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年华湾夜游”的思考

(徐明华,四年级)

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需求,一类是精神需求,这次作文课我真正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

作者开头用寥寥数语描述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第一,他用比喻把年华湾比作一个穿唐装的美女,这也为下面的美丽小镇埋下了伏笔。五灯湖广场、年华广场、微笑广场的小标题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让读者一目了然。

描写五灯湖广场的喷泉时,用了排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喷泉就在眼前,让人眼前一亮,产生无限遐想。作者还用悠扬的禅乐把我们引到了年华广场,并巧妙地运用了句式:“我听不到* * * *的噪音。他们都去了天涯海角。”还描述了塔从下到上的光线,仿佛是一场别出心裁的视觉盛宴。然后我们被人群吸引到了微笑广场,微笑广场侧重于对光影的描绘,赋予了它万物的流动、分离和聚散的意义。以聚、扭、散,生动地描绘了光影的流动,真实地写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受:禅定、自由、喜悦。

作者结尾使用的排比句把文章推向了高潮,对微笑的含义做了最好的诠释。最后一句“笑靥如花,在稍纵即逝的时光里,在一片寂静中,更无锡年华湾”,充满了小作者对年华湾的恋恋不舍,我也为之着迷。

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杰作,但它有一点美中不足。我觉得把“聚散有时,幸福常有”改成苏轼《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话会更好:“人有悲欢,月有沉浮”。

(吴明轩四年级)

五一假期,我们一家三口坐飞机去了无锡的年华湾。年华湾就像一个穿着唐装的美女,舞动着轻盈灵动的飘带,美不胜收。

为了避开人潮,更好地体验小镇的生活,我们决定住在一家客栈里,晚上游览年华湾。我们首先来到镇中心的吴登湖广场。伴随着空灵的旋律,喷泉一会儿飞到空中,一会儿钻到湖底,一会儿向我们这些游客扑来。莲花中央的一位仙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的水柱随风摇曳,仿佛要为仙女插上一双翅膀,随时飞向月亮。我被它迷住了,仿佛置身仙境。

不知不觉夜幕降临,年华广场传来悠闲的禅乐。古琴声低沉悠远,听不到游客的喧哗。他们都去了天涯海角。花塔光芒四射,我们赶紧加紧赶去参加点亮宝塔的仪式。塔高27.98米,共五层,是小镇的制高点。这时,中间三层有一位禅师提着灯笼在跳舞。随着古琴的抑扬顿挫,每座塔的屋檐从下到上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弹奏古琴,点亮彩灯。我的眼睛变成了烛光。

我飘飘然,顺着人流继续向最深处的微笑广场走去,看一场久闻的“采花笑”。广场中间有六座18米高的雕塑,围成一个圆圈。每一根柱子都不屈不挠,就像经年累月形成的岩柱,被光穿透,变得通透明亮。明亮的星空下,随着音乐的变化,柱子慢慢地不断地向中心聚集,最后融合成一个人,诠释着万物的循环,分离,聚散。然后我们穿过开放的空间,在流动的光影下聚集、扭曲、发散。在这里,我觉得我可以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我在其中感到平静、舒适和快乐。

聚集是灵魂的呼唤。散射是离别的叹息。有时候,幸福是很平常的。微笑在绽放,在流年,在沉默,甚至在无锡的年华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