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色也!揭秘古人如何吃豆腐?

为什么“吃豆腐”就是占女生便宜?

据说豆腐是淮南王刘在配制长生不老药时无意中发明的。后来,它被用作食物来制作各种各样的菜肴。豆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经济实惠,易于消化,因此深受国人喜爱。不仅如此,中医还认为,经常吃豆腐有利于理气、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止渴解酒,还可以防治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所以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豆腐之味,远胜燕窝。”

但是,现在经常使用的“吃豆腐”这个词,并不是吃豆腐那么简单。这里的“吃豆腐”是占女生便宜的意思,有时甚至可以看作是“性骚扰”的含蓄说法,在很多场合都会用到。虽然意思不一样,但是“吃豆腐”是和吃豆腐暗中相关的。有人认为“吃豆腐”的说法与民间戏言“豆腐美”有关:豆腐店老板娘因为经常吃豆腐,娇嫩,为了招揽顾客,难免卖弄风情,导致身边的男人以“吃豆腐”为名调戏老板娘,并有所动作。所以“吃豆腐”成了男人和轻浮女人的代名词。

当然,另一种说法更可信:旧社会有“吃豆腐”的习惯。为丧亲准备的饭菜中必然有豆腐,所以称之为“吃豆腐”或“吃豆腐饭”去丧。为了填饱肚子,许多人不得不厚着脸皮吃米饭。时间长了,“吃豆腐”就是占便宜。

为什么古人说“男不养猫,女不养狗”

古人云:男不养猫,女不养狗。他们的性质不同,难免要撕咬打爆他们的头。男人是狗,猫是滥交,女人是猫,狗是变性人,公狗母猫同室,是人间祸水之源。

猫的性情,记得吃饭不打架,尽量舒服,生气重视家境,但是没有友情,过着完全干净的生活。但它性情乖戾,贪吃嗜睡,实在教人望尘莫及,善于投怀送抱,戏弄他人,扰人耳目,迷惑他人心情。但演坏往往不合适,被赞为调节气氛,颠倒是非。没有丝毫的经济价值,在数百万穷人的眼皮底下,抢他们的口粮,舔他们的脸,挠他们的脸,弓他们的尾巴,弓他们的背,鄙视他们,这还不错。他们是可恨的,是恶心的,是可以被抛弃的。可以杀了它们安慰人民,猫除外,或者说世界上几百万只猫只有一只猫。

狗性,懂人情,懂世界,明辨是非,观察情绪。喝残汤,吃剩饭,毫无怨言;呷一口鸡汤,尝一尝猪肝,身宽体阔。养老院,放羊,废了心思,壮了力气,狗皮保暖,鞭狗壮阳。

古代有咆哮的狗,但没有地震的猫。男人像狗,女人像猫。一矛一盾相辅相成,是万物之本。养狗是为了被驯服,养猫是为了玩耍。男人娶了女人,女人嫁了男人,意味着被驯服。一个愿意战斗,另一个愿意得到它。家也成了矛和盾的意思。今天,猫和。

为什么古人把性叫做“性”

古代小说,无论是传奇小说、言情小说,还是《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都不约而同地写“* * *上巫山寻欢”或者“难免有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回写贾宝玉和丫鬟发生关系的场景。甚至一些现代媒体也效仿古人,经常报道某官员带美女到酒店与巫山发生性关系。为什么古人把性交称为“性”,甚至今天还在谈论?

有人说,腾云驾雾,宛如仙女下凡!所以在性交高潮时,有一种销魂的感觉,使人感到如仙般的快乐,所以古代的性交也叫“性雨”!其实不然。“性与雨”最初指的是古代神话中巫山神女起来撒雨的故事。据战国楚宋玉《高序》:“妾在巫山之阳,却被高丘所阻。丹对着云,黄昏下着雨,在阳台下。”可见巫山确实有自己的山。

巫山是现代重庆的东大门,是游览长江三峡的必经之地,也是三峡库区的重镇。巫山历史悠久,古迹丰富,资源丰富。早在204万年前,亚洲最早的直立人——巫山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巫山的自然风光独一无二。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巫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分。巫峡以幽美著称,深谷绵长曲折,大江南北列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尤以神女峰为甚。峡内云雨之多,变化之频繁,云态之美,雨景之奇特,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流传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永远琥珀”,是对长江三峡巫山永恒神韵的概括。巫山“三集八景”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三集”即赠书台、楚阳台、斩龙台。“八景”是晨雨、南岭春晓、日落、宁河晚渡、清溪垂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寺、女真石。由于在巫山“八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们把“巫山余云”作为一种标志性景观,观赏“巫山余云”成为一种审美享受。去了巫山,错过了,会有去了宝山却空手而归的终生遗憾。

