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作品创作背景:
《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
作品内容介绍:
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
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
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
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
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
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
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
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
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
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
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
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
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准确地表现了诗
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三)作品特点:
1、以形写神
齐白石先生在创作这幅画时,
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进行惟妙惟肖
的再现,而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
无不生动鲜活。
而齐白石先生着重的是通过画面本身的生动,
让观者体会到无法
听到的水声及蛙声。
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
准确的分析,
所以对于所
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
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
作画的
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迁想妙得,提笔一挥,才能
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
2、高度提炼
齐白石先生用艺术手法对事物加以处理,
千锤百炼之后,
把一般事物的形象
提炼成艺术的形象,
虽然简而又简,
却掌握了事物的特征,
不但没有失掉真实性,
反而比真实的东西更纯粹更有概括性,
更具有动人的魅力。
如:
大块浓淡有致的
墨块即将山川峡谷之势展现出来;
寥寥几笔线条的勾勒即将河流的灵动表现出来;
对蝌蚪的描绘更是高度提炼、一撮而就便表现得活灵活现。
3、空间灵活
《蛙声十里出山泉》
的画面上,
留有大块的空白,
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
留出白纸。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
更加合理。
虽然没有西方美术中通过光线、
明暗等透视技巧,
但画面却给人一种
立体感和真实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
如身临其境。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
胜似闲庭信步。
这种空间的处理方法在中国画中是非常普遍的,
也是中国画的杰
出创造。
4、讲究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的境界,即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的境界。这幅画不
仅仅是对事物的单纯描绘,
其中还有画家富有感染力的感情投入,
使看画的人可
以受到感动和震撼,
达到了物我两融的境界。
境界中最能感动人的是富有含蓄的
意境,含蓄可以使人产生联想。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在齐白石的《蛙声
十里出山泉》中,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5、重墨不重色
墨在中国画中是非常重要。?惜墨如金?用金来比喻用墨,可见中国画家对
于用墨是非常慎重的。有笔有墨谓之画,所谓笔,是包括线在内的,所以这句话
就是说中国画是由笔和墨构成的,
如果说,
中国画离开了用笔和用墨便不成其为
中国画。齐白石先生的这幅画就是秉承中国画?重墨不重色?的特点,巧妙而娴
熟的用墨,使画面有了色彩的感觉。因为墨即是色,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可以
使人有不同的色彩的感觉。这也增加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