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圣灵之殿》

奥康瑙尔大约一百年前生活在美国,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无论是生活的年代,信仰的年代,还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属性,都与今天的时代相去甚远。在不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的情况下,很难一开始就理解这个只有八千多字的小故事。

文章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看似普通的小故事。第一遍看完,有点迷茫,不太明白小说的意思。故事没有打动我,但是人物的行为总让我觉得有点偏离常理。

既然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那就从背景知识的学习开始吧。

“圣灵殿”一词出自《哥林多前书》6:19,这是《新约》的第七卷,也是使徒保罗为多位哥林多信徒所写的第二封信。它被收录在《新约》的保罗书信集中,第一封之前的书信已经丢失。

哥林多前书的主题是基督和十字架,是教会一切困难的答案。这本书写于公元一世纪,讨论了教会的许多精神和道德困难,并展示了教会在堕落的异教社会中面临的挑战。

“圣灵殿”的解释有很多版本,最容易理解的大概意思翻译成“你不知道你的身体就是圣灵殿吗?圣灵来自上帝,住在你里面。而你不是你自己的人。”

推而广之,意思是“你应该逃离淫荡。”人无论犯什么罪,都是身外之罪;只有通奸的人才会冒犯自己的身体。"

知道了这个关键词的背景,我们对宗教层面的理解就会清晰很多。

然后,我去打听作者奥康瑙尔的背景知识。

弗兰纳里·奥康纳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的萨凡纳。毕业于佐治亚女子学院和爱荷华大学,信仰天主教,是美国小说家、短篇小说家和评论家,是美国文学的重要发言人。

这个只活了39年的南方作家,有着南方哥特风格,严重依赖地域背景和怪诞人物。奥康瑙尔的作品也反映了她的罗马天主教信仰,并经常审视道德和伦理问题。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我又把小说打开,慢慢重读。感觉,以前的涩和不解不再困扰,小说中呈现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南方哥特小说风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怪诞”,这也终于解释了初读给我带来的“不适”。

让我们通过提问来解读这部作品。

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比较特别,通过“上帝视角”引领故事主线,但从一个12岁的女孩的“有限知识视角”出发,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孩子”的视角感受周围,反思分析,已经“托起”了整部小说。

不同于普通的“有限视角”,虽然小女孩主导了整篇文章的走向,但“我”这个词始终没有出现,而“孩子”这个词却一直在用,而且自始至终还是第三人称。

似乎自始至终都有一个观察者或摄像机藏在文字背后。他捕捉故事中每个人的行为,然后瞄准“孩子”的心灵,通过她来解读。

在我之前的写作经历中,我一直倾向于“有限视角”,尤其是“第一人称”,用细节清晰地表达我的思想和想法是我最喜欢的方式。

但是,从来没有以这样一种盘根错节的方式写出来,既能“看到”事实,又能“看到”思想。这可能是第一次读书让我觉得难以接受的另一个原因。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小女孩探讨了严肃的宗教话题。在成年人(包括即将步入成年的少男少女)的世界里,宗教的意义有两个层面。一个方面涉及到真正的信仰,无论多深,依然会牵动人心;另一方面就肤浅多了,只是一个标榜自己和社会道德的窗帘,随时会被掀开,留下来。

但在孩子眼里,是无法理解这两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重量比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疑问,反思,焦虑,愤怒,直到顿悟。

这样的对比,如果换成固定的视角,肯定很难顾及,或者让小女孩的困惑也困扰读者,或者奇怪小女孩为什么这么“叛逆诡异”。这是我从两个角度对写作的粗浅理解。

我不确定我是否会在以后的写作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能理解它的高明之处,并不代表你能真正掌握它。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会随着自己的知识积累、迭代和思考而改变,对文学的阅读也是如此。学会欣赏是第一步。

