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的《归来》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这部小说应该是韩少功探索“寻根文学”的前奏,已经表现出“寻找”的意味,只是寻找“自我”而已。可见韩少功的“寻根”之路是从寻找自我开始的。然而,什么是“自我”?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有“认识你自己”的座右铭。弗洛伊德还专门讨论过,并将其纳入“三自”体系。许多作家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它。韩少功的尝试只是80年代作家个人“重建自我”的努力之一。
然而,当我们看《归来》的结尾时,我们知道这种“尝试”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我是谁?由于自我提问的复杂性,小说的魔幻现实倾向是自然的。当英雄闯入村庄时,他闯入了“魔法”。他变成了一个不同的人,以这种身份经历着各种故事,直到有一天洗澡,让他产生了某种不真实的奇怪感觉,然后又回到了现实——一个旅馆,魔法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自我质疑不就是这样吗?
这其实是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萨特认为行动塑造自我,这似乎与韩少功提出的思路相反。这是值得深思的。
扩展数据
韩少功,1953年6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曾任《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望西草》、中篇小说《爸爸爸爸》、散文《完美假设》和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作品《南方的山北方的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杂文奖(2004-2006)。
韩少功先生善于模仿“外人”的视角,盯着叙述者的理性,反复审视他眼中当地人的风土人情的各种文化条文,让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农民麻木愚昧的根源显而易见。他笔下的乡村,混杂着美丽的质朴,隐秘的狡诈,虫鸟的寂静,扰人的喧哗,炊烟的诗意,基肥的味道。叙述者的理性意识与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之间的内在张力构成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显示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