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冰莲的小说

一、新兵连和鸡毛在一处:权力和下层社会

刘震云将权力视为一种网络关系,探询权力在社会中的功能和运行方式,研究权力的策略和机制,找出权力实施和提升的手段。他似乎在告诉我们,权力无处不在,除了硬实力,软实力也值得重视。[4]

小说中的权力延伸到人们的精神空间和广泛的社会生活。权力控制社会,将“官本位”的观念推向极端,抑制了公民精神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中,人失去了主体性,只是自上而下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下不了决心,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

辛炳联写了一群农村兵的故事,不仅写了军营里真实而简单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主动”“积极”争取骨干的行为背后世俗权力网络的束缚。在文章中,指导员告诉李要复员。事实上,这很可能是李入党前的最后一次考验。结果他失去耐心,报复教官,被判15年有期徒刑。真真假假。王迪迪分配新兵时去了军部,被大家羡慕,但实际上他是去伺候瘫痪在床的军长父亲。在一片真假中,人们互相撕咬,互相攻击。这种对权力的虔诚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们没有任何意图,只是对权力的敬畏和无奈以及我们长期被蹂躏和枯萎的人性。

新兵连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性。小说描述的是人类在某种环境下的扭曲和沉沦,但透过那种悲惨的画面听到的却是作家的叹息和控诉。作品深处有一个“人”字,但这个“人”字在权力的网络中变得模糊。

人们可以把一根鸡毛看作是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解构。作者写的是日常生活的尴尬,生活琐事对个人意志的侵蚀。当我们思考小说中人物的琐碎生活从何而来时,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人物”都在世俗权力网络的摆布之下。

《一地鸡毛》没有曲折,只是对一对年轻夫妇日常生活的描写。作者刘震云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也没有过多的从心理上描写人物,而是用非常传统、简单的语言描述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充满强烈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与无奈,描写了日常生活琐事下人们观念的变化。这篇论文所体现的电力线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小林的生命,让他们无法摆脱这个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电力网。

文章以“小林家的一斤豆腐变质了”开头。豆腐变成了权力斗争。小林老婆骂保姆没打开塑料袋,把豆腐放冰箱里。小林老婆可以理直气壮的拿保姆出气,因为她手里有点权力,可以毫无顾忌的给保姆露脸。这使她在炫耀自己的权力后,能得到一点心理安慰。

小人物的热情和对权力的追求,使得小林的妻子与她较弱的病人小林老师相比,继续“主宰权力”。面对来北京就医的老师小林,小林的妻子含沙射影地骂起了保姆。小林进去劝她时,她对小林说:“去他妈的,谁没有老师!我孩子没吃饭,我怎么管老师!”小林老婆的话明显发出了“行军令”,也让小林老师陷入了被虐的无奈。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名之辈”,对权力的庸俗化毫无反抗意识。连查水表的老头都在滥用自己可怜的权力。他可以随时侵入小林的家,擅自坐下来讲喂大领导的光辉历程,而小林只能听。伟大的领袖都已经去世了,但喂马的人还在不停地炫耀,这充分暴露了“小人物”对权力的狂热和向往。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比弱者更受权力的压迫,小林的生活也在权力的控制下处于一系列的“错位”之中。妻子坐公车不是因为领导同情群众,而是因为主任小姨子的光;小林的孩子在邻居的帮助下进入了理想的幼儿园。后来发现是他们陪着隔壁的孩子。小林“觉得像吃了马粪一样脏”,但确实脏。他最后不得不让孩子继续去那个幼儿园。小林面临的种种尴尬,都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权力的制约而造成的。

一地鸡毛中有一些平凡的人物,一些生活中很常见的琐事。鸡毛蒜皮的事情背后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琐碎的事情。普通人的生活真的是“一地鸡毛”一样卑微,像“豆腐”一样琐碎,是一块“烂豆腐”。这个形象给我的冲击很大:现实生活的无奈和繁琐就像小说里的描写一样。生活越是物质化,越是现实,就越是空虚。人的斗志和精神一点点被侵蚀,人变得越来越麻木和懦弱。随着权力网络向家庭的延伸,以及对权力和金钱的渴求,人们开始在暗中积极攫取一些权力和利益。我不明白,这种攫取是对权力的嘲弄和反抗吗?对于那些在现实的各种压力面前自觉放弃自己,屈从于环境和命运的人,我感到悲哀、愤慨和迷茫...

刘震云揭示了一个事实:没有权力的生活只能是一场卑微的闹剧。那个鸡毛梦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当然也不会让我们的主角幡然醒悟。这不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哲学问题。人生就是一大堆琐碎的现实问题,除了认同现实关系,别无选择。

“那些对生活中的小事习以为常的人,那些出于本能下意识做出反应的人,其实可以称之为强大的权力关系的力量。人们自觉认同权力的结果,足以让权力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刻,渗透到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关系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重要本质,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这种关系庸俗化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这就是刘震云小说中“权力意识”的现实基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