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人的作品欣赏
进入大学,他在希望中挣扎,以黑人总统布莱索博士为偶像,希望能和他一样享有盛名,名车,大房子,浅肤色的妻子。校长安排他给自办学校开车做引导,他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从成长的角度来看,此时的主人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社会赋予他的角色,认为这才是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对自己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成熟的,透过表象看不到本质。
主角被大学开除了。直到他北上纽约求职时,才发现布莱索博士的险恶用心。他借用了一首布鲁斯民谣来表达自己的悲愤:“那个可怜的知更鸟是谁?”这首歌拉近了他与民族文化的距离,让他意识到自己大学梦的幻灭是布莱索单枪匹马的结果。他对现实有一些更客观的认识。
在医院的手术台上,他反复问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他的思绪回到了南方的故乡,开始从文化的反思中寻找自我。这是他进一步成熟的标志。
在为“兄弟会”工作后,他逐渐意识到两个自我并存,一个是作为一系列角色,另一个是作为本质的自我。他寻找的是本质的自我,但社会只认可他的表层角色,不接受他的“核心”自我。“兄弟会”利用他动员黑人加入该组织,一旦不再需要他,就被拉斯极端民族主义者除名。他掉进地窖后,烧掉了各种身份证明,扔掉了公文包,象征着他抛弃了各种虚假身份,开始追求自己的真实身份: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和把握的人。虽然社会仍视其为“隐形”,但他的心智和智慧已经成熟。他逐渐懂得如何在这个失去昔日辉煌的复杂世界中生存,这是他人生新起点的标志。《隐形人》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缩短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 * *”。“小说开篇一句“我是隐形人”,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弦,让“隐形”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隐喻。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匿名的美国黑人青年,他的长相不为读者所知,这符合隐形的特点:人们看不见我,自然不会在意我的长相。第一人称叙述有助于实现这一特征,因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谈到自己的外貌时,总会让人感到非常笨拙”。
小说中,艾莉森将整个故事和各部分的情节做成一个环形结构。文章开头,主人公住在一个“温暖而充满阳光”的地下室里。结果,小说倒叙到他最初居住的南方。根据他的人生经历,从南到北,从学校到社会,在故事的结尾,主人公掉进了开头提到的地下室。这种圆形的情节布局是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通过倒叙,埃里森安排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只是指导自己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一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作者用象征手法将大自然的四季象征为主人公自我认同的四个不同阶段,最终完成了他自我认同的艰辛历程。春天,他在中学顺利学习;夏天,他雄心勃勃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开始了人生的辉煌阶段。正当他在享受春风的时候,他犯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错误,被迫提前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随着生活的风风雨雨,主角也逐渐进入了人生的“冬天”。但这只是预示着另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由此可见,小说中的四季周而复始,跌宕起伏,正是主人公在现代美国社会中所经历的希望与绝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