至于“巫山余云”成为男女缠绵悱恻之事的说法,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高唐宓》、《神女赋》等古文中。这些古文讲述了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台的故事。当他们参观云梦台时,宋玉说:“过去,我的已故国王,即楚怀王,曾访问过这里。当他累了,他就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说自己是巫山的女儿,愿意把自己的枕席送给楚王。楚王知道有弦外之音,非常高兴,马上就看中了巫山美女。巫山女人在离开的时候告诉楚怀王,如果她还想要一个妾,她会到巫山来找我。那将是‘早晨的云’和夜晚的‘雨’。”

《高》、《神女赋》等古文问世后,在后世引起巨大反响,“性雨”一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诗词赋中。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感》诗,诗中写道:“盛唐成后,楚天余云疑。”著名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诗《衰败与没落》:我深知宋玉的悲怆、风流与脱俗,他也是我的老师。怅然,千年前,落泪,不同时代的惆怅,不同时。山川间他的旧居——空空如也的作品,空空如也的云雨台——肯定不是梦里想象的吧??楚宫阙尽毁,今指之渔人不知。”久而久之,“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们认为用“性”这个词来描述男女之间的关系是生动而优雅的,所以“性”就成了古代小说中描述男女性交的常用词。

情侣入洞房为什么叫“周公之礼”?

相传西周初年,世态单薄,婚俗混乱。辅佐天帝执政的周公,是在整理民间习俗,他亲自为百姓制定礼教。周公非常重视婚礼,从男女说媒到结婚,分为收礼、问名、受礼、邀客、迎亲、敦伦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详细的规定,统称为“婚义七礼”、“士婚义七礼”。为了让士子明白周如何实行“七礼”,但当我尝试“敦伦”一节时,周公的妻子拒绝了。敦伦,即夫妻之间的关系,包含着引导新婚夫妇按礼行事的意图。但是他老婆不同意试镜《邓伦》。犹豫间,周公看到儿子伯钦拨弄的几个葫芦瓢,受到启发,又试着把两块组合成一个葫芦。第二天,周公把读书人的子女召集到比雍(学校),讲解“婚姻义七礼”。讲《敦伦》时,他拿出一对原葫芦瓢,作为比喻:未分之前,如混沌。被剖开后,如果有男女之别,就像葫芦瓢重逢,其貌不扬,令人应接不暇。从此,新婚夫妇都按“七礼”行事,原来的教辅瓢也被视为婚礼上的礼器:两个瓢把用绳子系住,表示两口子是一家;它必须一个接一个地摆放在新房里,象征着男性对女性的依赖和后代的繁衍。春秋时期,周公制定的婚礼仪式逐渐被废弃,于是孔子重新制定了仪式法典。到了《儒林外史》意义上的“敦伦”一节,他以为时代变了,他可以挽回了。“六礼”就这样产生了。但是,民间还是把世代相传的瓢放在结婚仪式上。孔子也接受瓢入礼书,称之为“对联”。不是婚礼仪式中的正式仪式器具,而是新人在“吃牢饭”(即* *吃祭肉)后用酒漱口的器具。时间久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喝“同心酒”的器具;有些人还是借鉴前人的做法,一条一条的放,可是哪里知道它的本义?

用先民婚姻的史实来研究这种民俗,似乎也是有道理的。考古发现,如半坡、马家窑文物,都有模拟葫芦整体和纵剖面的陶器器物,有人认为这是人类交媾的原始标志;在漫长的习俗实践中,葫芦往往起着象征男女结合的作用。比如有的地区,男女洞房花烛夜,婆婆会给儿媳献上葫芦状的“礼物”,一朵莲花暗示女性,一个突起代表男性;有些地区,姑娘出嫁要穿绣有葫芦的布料;部分地区流行在新房房梁上悬挂木勺的习俗,也可视为瓢的演变。另外,后人常称之为“周公之礼”,戏谑,但也能说明古人对这件事伦理性的重视。

