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合适的东西放进工具箱了吗?
赤手空拳做不了多少事,宋武知道出门要带哨兵。做复杂的事情,往往需要准备一个工具箱,就像以前走街串巷的赤脚医生一样。不可能把所有要用的工具都放在工具箱里,而往往只是放一些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减轻工具箱的重量。给欧阳锋治疗心理疾病的时候,工具箱里不能放几个壮汉。看病的时候,就打电话给邻居郭静求助。
当然工具箱只是一个比喻,更多时候指的是你的大脑。就像过去的出租车司机,脑子里一定有一张超级强大的城市地图。这种生动的地图是出租车司机的核心知识或素质。当然现在做滴滴司机也没必要,因为工具已经从大脑搬到了手机上,核心素养变成了服务层面。
很明显,有限的工具箱(大脑)是有讲究的,放哪些工具,怎么放,就像医院里的急救箱一样,是无数经验的结晶。这些工具和组合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箱的功能。假设一个急救箱里装的是护士用的口红,而不是无菌酒精或纱布剪刀。显然功能大打折扣。比如郭靖要隐居练武,黄蓉准备了一个背包,里面有雕虫小技,入野之术,从笨嘴拙舌到伶牙俐齿的江湖交际七十二招,还有恋爱的艺术,除了九胤禛经。
这个工具箱是你要建立的经验。
换句话说,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形成内部的知识结构,并在职业生涯中反复训练,使结构变得复杂、强大、灵活。一旦结构太弱,就像汽车那可怜的发动机,在教室里突突作响,就像开拖拉机一样。声音挺大,但是跑不远,也不好。引擎性能强,不断迭代。事业,不,整个人生都有可能。
这种结构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这个结构就是“反思下的经验”。详细来说,“实践+反思”内化为一种能力结构。这个能力结构的骨头是核心概念,是肉,滋养了很多心照不宣的想法的感觉。这个结构是通过做事的反馈构建的,但能量往往来自外部:专家的指导,同事的帮助,撞南墙后的痛苦理解,还有读书。
很明显,这个时候读书不是看你的爱好,而是看你的需求。就像准备一个医用包,如果缺少纱布,可以买纱布;如果你缺酒,你可以买酒。再喜欢口红,也不能放在医疗包里。显然,你放在医疗袋里的东西取决于医疗袋的用途。一旦确定了医用包的用途,也就确定了该放什么。同样,如果你是小学语文老师,那么你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其实可能有一个理想的模式。说到底,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是不一样的,没有两个人的知识结构是一样的,但这并不妨碍描述理想模型的可能性。就像树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我还能说梧桐的叶子是什么样的,银杏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在写《看地图的老师》的时候,我给了一个大概的模型——
在这个结构中,一般阅读、教育阅读和学科阅读的比例大致分别为20%、30%和50%。当然,这不是准确的比例划分,也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这意味着,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学科专业经验是最重要的,教育专业经验是其次,作为背景的一般阅读相对次要。所谓的分科阅读,很好理解。作为语文老师,当然要多读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语文课程论,这些都是你的学科专读。不管你是哪个学科的老师,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知识。这是你们教育专业的读物。一般阅读以人文社科阅读为主,主要是背景,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一些常识。
结构决定功能。
比如你身为少林弟子,勤于练蛙功,花时间练武当剑,对玉女心经兴趣浓厚,都值得考虑。不是不可以学,而是你又不是少林寺的欧阳克卧底,没必要一直犁别人的地,浪费自己的地。
我遇到过一些对班主任工作极其感兴趣的老师。所以,我放不下的是《爱与教育》、《班主任兵法》、《班主任工作谈》(这些当然是好书)。我对自己的学科和专业视而不见,就像慕容复对王语嫣一样。结果班主任干得不错,学科教学很差。他爱上了这个女仆,对这位年轻的小姐也不以为意。结果他颠倒了轻重缓急,穷困潦倒。就像一个医生,他用一生的时间研究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把病房搞得像个家一样,忙得连行医的时间都没有。这种结构失衡的后果是严重的。虽然病人走得很安详,但送他去医院并不是他家人的目的。
学校里的管理和纪律都是用来保证学习的。一旦关注错了地方,必然会买礼物回来。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太停留在舒适区了。善于当班主任的人,都觉得班主任的工作极其重要。只要人定了,学习自然就上去了。问题是我也坐直了,不再调戏小的了,当然对学习有帮助,但是不会的数学题不是自己解决的。管理解决管理问题和学科解决学科问题哪个更重要?两者都很重要,但就比例而言,主体当然重要。再说你把班级顶上了,哪里还需要管?
在专业领域,阅读乐趣是万恶之源。让我们只读我们想读的,不读我们应该读的。结果,我们总是在强化原有的结构,而没有进化出一个新的更强大的结构。直到现在,这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严重到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应该读什么。
知识结构的任何部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任何领域总有一些基础的或者核心的书,在讨论或者争论这些底层的逻辑。这种讨论构成了基本框架。就像我们在学习教育学的时候,会看到联结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抗,自然主义和文化主义的冲突。有了这些基本概念,很多问题就好理解了。比如佛妈和虎妈在争论怎么养孩子。该不该去补习班?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针锋相对,听几句你就明白了。这只是价值之争,不是真理。而且,你可以很快反应出他们在育儿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如果他们征求你的意见,你也可以给一些真诚的建议,让他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取得一些平衡,不要在一个极端走得太远。这是否节省了认知资源?否则你可能会陷进去,脸红心跳,不耐烦,很久都不会明白。
再举一个学科里的例子。你有一些关于文本解读的核心知识。看到一段文字,可以快速分类归类。就像在厨房做饭一样,有些菜适合蒸,有些菜适合炖,有些菜适合炒,有些菜适合生吃,大大加快了处理速度。童话要教结构和符号,小说要讲主题和人物,散文是个盒子,什么都可以放进去,只好重新分类。同样,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模式,写文章的时候也是一把刷子,就像卡车司机在无人驾驶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
所以专业阅读一定要包括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回顾。不然人家跟你说话可能会被屏蔽。
比如你和一个自称自由派但学术素养很差的人讨论学科教学。如果他认为与普世价值相关的书是唯一值得一读的书呢?当你告诉他你的专业时,一不小心就逃离了他的认知范围。这个时候很麻烦。他在乎的不是你的谈吐,而是你的表情。最后聊天死了,全剧结束。
知识结构的构建要尽可能避免短板,保证最短板,也要有常识意义上的学习。有了这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谈发展自己的长处,最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体验风格。此外,在这个变化的时代,轻微但不间断的调整不断进行。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知识结构的建构主要是反思下的经验。换句话说,它是在我们的工作中不断建构和调整的,阅读在这里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把阅读作为知识结构的唯一途径,甚至不能作为某些学科的主要途径。
比如你有没有考虑过像学科老师一样读书的美术老师的感受?这是为了弥补我过去翘的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