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什么?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的第一股文学思潮。“伤痕文学”的提法源于于1978年8月发表的短篇小说《伤痕》,真正的作品是刘于1977年6月发表的《班主任》。丛的《墙下的红玉兰》,罗进的《冬天的童话》,吕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勤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是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的灾难,描写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惨经历和在人们灵魂中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反思文学”是新时期继“伤痕文学”之后的第二次文学思潮。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误编的故事》、张一工的《囚徒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在李顺盖房子》、陈蓉的《中年》、张喜安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不能忘记》、张贤亮的《灵魂与肉体》。作品聚焦“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史实,从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开始思考“人”的价值。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从历史看向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与发展,形成了大众化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导演上任》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其他如的《陈焕生系列》、何的《向场》、的《黑娃照》、贾平凹的《鸡窝洼一家》、柯云路的《新星》、的《机电处处长的一天》等。强调肯定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新气象,思考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和时代的广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