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之死(阅读笔记:《史记》人物资料)
?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赵等六国诸侯发动叛乱。因为此前晁错提出《削藩策》,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所以七国叛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要求汉景帝诛杀晁错,他们才肯善罢甘休。 袁盎向汉景帝提议诛杀晁错,以换取七国退兵,汉景帝采纳了袁盎的计策,直接下旨将晁错腰斩于东市。但是,晁错的死并没有阻止七国的进攻,吴王刘濞变本加厉,他自称东帝,以七国大军与汉景帝分庭抗礼。汉景帝无奈,只好派出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灭了七国叛乱。晁错是汉景帝十分信赖的重臣,他一心为巩固朝政着想,所以才提出削藩措施,但是在七国叛乱之际,汉景帝只是听到叛军提出的“诛晁错,清君侧”的要求,就诛杀了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 一、晁错是个什么样的人?早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很受汉文帝的赏识,汉文帝任命他为太子家令,让他去辅佐太子 刘启 。晁错善于分析问题然后提出处理意见,太子刘启因此非常信任他,称赞他为“智囊”。
? 当时的汉文帝虽然赏识晁错,但是却从不采用他的计策,晁错先后向汉文帝上书十余次,提出类似于削藩、更改法令、以蛮夷攻蛮夷等观点,汉文帝颁下诏书表示对晁错的赞赏,但是却从来不采用晁错提出的任何计策,只是把他派到太子刘启府上。汉文帝对待晁错的这种态度,大约是从整体方向上认可晁错,但是却觉得采纳他计策的时机还没有成熟,所以把他派到太子府上,认为太子继位之后,采纳晁错计策的时机或许会成熟。事实果真如此吗?
? 二、气死丞相。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立刻重用晁错,把他提拔为内史,为国都行政区域官员之首。晁错经常单独晋见汉景帝,提出不少策略和建议,每次汉景帝都听从,对晁错的宠信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官员。
? 虽然汉景帝十分信任晁错,但是其他大臣对晁错的态度却完全不同,其中尤以申屠嘉、袁盎最为明显。申屠嘉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都担任丞相,汉景帝任命晁错为内史后,朝中很多法令都由晁错一手设立,汉景帝对申屠嘉的进谏则一概不用,申屠嘉因此忌恨晁错。申屠嘉一直在寻找晁错犯错的机会,结果还真让他给找到了,晁错为了上、下朝方便,就在内史府的南墙开了一道门,结果这道墙恰好是太上庙的外墙。申屠嘉抓住这个机会向汉景帝进谏,要求杀掉晁错治罪。没想到,晁错知道申屠嘉要弹劾自己,于是连夜进宫,主动向汉景帝说明了情况。汉景帝见申屠嘉果真来参奏晁错,于是就对申屠嘉说,晁错凿墙开门的事是自己让他做的,所以晁错没罪。申屠嘉见汉景帝如此偏袒晁错,十分气愤,不久就气得吐血而亡。汉景帝对晁错的重视与偏爱程度可见一斑。
? 三、晁错和袁盎的恩怨。申屠嘉并不是唯一和晁错不和的一位,还有袁盎。袁盎素来与晁错不和,但凡有晁错在的场合,袁盎一定会想办法离开,两个人从来不会坐在一起说话。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的记载是:“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还没有特别尖锐的矛盾的时候,两个人的针锋相对就到了这种程度,这显然为后来两个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激烈斗争埋下了伏笔。申屠嘉死后,晁错被提拔为御史大夫,他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请求削减诸侯的封地。袁盎之前曾经被派到吴国担任吴王刘濞的丞相,吴王早就有谋反的苗头,袁盎担任吴相时只是劝说吴王不要谋反,并没有把吴王的动态随时反馈给朝廷,所以吴王没有加害袁盎,对袁盎很是厚待。晁错提议削藩的时候,袁盎已经回到京城。晁错派人调查袁盎担任吴相时接受吴王贿赂的事,想对他治罪,最后还是汉景帝大度,直接将袁盎贬为平民。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王之乱,晁错认为袁盎之前担任吴王丞相,一定知道吴王预谋叛乱的事,但是他却不向朝廷报告,因此应该治他的罪。于是他就和下属丞史商议这件事,结果因为丞史的反对而没有对袁盎采取任何措施。如果晁错知道自己这次犹豫造成的严重后果,他肯定会后悔不迭。
