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趣闻
2.吵秧歌在陕北,元宵节叫“吵秧歌”。各村的秧歌队,由一个撑伞的“伞头”带领,随着锣鼓的节拍起舞,跑“大场子”(集体舞),演“小场子”(二人三人舞),在各家各户表演,庆祝新年,祈求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带领传统的歌词,因地制宜地即兴创作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来说,唱歌之后是跳舞。唱歌时,所有队员都重复他唱的最后一句,简单活泼。元宵节期间,当地会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秧歌队进入其中,观看各种秧歌表演。这个活动有消灾辟邪的意思。东北秧歌辽宁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蝴蝶拍打、双人摔跤、花棍、高跷等多种形式,经常一起表演,统称为“秧歌”。解放前,秧歌在农村是扭着唱的,也叫秧歌。乡村秧歌游村落,又称“跑秧歌”;镇秧歌也叫“跳舞秧歌”。注:秧歌是从村民傩到地方戏曲的中间形式,一端连着驱魔人(傩神,其实是巫婆),另一端连着戏曲演员。本章拟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以及秧歌与村民傩戏、戏曲、木偶戏的关系。流行于全国各地的秧歌,与古代人们的驱邪活动有关——沿门逐疫。这种曲目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还是不难找到的。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叫“神回秧歌”。“每年春节前,由神会会长带领的秧歌队祭拜神灵,第二天就开始挨家挨户拜年。群众称之为“沿门”,是为了消灾避难,吉祥平安。”明明“沿门”就是沿门追疫的活动,但傩人却脱下了鬼脸壳。伞头秧歌是流行于山西西部和陕西北部的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里有一个重要的歌手,左手拉环,右手持花伞,俗称伞头。他是一个秧歌队的领队,主要职责是指挥大局,安排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串巷,走院找场地,代表秧歌队即兴秧歌答谢。据民间传说,伞和环都是降魔捉怪的器具,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一些偏远山区的秧歌仪式,在那里打秧歌,要先祭瘟疫,再跑到医院去瘟疫。秧歌结束时(一般是日落后),会举行送瘟疫的仪式。社区会提前做一个小船,大多是高粱秆做的,用白纸糊上。精致的地方都是木制的。船上有灯和一个纸人,象征着瘟神。或者干脆写个牌位“瘟疫大师的精神阵地。”由秧歌队护送到河边,人们在香后跪拜。伞唱了一首告别的秧歌,马上把纸船放进水里,漂走了。这和古代的驱魔仪式很像。秧歌与插秧、插秧的关系“秧歌”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与插秧的关系。而在没有水田、没有水稻种植、没有水稻插秧的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秧歌的受欢迎程度甚至高于南方。这说明北方秧歌和插秧没有关系。南北方的“秧歌”名称相同,但又不同。南方的“秧歌”是插秧时的表演,以“歌”为主,北方则是农闲或过年时的娱乐性服装表演。流行于三北地区,元宵节化妆表演的秧歌,与插秧插秧时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个艺术品种。他们使用相同的名字,这只是发音相似的结果。后面讨论的秧歌,除非特别说明,一般指北方秧歌。