为什么未婚处女被称为“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的由来

妓女为什么要叫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一词起源于南京。

“黄花闺女”这个词,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懂。众所周知,它的原产地是金陵。

南北朝时,宋武帝有一个女儿,寿阳公主,非常美丽。有一天,她在宫殿里玩累了,就在宫殿的屋檐下躺下来。当时梅花开得正盛,一阵风过,一片片梅花飞了下来,有几片正好落在她的额头上。梅花被染了又染,花上留下了污渍。寿阳公主衬得更有女人味,宫女们不禁惊呼。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经常在额头上贴梅花。

寿阳公主的礼服叫“梅花妆”。传到民间,很多富家千金都争相效仿。但是梅花是季节性的,所以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收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做成粉用来化妆。这种粉叫“花黄”或“额花”。因为梅花妆的粉是黄色的,而且用这种妆的女性都是未婚,慢慢的,“黄花闺女”这个词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专属称谓。

以上说法是民间传说。黄之的贴花习俗早于刘宋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有一句话,北朝的建立早于刘宋。北魏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已经贴花黄了,说明这个习俗可能在东晋以前就有了。

民间常称幼女为“黄花闺女”。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原来古代未婚女子在打扮时喜欢“贴黄花”,即女子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色在额头或脸颊上画出各种图案;也可以用黄纸剪成各种图案粘贴。同时,“黄花”也指菊花。因为菊花在傲霜可以抗寒,所以它经常被用来比喻有节操的人。所以在妓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表示女方尚未结婚,但可以保持贞洁。

为什么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叫“桃花运”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桃花盛开的地方》,我们对桃花的感受就是人们常说的“桃花运”。所谓“桃花运”,指的是与异性亲和力强,令异性着迷的人,更多指的是男性被女性喜欢或仰慕。制造“桃花运”大概是所有正常男人都能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桃花”这个说法,意思是男女之间闹矛盾或者因为男女而闹矛盾都不是什么好事。

“桃花运”一词最早源于《诗经》,《郭峰姚涛篇》原文说:“桃飞去,焚其荣华,其子归家,宜留在家中。桃子死了,桃子的儿子回归家庭是真的。姚,其,余贵之子,宜其室人”。好像很久以前,古人就用异常灿烂娇嫩的桃花来形容女人。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女人结婚时的情景。这样的女人婆家自然满足于桃树果实累累,枝叶繁茂的比喻。所以古人在称赞和祝贺这桩婚事的时候,常说“既是周公的礼物,也是的诗句”,这就是礼作之地。这大概就是“桃花运”这个词的官方来源吧。

还有一个关于桃花运的假传说,讲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故事。家喻户晓的歌曲《题是城南村》是诗人自己记录的一段情感经历:“去年的今天,在这扇门里,桃花相映。人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我们从中读出了多少美好与悲伤,幸福与无奈。

故事是这样的:崔虎在玩耍的时候口渴了,他发现了一个被桃花遮掩的农夫,于是上前讨水。迎接他的是一位容貌如桃花般美丽的女子。他对这个女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但在当时非礼勿视的时代,相爱的男女只能“表白”和“止于仪式”,两人都没有任何解释。如果我们现在推迟的话,恐怕我们已经住进酒店了。

第二年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翠湖对他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于是他又去拜访,却发现院子是锁着的。崔护在大门上写了这首诗。几天后,崔虎又去了。他听到院子里有哭声,就敲门问。一个老头出来说,你不是崔虎吗?你杀了我女儿!去年见到你后,她精神恍惚。前天,她看到门上的诗。她一进门就恶心。她没吃没喝就死了。你杀了她。翠湖很伤心,要求进屋为她哭一次。崔虎把女人的头抬起来,放在大腿上,哭着祷告说,我来了。当时我百感交集,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想让这个女人睁开眼睛活过来。