整部小说* * *主要有四个时间段,都是日常生活的片段。

首先,当苏珊和乔安妮刚到的时候,小女孩的家人,包括住在家里的老师科比小姐,一起吃晚饭。小女孩的妈妈不知道如何安排两个远房侄女的假期生活。小女孩看似在帮忙,实则在故意耍花招,这也明显凸显了她独特而又有些傲慢的性格。

这时,小女孩的妈妈为了控制局面,把话题引到了“甲庙”和“乙庙”。苏珊和乔安妮继续笑着,用讽刺和轻率的语气描述修女们的教导。显然,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和虔诚。他们的轻浮和缺乏教养引起了小女孩母亲和科比小姐的不快。

同时,小女孩在脑海里思索着这句话的含义,隐约觉得,“我是圣灵的殿,她特别喜欢这句话。这让她觉得有人送了她一份礼物。”至于如何更清楚地知道这份礼物,小女孩也不知道。

事实上,在孩子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理论必须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所以越小的孩子越需要通过更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学习概念。虽然宗教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但是很难理解,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

“圣灵之殿”这几个字即使不知道具体意思也充满了神圣感,这应该是小女孩震惊的最初原因。

其次,故事推进到下一个场景,是同样不太聪明的温德尔和科里的来访。小女孩可能只是想到了隔壁这两个男人,而小女孩的妈妈则是因为他们相对“安全”。

于是,四个男生女生相遇了。不出所料,双方都被自己的外表所吸引,都表现出了自己的学识。但可悲的是,两兄弟的歌里并没有对“耶稣”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只是为了博取女生的好感。

而这两姐妹,就更惨了。他们努力用在修道院里学的唱腔,“庄严”地表演赞美诗,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神圣的态度。也许是因为教义的不同,两个少年根本听不懂歌词,最后猜测是听到了犹太人的歌。

冷眼旁观的小姑娘受不了眼前这四个头的愚蠢。她生气地离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吃饭。

很明显,她不是一个大方的孩子,有点敏感,找不到理由解释自己的愤怒。也许潜意识里,她的内心是纯洁的,是圣灵的殿堂。所以我讨厌别人装腔作势,因为肤浅而亵渎信仰。

第三,在这样一种让小女孩失望的氛围中,她拒绝了他们一起去市场的邀请,一个人呆在家里。虽然在内心深处,她仍然渴望出去,毕竟她只是一个孩子。

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满足了她,因为她坚持了原则,但另一方面又让她觉得有些失落,于是脸上就会露出暴躁恍惚的表情。

接下来,作者花了很长时间描述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可以看出她很有想象力,对自己有一种偏执的批判,这种批判源于她的率真和敏锐,但这显然与这个社会的道德外衣相冲突。因此,她会产生自我牺牲的悲剧情绪。

然后,两个堂兄弟从市场回来了。虽然他们的谈话大部分时间都很平淡甚至粗俗,但他们说:“我过得很开心,除了那件事。”立刻引起了小女孩的注意。

虽然她还小,但应该不乏对“性”及相关事物无限好奇的大孩子。小女孩领会了这个信息,并试图找出真相。

果然,两个大一点的女生对兔子生兔子很感兴趣。分娩是“性”的结果,像她们这样的年轻女孩想知道。交换是讲述那个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的畸形人的故事。

下面的长篇描述看似平淡,却隐含着这个世界的残酷。

天生残疾是一种犯罪。不仅不能正常生活,还得靠向世人展示自己畸形的性器官来生活。围观者的眼神如画,男人们比教堂里更严肃,女人们严肃端庄,嘴里说着“阿门”,但心里却充满了对畸形事物的好奇,变态的好奇,或许还有轻蔑、厌恶和高人一等的傲慢。

小女孩不明白所谓的男女结合是一种怎样的畸形。对她来说,让她震惊的是那个畸形人试图维护的最后一丝自尊。“我是圣灵的殿堂。”从畸形人嘴里说出这么神圣的一句话,让小女孩重温了一遍,直到入睡。