3.湖北房县灯会上上演的秧歌灯,配云南姚安百盏一组,民国湖南嘉禾县的画面:“秧歌叫‘灯’,少男少女载歌载舞,金鼓号角结合技艺,类似衡州的花灯。其风止于十五日,名曰‘打灯节’。”《中华民族风俗志》中记载的江苏仪征胡普安的“花鼓灯”就是典型的秧歌。流行于广东普宁、潮安一带的英文歌曲,也写成鹦哥、秧歌、银鸽,既保留了北方秧歌的一些表演特点,又保留了秧歌的名称。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来自南方”的理论,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文歌曲、灯笼、采茶、花鼓都是从北方传入的,至少受到了北方秧歌的影响。秧歌又称秧歌,在陕西、河北等地也叫“秧歌”。有人认为秧歌起源于凤阳,所以也叫“秧歌”。也有人认为“秧歌”源于古代人类的太阳崇拜,是秧歌的原名。都不现实。当我们把目光移到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知道秧歌有轩哥、杨哥、、等名字,再往南就能看到、、等许多谐音。《女儿歌》黄青荀《红山碎叶》说:“红山灯城有一个秧歌,秧歌的‘苗’叫女儿歌。古书上说叫曲帅,好像不太符合。”值得注意的是,秧歌是“女人之歌”。民国刘文海《西游记》:“依附新疆人民的女人,真是娇媚迷人,一见面就卖光了。.....有一个爱管闲事的人,曾经写过阳哥的字。阳哥,就是纠缠人和女人。”还记得新疆民歌:“吐鲁番葡萄哈密瓜,库车羊格子(叫女人)是花。”清代齐允石编《黄曦要略》对新疆方言的四则记载:“称女为阳兄。”据此可以肯定地说,轩哥、阳哥、哥、阳哥都是维吾尔语中的女性名称。而且这个女人主要是指女生,至少是年轻女性。很难想象中年以上的人会被称为“一朵花”。所以,秧歌的原意是“姑娘的歌”。到处都是青年男女在秧歌中互相挑逗的最有力证据。“载歌载舞”是秧歌的本质特征之一。无论秧歌、花灯、采茶,女生都是主角;这个女生大多是男生打扮的。我们已经强调了秧歌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现在可以进一步说,秧歌是古代村民傩与西域娱乐形式相结合的产物。《新疆游记》谢的《新疆游记》记载“唤一帮兄弟抱郎”,既有男孩女孩调情歌舞,又有简单的戏剧表演,与汉族的秧歌十分相似。它的主要“角色”都是由轩哥(女生)扮演的。汉族的“秧歌”之名,或由此而来。“轩哥”曾经是角色的名字,东北有“秧歌角色”的说法。此外,清朝雍正至乾隆间有一道法令,禁止“秧歌脚、堕落女”游泳、唱歌。今天集体舞结束后,出现了一个民谣艺人(或者秧歌角兼)在冀东秧歌里唱秧歌调。此外,李俊雅的《湟中元宵社火》记载了青海东南部元宵社火的表演。庞大的古装舞蹈队伍中,有高跷妹、拉花妹、花梆子、老阳高(又名“老羊哥”)、伪火神、报、花鼓、拉毒妹、花和尚、哑巴、臂姑等角色。这和普通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领队的“高阳”(秧歌),马上就是库车的“高阳”、“葛玄”,也就是汉族的“秧歌脚”或“秧歌角”。后来以领队的名义召集了整个舞蹈队。山东大鼓秧歌的五个角色山东秧歌中的大鼓秧歌有“伞、鼓、棍、花、丑”五个角色。其中,“伞”分为“丑伞”和“花伞”。“丑伞”又叫“头伞”,为男性老人装扮,是整个秧歌队的指挥。“鼓”,为武术学生盛装,是秧歌队的主要演员。人数众多,动作复杂。它一边跳舞一边打鼓,舞起来气势非凡。“鼓秧歌”由此得名。“梆”是一个年轻人用两端有彩色条纹的木棍跳舞。“花”是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服装模仿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花旦。“丑”的人的数量可多可少。他们装扮成“傻小子”、“丑女”、“县官”、“花花公子”,即兴表演取乐。胶州秧歌的角色胶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棍、扇花、小鼓”,每个角色一对,* * *五对十。所有角色的名字都是根据他们的道具、妆容、表演特点来称呼的。由于“鼓”、“棍”、“花”都是角色名,“轩哥”可以是角色名。