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为了穿透作品的意义,读者必须放弃循着断断续续的阅读线索,而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看,否则很难把握余华的写作意图。雨果说:“不要忽视生活中滑稽的丑陋。一方面,美丑并存,光明与黑暗并存。”。艺术的责任是全面展现生活,它无权抛弃畸形、丑陋或腐败的东西。"

作家对现实的描写可谓切中要害,无情地揭露了各种贪官污吏:他们的感情日益萎缩,充满了对权力、金钱和情欲的渴望,压榨人民,漠视人命。

“思想是文学的灵魂”,一个有思想的作家必须能够正视现实生活的苦难。文字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艰辛:农民工要么失业挨饿,要么卖肾失去生命,要么被敲诈勒索,难以生存。在叙事伦理层面上,它是对世纪之交的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的道德批判、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这也是新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复兴的思想亮点。

作品既揭露丑恶,又歌颂普通人的善良、人性、人情。杨金标的父亲对他的养子费阳的爱,从未结婚来抚养费阳,他害怕费阳在患绝症后离家出走。吴超对鼠姐的爱,为了给鼠姐买墓地卖肾而死。护士李一家照顾小,而馆的主人谭嘉欣则照顾。

因为女性不仅肩负着传承生命的使命,还能给孩子带来一个安全、温暖、幸福的家,李死了,带着27个死去的婴儿到了世界的另一端。何提出:“要对人性、对生命、对生命、对人的精神价值有一种敬畏感和神圣感”,发出“重建精神家园的呼声”。李以善良、奉献、圣洁、至善的美德支持幸福世界的伦理建设。

在作者悲悯他人的情怀下,真实与虚幻、善与恶、美与丑、洁与污等许多二元对立都被消解了,进而回到了没有恶、没有压迫、没有混乱的世界彼岸。这种感觉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力量。

福克纳在1950年获得诺贝尔奖并发表演讲:“作家的天职是使人们的心灵变得高尚,复兴他的勇气、荣誉感、希望、自尊、同情、怜悯和自我牺牲精神——这些情操是人类过去的荣耀。”

余华也在90年代意识到宏大叙事被消解后文学创作的失重状态,开始将笔触转向现实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疾苦,探讨人的尊严、痛苦、伤害、人性等问题,思考下层民众的疾苦和生活成本,展现他们顽强的性格力量、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和宽厚的性格。

虽然余华80年代的先锋写作带来了新的美学尝试,但在当时,对外国文学手法的借鉴和模仿还是绿色的、不自然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将外来因素融入文本的创作技巧日益成熟,达到了一种驾轻就熟的程度,是质与形的完全融合。余华自称,在沉寂的文坛写了七年的《第七天》,是最能代表他全方位风格和才华的小说。作者还认为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思想穿透力,对21世纪人格、良知、正义等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