最后,第二天下午,两个大女孩需要回到修道院。小女孩和妈妈不仅送他们回去,还进入礼拜堂参加祈祷仪式。

这部分还有很多小女孩的心理描写,从一开始的迷茫思绪,到向上帝忏悔,祈求宽恕,再到慢慢冷静下来,感受祈祷的神圣,直到最后的仪式,她突然想起了那个畸形人的话,“我不会反抗的。他想让我生成这个。”

也许,小女孩突然意识到,无论一个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无论他是贫穷、卑微甚至丑陋,无论一个人内心对这个世界有多么怀疑和不满,甚至“心怀邪念”,在上帝眼里他都是他的臣民,圣灵应该住在每个人的心里。

作为一个相当叛逆、不友善、特立独行的人,小女孩的内心其实是痛苦的。她不理解周围人的“愚蠢”。她仍然是刻薄和敌对的,但她也感到困惑和内疚,她有一种执着的追求殉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也是一个“怪胎”,一个不与世俗寻求共因的特殊的人。

现在,在这样的氛围中,她开始明白了“圣灵之殿”的含义。上帝的爱是无条件的。只要他的臣民是真诚的,这就是真正的信仰。

文章最后,她对市场被禁感到失望,因为她的内心已经接受了神圣的意志,即使她或他人不完美,也值得尊重。但是为什么那些所谓的君子和道德卫士反其道而行之呢?

随着圣餐般血红色太阳的落山,空中还挂着一条红线。追求信仰之路是否艰难,是否意味着真正的信仰艰难而遥远?更多的理解留给读者。

作为一个只有12岁的小女孩,她的内心独白相当精彩。

首先,她极其诚实,从来不敢表达自己对身边人或事最真实的想法。尽管这些明显的不友好,让她显得出格、粗鲁、令人不快,但她不想隐瞒。

当她拒绝和别人一起吃饭时,厨子说:“上帝会让你又聋又瞎,所以你不会像现在这么聪明。”

小女孩毫不犹豫地回应:“那我就比某些人聪明。”

在她眼里,诚实比其他品质更重要。她宁愿装聋作哑,也不愿和别人一样虚伪。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成年人。

其次,她很苦恼。我担心自己的聪明,担心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思考和批判态度,担心身边人的愚蠢和接受世俗观念的“淡定”。她不理解这些一心追求异性好感的青年男女的庸俗。她不明白他们怎么会对神圣的宗教没有任何理解和钦佩。

但她还是心疼,因为“骄傲”也是一种罪,很难得到上帝的原谅。因为骄傲,她很难保持应有的仪态,而这种仪态有说谎的意思,这是另一种犯罪形式。

所以她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甚至对死亡有一种说不出的向往,就像那些忍受极度痛苦却虔诚殉道者的圣人一样。在小女孩看来,这可能是最美好、最英勇、最符合她性格的行为。

第三,她也很喜欢反思,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一切都相当敏感。在探索信仰的道路上,你身边的人,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无论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虚伪的还是幼稚的,都能引起小女孩的深思。

一句简单的“圣灵之殿”,听过几次,从来不是同一个人说的,不同的人解释和使用,让她思考。她真的很聪明,也很诚实,这些品质让她成熟得超出了她的年龄,让她看清了身边的真实或虚伪。

在这部小说中,最让我震惊的是对人物的控制。对孩子心理的描述一定要符合她的年龄特征,但也不能太幼稚。

一个早熟聪明的12岁的女孩,她心理控制的难度可想而知。作者对她显然是谨慎而大胆的。我就纳闷了,作者自己12岁的时候也是这么特立独行的女生吗?