? 四、吴王刘濞为什么会谋反?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他的父亲是刘邦的二哥刘仲。刘濞勇猛雄壮,所以刘邦把他封为吴王,统辖吴地三郡五十三城,以镇服轻佻强悍的吴人。汉文帝的时候,刘濞的儿子刘贤去京城陪伴太子刘启。刘贤受吴地民风影响,为人骄矜,个性轻佻,他在和刘启下棋的时候,态度不恭敬,因为棋路和刘启争执起来。刘启拿起棋盘打刘贤,结果用力太大,一下子把刘贤打死了。远在吴地的刘濞知道儿子的死讯后,又是气愤又是怨恨,从此称病不来朝见汉文帝。汉文帝体谅刘濞,没有治罪,反倒赐给他手杖,允许他不入京朝见。汉文帝在位期间,刘濞的谋反计划一直没有实行。
? 刘启继位之后,采用晁错的削藩策略,先削减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封地,引起各地诸侯王怨恨不满的情绪。刘濞认为时机成熟,于是派人四处游说,联合了楚、赵、济南、胶西、胶东等六国诸侯王,提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发动叛乱。
五、汉景帝的平安计。汉景帝听到七国叛乱的消息后,先和晁错商量计策。晁错提出的办法让汉景帝觉得十分危险:晁错居然让汉景帝亲自带兵出征,自己留下来坐镇京城。这无疑是让汉景帝以九五之尊亲身犯险。汉景帝显然并不满意晁错的这个提议,于是他又把袁盎召来询问计策。袁盎来的时候晁错也在,于是袁盎十分郑重地请求汉景帝屏退左右,晁错只好郁闷地走了出去。袁盎对汉景帝说道:“吴王之所以谋反,正是因为晁错要削藩的缘故。如果陛下您斩杀晁错,吴王一定会退兵。”
? 和晁错的办法相比,袁盎的这个办法显然更对汉景帝的心思,于是汉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出使吴国,自己则留在京城处理晁错的事。
? 六、 晁错之死。袁盎并不是唯一一位请求处死晁错的大臣,在袁盎之后,丞相、中尉、廷尉等官员集体上书,要求汉景帝诛杀晁错。汉景帝见形势如此,于是派人去召见晁错,让他前来大殿议事。晁错信以为真,他穿上朝服,坐上使者的车子前去上朝。经过长安东市的时候,使者突然下令停车,他拿出圣旨,对晁错宣读了汉景帝腰斩晁错、将晁家满门抄斩的诏令,当即就将晁错腰斩于东市。早在晁错被腰斩之前,晁错的父亲专程从老家颍川前来劝告晁错,认为他的削藩策略的后果就是让刘姓朝廷安稳,但是却将晁家置于危险境地,劝他马上停止。可是晁错固执己见,根本不听父亲的劝告。晁父无奈,不忍心看到晁家被牵连的这一天,于是服毒自尽。如今,晁错果然连累全家都受到诛杀。
? 七、景帝之叹。可惜晁错的死并没有阻止七国西进的铁蹄。晁错死后,汉景帝见到了从前线回来的将领邓公,汉景帝连忙问道:“我已经诛杀了晁错,吴楚叛军退了没有?”邓公回答道:“吴王密谋叛乱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他是因为要被削减封地才起兵的。诛杀晁错不过是他的借口,叛军的进退并不会受此影响。不过,我担心的是,陛下您诛杀晁错,从此天下人再也不敢大胆进言了!”汉景帝连忙追问为什么。邓公说道:“晁错担心的是诸侯强大,不服从朝廷约束,所以才请求削藩,这本来是有利于万世太平的事,他这样一心为朝廷着想,反倒被陛下您诛杀。您此举就是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我认为您此举实在是不可取!”汉景帝听了邓公的话,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道:“你说得很对,这么做我也很后悔。”汉景帝杀晁错没有达到平叛的目的,他只好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前去平乱。周亚夫调度得当,只用三个月时间就平灭了叛乱。
? 晁错最初提出削藩策略的时候,他的父亲急切地赶来劝阻,认为他的举措有益于朝廷,却害了自己和晁家。晁错死后,邓公在汉景帝面前肯定了晁错一心为朝廷着想的行为,给汉景帝的诛杀行为予以负面评价。是晁错的聪明机智不如自己的父亲,汉景帝不如邓公吗?显然并非如此,不过晁错一心为朝廷安危着想,却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汉景帝身为一国之君,自然是一心只为刘姓江山打算,所以不惜牺牲晁错及其一家人的性命,这当然是晁错性格的悲剧,其中又何尝不能窥见汉景帝的心性呢?千百年来,晁错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爱国之情一直被人们赞叹。司马迁评价他:“敢犯颜色以达主义,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划。”班固评价晁错说:“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我们在叹息晁错的悲惨命运、赞叹他一心为公的同时,或许应该从他的言行中领悟更多的道理和教训,比如怎样让正确的主张得到顺利执行,怎样得到更多人的支持等等,这样的教训显然更深刻而实际。(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