客观分桥,预估自己的能力。如果你有很好的理论基础,有很强的分析总结能力,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题目,给自己设定较高的标准,有助于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如果你觉得很难全面分析一个大问题,那就把题目设小一点,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把某个问题讲透彻。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差距。有的可能范围比较广,有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比较深的研究,有的可能在这方面比较优越,但另一方面又比较逊色。在选题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有所收获,有所感悟的题目。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趣深,研究欲望强,内在动力和写作情绪高,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所谓“相知”,第一,要考虑是否有信息或信息来源。信息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或者资料不足,论文是写不出来的,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没有说服力。数据可以分为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第一手资料是指作者的个人调查,包括各种观察数据和调查结果。二手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图书馆和资料室。

文档。二是要了解选题的研究动态和成果,大致把握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避免盲目性和工作不力。要注意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寻找薄弱环节,即别人研究中的疑点、漏洞或不足。许多有疑点和漏洞的问题是重要的学术课题,可以作为突破口,在理论上修正、补充或丰富已有的结论。只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可以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比如政治专业从事党政工作的学生,写“精神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等题目;如果你对党史和党的建设很了解,就很容易把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反腐败和党的纪律作风写好。经济学专业,在经济部门或企业工作,写“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写市场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流通体制改革、价格体系、清理三角债等。、外贸系统工作等。,工作起来也轻松。在农村工作,写小城镇建设,土地问题,乡镇企业,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也容易直奔主题。

(二)难度适中,大小适中

毕业论文选题,把握“适度”的原则非常重要。

首先,题目难度要适中。选题既要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量力而行”。在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想通过论文的写作充分体现自己这几年的学习收获。所以,关注一些学术价值高、角度新、内容奇的话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难度太大,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一旦他们盲目写作,很可能陷入被动地位,迫使自己另起炉灶。相反,我有一定的能力和条件,但是论文选题太容易,不能体现我的真实水平,也不能通过写毕业论文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其次,题目的大小要适中。总的来说,应该是小而不是大,窄而不是宽。题目太大,难以把握,难以深入细致的考虑,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大题目需要掌握很多材料,不仅是局部的,更是整体的,不仅是某一方面的,更是全面的。而写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业余学生又被工作和家务束缚,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资料收集。另外,经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但对于一些大问题的独立研究和分析还是不够的。再加上写作经验不足,大量材料的处理往往失控,容易造成材料堆积或过于分散,文笔泛化。小题目的选择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选择小题目,二是从大题目中选择小的论证角度。比如有三个题目:关于妇女权益保护,关于妇女经济权益保护,关于妇女财产继承权保护。第一个题目显然太大了,因为妇女权益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等。如果涉及这么多内容,要写好一篇文章并不容易。第二个题目比第一个小,但是经济权益的内容还是比较复杂,大到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来写。第三题把握妇女经济权益中的财产继承权,角度小,针对性强,易于深入研究。

当然,题目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比较了解情况,文笔水平高,也能写出比较大的题目。但总的来说,题目更小,更具体。小题目好驾驭,只要写的有深度,同样有价值。另外,题目大小的区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变的边界。大问题可以做小,小问题可以做大,要根据作者的实际来定。

毕业论文的题目要具体,要小,但也要注意不要把范围限定得太小太具体,以免失去典型意义或者使理论水平出不来。比如《XX厂行政部岗位责任制刍议》,这样的题目写个意见就够了,如果硬要写论文意义不大。

再次,你也要注意千万不要随大流,不要赶时间写,写自己不懂或者没有条件研究的问题。如果有些人接触到一点外来资料,搜集了几个新名词新概念,为了“猎奇”和原谅别人,就去抄袭别人的东西,囫囵吞枣,东拼西凑。这样的论文当然写得不好,选题时要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