写作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构描述。现实的小说世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刻板重述,虚构的小说世界一定是现实世界的缩影和投影。掌握这样的技能很难。

很多时候,我写的时候会犹豫,但是我并没有精通到这个程度。我怕我笔下的人死板没有灵魂,我怕这个人物虚无缥缈,脱离了存在的价值。

这部小说在这些方面给了我很多感悟。读经典,认真读,真的受益匪浅。

在我看来,小女孩的改变有两个明显的方面,而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小女孩的性格相当尖锐,甚至有点粗鲁。虽然她很聪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超出了她的年龄,但是早熟只会让她更加锋芒毕露,更加苛刻,更加独立。

对于身边的人,所有的喜恶都表现在脸上。她从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在乎别人的尴尬。

她公开嘲笑两个远房表亲的粗俗和无知。她不仅拒绝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去市场,甚至直接说:“虽然我没有你大,但是我比你聪明一百万倍。”

对于住在家里的老师Kirby小姐,她也毫不犹豫地捉弄她的追求者Chitham先生,称他为“骗子”,笑到失去体面,让对方尴尬。

在修道院里,她拒绝了想抱她的尼姑,只是伸出手,冷冷地皱着眉头。这样的女生恐怕很难让别人觉得舒服,也很难得到别人的爱。

然而,在故事的结尾,她突然意识到上帝的慷慨和仁慈,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后,她整个人也发生了改变。变得冷静,宽容,不那么随心所欲。

于是她接受了另一个修女的拥抱。当她听说博览会被禁止时,她只是感到失望,而不是立即发表评论和指责。相反,她看着窗外,冷静下来,让自己真正开始成熟。

这些从傲慢到冷静,从挑剔到宽容,从浮躁到安静表现的变化,看起来都是相当巨大的。那么,这些行为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另一个方面,也是更深层次的变化,那就是对信仰认识的升华。

通过怪胎事件,她不断反思,不断发问,不断在心里自言自语。最后的顿悟让她豁然开朗。之前的矛盾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过激和负罪感不再困扰她。她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独特,也更加开放了自己的思维,用更高层次的理解接受了这个世界。

在我成长的生活中,我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宗教的影响。即使在澳大利亚这个天主教国家生活了十几年,我也没想过要依靠什么宗教。

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从来没有特别关注过宗教这个话题,尽管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是,当我看到信仰这个词的时候,我意识到虽然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仰。

我一直认为,在我的灵魂深处,有一个神住在那里。它无所不在,告诉我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这其实是我的“圣灵之殿”。

这部小说的作者奥康瑙尔是一名天主教徒。她生活在一个宗教可以相对影响人们的时代。很自然地在小说中表达了她对信仰的理解和反思,信仰是生活的一部分,关乎每一个人。那么,用小说的形式来讨论,就能很好的理解了。

但是,作者对信仰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崇尚,更不用说盲目地崇拜。她展现给读者的是更为严肃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通过一个12岁女孩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纯洁真诚的信仰与虚伪形而上的信仰的本质区别,这才是这部小说的精髓所在。

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各种飞速发展的技术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我们被卷入其中,无时无刻不在旋转。看看网络上充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以及每一个实际上深陷其中的人,虽然他们似乎对此嗤之以鼻。这不就像文章里那些虚伪的先生们吗?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信仰在人类世界的地位从未改变。作为一个作家,不局限于眼前所见所闻,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那么你的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不一样。

我希望我能记住我对这部小说的理解,并在我未来的写作中更多地思考,然后我会感到安心。

我很失望,甚至是极度失望!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我习惯了一个人,但我觉得大多数孩子还是期望偶尔能有一个同龄的玩伴。更何况这次一下子来了两个姐姐,也是我的远房表亲。期待他们不应该是天真的。

然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无法忍受。他们14岁,住在一个寺院里,实际上是在抖着笑着,还互称寺甲和寺乙。

从进门的那一刻起,她们就把自己换成短裙和花衬衫,涂上口红,站在高跟鞋上,一直在镜子前扭来扭去。他们似乎从来没有见过比自己的两条大腿更值得欣赏的东西。

我叹了口气,只想从房间里消失。难怪妈妈说他们不够聪明,上不了普通中学,只能送去修道院。在我看来,他们不仅不够聪明,还是百分之百的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