“轩哥反郎”源于西域的“轩哥反郎”,东传时遇到了带有驱邪因素的汉族元宵节社火,于是在东西方交界处,具体地说是青海、甘肃、宁夏、陕北、内蒙古,产生了以“轩哥”为主要角色的。当这种民间歌舞流传到东南时,玄兄、阳兄、等都难以理解,于是借用了秧歌这种南方插秧歌的名称。秧歌的出现秧歌大概产生于宋代,最开始可能叫“惊鼓”。西域歌舞,以“轩哥”为主要角色,结合汉族的元宵之火成为宋代的秧歌,位于甘肃、陕西一带,是中西部结合部。秧歌和潮州话英文歌的区别不在于英文歌不说唱,而只是把鼓舞(武术鼓)和“古装”表演(文艺鼓)分成两部分。前者保留了击鼓的名称“鹦哥”,称戏剧表演为“后棚”。上面提到的山东“鼓秧歌”,其实和潮州话鹦哥没什么区别。还有山西小粉的秧歌,也属于这一类。「松江阵」闽台省有一种娱乐形式叫「松江阵」,也就是英文歌曲,但他们干脆抛弃了所有「鹦哥」、「秧歌」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汉人眼中名副其实的新名字。但漳州、泉州把少男少女的游行称为“迎宾亭”,至今仍带着秧歌和惊鼓的印记。因为,秧歌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男生化妆,女扮男装。这里的《武林旧事》记载说女人打扮成木偶,让我们想起了秧歌队里那些化妆打扮成女人的小伙子。这种秧歌形式应该是从木偶戏中传承下来的。《老武林》卷二载“灯会”后“舞队、全棚布偶”,其名称有:巽旦、喜旦、拍掌棒、男女竹马、男女极品、河东子、盲判官、旱船、持锣耍鬼、村、鼓板、耍和尚、摊贩。这和大秧歌队几乎没什么区别。来自秧歌的戏剧——阳戏湘西当地有个别称叫阳戏来自秧歌,分南路和北路,北路阳戏又叫“刘孜戏”。不管是南路的阳西戏,还是北路的木偶戏,都移植过来了。流行于贵州天祝的“天祝阳戏”,往往以小丑为主,“起脚”和“边走边转身抬脚”,类似于小步、小步。丹角和小丑出场时必须开四道门,并伴有锣鼓。“在湖南,人戏叫‘高台戏’,木偶戏叫‘低台戏’。小丑的“起脚”正是福建小梨园戏中“木偶脚”的动作,纯属模仿木偶。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四川的傩戏也被称为“阳戏”或“阳戏”。通常对“阳戏”名称的解释是,娱人的“阳戏”和娱神的“阴戏”相对称,故名。其实阳戏和阴戏都是傩戏,表演地点、时间、形式、目的都没有区别。而且“阳戏”也可以写成“阳戏”,不能参照阴阳来解释。傩戏之所以叫“阳戏”,是因为木偶给它起了个绰号。湖南傩戏《大盘洞》第四场,有一幕是“樱哥”教“桃花”唱莲花。这个“樱哥”相当于西域秧歌中的玄哥和高阳。云南四川都有梓潼戏。”一般邀请新婚、婚后不孕、无子女或长期患病的人来表演,意在要求子女完成心愿,祈求上帝保佑。又名“梓潼戏”、“阳戏”,实际上是傩戏的一种。两者的关系很明确,说明“阳戏”是祈求生育的。元杂剧中,帝王常称后妃为“儿女”或“儿女”。"《汉武故事》曾说卫子夫入宫,四十多岁不准见。请含泪走出来。武帝因夜间梦见“子舒”,有幸生了儿子,立儿子为皇后。这可能就是皇帝所说的梓潼的开始,或者说梓潼戏的起源。而那些又被称为“阳西”的,则出自童子——玄哥——秧歌。阳戏流行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羊场乡。”阳戏班汉族较多,但与本剧相关的习俗以布依族为主。在一些布依族村民的家里,有供奉“送别娘娘”和“童子”的小神像(高约20厘米)。一个家庭如果长期不生孩子,就需要亲戚朋友帮着把家里“送别娘娘”的小偶像“偷”出来。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这些人是来“偷”男孩的,就让他们偷,不去理会,心里获得一种愉悦的感觉。男孩被偷去无儿之家时,主人用红绸子包好,藏在不易丢失的地方。与此同时,他向诸神许愿想要一个孩子。他怀孕生孩子的时候,会请‘阳戏’班唱歌庆祝。可见‘阳戏’中的寻子内容所占的分量及其与木偶戏的关系。因为,无论是“送走女神”还是“男孩”,都是傀儡雕像,都是作为神来祈祷的。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