这件事记载在白萌的《诗艺与情感》中。有点夸张了。崔虎的婚姻很美好。他们结婚后,这个女人对家庭殷勤,对公婆孝顺,晚上给丈夫班都添香。她真的很羡慕天上的神仙。崔虎的学习也一天天进步。后来,成为第一名,事业一帆风顺。崔护是一位政绩卓著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运气真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称为“桃花运”或“桃花运”。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用“桃花运”这个词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是非常恰当的。原因之一是桃花的美丽。“桃花”这个词的意思是某人的气质是艺术的,浪漫的。可以穿透男女之间的相互倾慕,展现男女之事的美好。桃花初开时,红白相映,娇羞多姿,暗合多情男女之情。桃花深情而美丽,也让男女的心变得柔软而浪漫。我觉得大家心中理想的异性,多是俊男美女,摇曳如桃花。期待和猪八戒二姨或猪八戒本人的暧昧是一种另类。

另一个原因是季节的躁动。桃花盛开的时候,是农历三月。经历了一个寒冷无助的冬天,人们终于迎来了春天。冻结了太久的情感似乎随着春风一起释放。凉风习习,春暖花开,给人很多新的气息,自然激起热情的男女对春天的向往,就像杨柳即将发芽,感情喜欢在春天发芽。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有类似的描写:“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植被,就像动物园里铁笼子里的野兽,拘束而孤独,春天里还不够自由宣泄。春天只来到人的心里。可见,春天的温暖可以融化长久以来凝固在人们心中的冰霜,让人心情愉悦,躁动不安。而欢乐与躁动,必然导致春天。男生女生在装修中往往要跟上自然的节奏,撇去厚重和轻盈,所以内部空间越是接近自然,就越是融合。这种内外兼修的新感觉,很容易在感情中表达出来。难怪钱老说“通奸和喝酒打架的案件多了,孕妇也多了。“可见春天是最躁动多变的季节。

相士总说“桃花”,表示与异性有纠缠不清的烦恼。“桃花运”的美好也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影响,当然也会有由此引发的各种烦恼和困扰。在易学者的解释中,“桃花运”和其他一切运势都差不多,都有一定的道理。“桃花运”也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遇到青睐自己的男人也是制造“桃花运”,当然也会“犯桃花运”。

为什么通奸俗称“捡灰”

一些常用的汉语成语、俚语、歇后语都有其本义,但很多都被后人引申,与原意相去甚远,有的甚至相反。比如“混账”的原意是“溜进帐篷谈恋爱”,套用现在的俗词就是“泡妞”;“老子”本来是“儿子”的意思,现在正好反过来了。还有一些谚语,我们往往只知道,却不知道为什么。如“捡灰”就是一个例子。

《红楼梦》里的痞子焦大,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贾府是“爬灰,养姐夫,养姐夫”“爬”字,又叫“捡骨灰”,现代人大都知道是指公公和媳妇之间的“乱伦”。

那为什么翁媳妇的乱伦被称为“爬灰”或“捡灰”?有几个很有意思的说法。

这句谚语与北宋王安石有关。王安石的儿子早逝,媳妇守寡在另一栋小楼里。根据传说,出于对她儿媳的关心,王安石偶尔会去萧楼看望她。媳妇大概误会做公公是别有用心,就在墙上写诗表心意。王安石看到后很尴尬,就用指甲把墙灰刮掉了。这样民间就有了“刮灰”的传言。但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牵强,估计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敌故意捏造的。

也有人说这个“爬灰”是谐音引申出来的。唐代学者李在《谈》中说:“与儿女通奸者,常拾骨灰,盖作污媳妇的暗语。膝盖和媳妇的声音一样,捡了灰膝盖就脏了。”大意是,爬在灰上的男人肯定会弄脏膝盖,所以“爬在灰上”会“弄脏膝盖”,“脏膝盖”与“脏媳妇”谐音。这个声明好像是附在会议上的。你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有谁吃饱了能爬上灰?

相反,王有光在《吴联》中对“拾灰”的描述,大体可信。南朝以后,梁武帝孝严弘扬佛教,江南寺庙如林,香火鼎盛。很多善男信女祈求虔诚,求菩萨保佑。他们在庙里烧香的时候,会烧掉很多涂有锡纸的纸钱,从而留下很多含锡的灰烬。这种锡是可以重复使用的,那时候很贵。于是就有一些贪婪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溜进庙里捡灰偷锡。这里“捡灰”的目的是“偷锡”,锡与媳妇谐音。在此基础上,一些好文人把翁媳妇的乱伦称为“拾尘”,暗含“偷锡(媳妇)”之意

“捡灰”——“偷锡”——“偷老婆”。其实中国的古人并不缺乏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