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童谣被列入非遗

闽南童谣被列入非遗。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主要流行于中国福建闽南、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居住地的。唐代闽地的民间童谣《月光光》与如今闽南各地流传的同名童谣虽然文字上存在差异,但主题和结构都十分相似。由此可见,闽南童谣在唐代已经出现。2008年6月7日,童谣(闽南童谣)经中华人民***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代现代音乐家周淑安为闽南童谣《唔唔摇》谱写了《安眠歌》,开创了音乐家谱写闽南童谣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杨扬、袁荣昌、吴火荣、杨双智、陈彬等新一代音乐工作者,都先后谱写、创作了不少闽南儿歌,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袁荣昌的《一个人姓傅》,陈彬的《红虾红丢丢》《跳火群》等。

闽南童谣的体裁种类

1、游戏歌:儿童游戏时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而念诵的童谣。

2、数数歌: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记住数字与数数能力的童谣。

3、摇篮曲:主要由母亲或其他亲人吟唱给婴幼儿听的,用于催眠、教话、认物的简短童谣。

4、滑稽歌:也称戏谑歌、古怪歌,指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扭曲,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的意味。

5、拗口令:也叫绕口令或急口令。它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联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学习语言的。

6、问答歌:采取问答或连问连答的形式来叙述事物、反映生活的童谣。它能启迪儿童的心智,唤起儿童对各种事物的注意,帮助儿童认识理解周围的世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童谣(闽南童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