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是怎样体现民族 科学性的
民族性: 五四运动的民族性,不仅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运动,而且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程中,一次广泛动员的、全民性质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指挥机关、领导力量,但它却是中国进步的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的统一战线领导的革命运动。它动员起国内各爱国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各阶层民众广泛参与,可以称之为一次全民族广泛动员的、真正伟大的群众运动。 革命的和爱国的政治力量在五四运动中都行动了起来。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力量。他们对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使国民对民族救亡行动“若观对岸之火,熟识无所容心”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北京学生运动到上海工人运动,都可见他们的影响。上海罢工前夕,工人都一再声明罢工是出于自愿的。他们说:“我们都是穷人,但我们绝对不要我们的国家变成朝鲜第二,那里的一片景象是惨不忍睹的。”从反对“二十一条”以来,这就是爱国知识分子和学生口中、宣传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也是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虽然运动发生时,国民党还处于名存实散的状态,没能以统一、有力的革命政党的面貌来领导运动,但国民党各政治团体在运动中也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国民党人蔡元培、接近国民党的罗家伦等学生在五四学生运动中起到领导作用。在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向上海的过程中,中华革命党(国民党)上海总部的重要成员及受其影响的复旦大学学生团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标志着五四运动达到高潮和进入新阶段的上海罢工运动中,国民党是一支重要领导力量,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党、中华工会等工人组织均发挥重要作用,其影响力遍及上海绝大多数工业行业。 五四运动中,中国社会的各种力量都得到发动,各阶层民众都积极行动起来。首先,同乡组织、帮口、帮会等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发动各阶层民众的连接作用,具有初步***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国民党等资产阶级民主派则通过引导、激发中国传统社会的革命性来发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各阶层民众。瞿秋白就说:五四时“工人的罢工,也居然能以旧有的会党式的工人组织自行指挥”。积极引导社会基础广泛的传统社会组织加入到五四运动中,是五四运动的全民性、群众性的重要表现。其次,一些进步的工商业资本家不仅在“罢市”斗争中发挥着作用,在“五四”罢工运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工人“此次罢工据说有些简直是资本家命令罢的”(邓中夏语)。再次,五四运动中,上海复旦大学校工组成了中华工界联合会的第一个分工会,并联系各学校校工组建中华工界联合会总会,与运动的核心复旦大学学生团体联系紧密。这些情况说明,在五四运动中,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结合。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五四运动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于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这一论断既反映出五四运动的群众性,又符合对五四运动领导力量的科学、客观的认识。 科学性: 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13)可重复和可检验: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研究客观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出现的事情)就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因此掌握规律就可以预测和改造客观事物。例如:经济学就应该研究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不是经济现象。 (14)实践精神:离开实践,科学毫无意义和真实性。
记得采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