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林语堂的最后一天不保?

因为林语堂晚年非常腐败,高形容他“晚年没有安全感”。

林语堂晚年任南洋大学校长时,把所有的亲戚都安排在学校担任要职。当他与学校闹翻时,他请了一名律师去起诉学校董事会。结果律师觉得林语堂有点过分了。

林语堂出生于1895。他59岁的时候是1954。当年8月,林语堂应要求来到南洋大学。陈留石是中国华侨陈嘉庚的侄子。他是马来西亚富豪,掌握东南亚橡胶仓储。

这所大学是由华侨出资400万美元创办的。当时陈大使捐了500万。南洋大学董事会安排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担任校长。林语堂来了以后,让我当校长。

当时的新加坡华人主要来自闽南。林语堂是福建人,是当时著名的国际大师。学校董事会最终决定给林语堂校长的职位。

但林语堂当上校长后,带了女儿、女婿、侄子,他们都身居要职,如副校长、财政部长、办公室主任等。新官上任就要求把新建的教学楼拆掉,说要建世界一流的教学楼,把南阳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大学。

南洋大学是华人在新加坡创办的。刚成立,全是华侨的血汗钱。同时,林老还提出要涨工资,教职员工的工资要世界最高。就连当时哈佛和耶鲁的校长都没有那么高。

因为林语堂是国际大师,校董会也同意了。最初,每个学校都有一个基金管理部门,由学校董事会负责。林语堂说要管。

但是校董会依靠这些经费让新加坡的华人接受中国教育,可见林语堂是很宽大的。据说这些资金有2000多万,但是校董事会不同意。林语堂起诉校董事会,法院很为难。

林语堂请了律师。律师听说太过分了,打算和解。会上,林语堂指着捐款数额最大的陈留石先生,说他奸诈。与会的人坐不住了,纷纷指责林语堂。

后来大家问他怎么妥协,林语堂说要补偿。在和解会上,林语堂开始算,连开车的油钱和饭钱都算了,精确到小数点,三十多万。

当时30多万就很值钱了,学校图书馆楼30多万。校董会一研究就说,就这样。给你钱去美国。

当时陈大使也在现场。他说基金是大家的血汗钱,学校不能吃亏。他付了钱。后来陈大使拿出一张支票,送给林语堂30多万元。

林语堂在新加坡华语界颇有争议,南洋大学事件对林语堂晚年的声誉有一定影响。晚年林语堂定居台湾省台北阳明山,于1976年3月26日逝世。

扩展数据:

林语堂被认为是幽默大师。他谈吐幽默,热衷幽默。它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一直都像孩子一样。

林语堂经常写文章解释幽默。林语堂和他的同事们积极倡导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淡”、“有意味”、“甜”。他的作品具有“精神”和“闲适”的特点,逐渐成为一种散文体裁。

新加坡侨领在1952年初开始筹办南洋大学,是因为他们的子女在冷战时期无法在中国接受中文大学教育,担心他们的后代脱离中国文化。

南洋大学的捐助者不仅有陈留石、李光前这样的富商,还有无数的基层工人、市民、人力车夫、妓女等各行各业。当时1770三轮车司机是南洋大学的“刘钇彤”,百乐门舞厅的舞女是南洋大学的“伊舞”,成为一段佳话。

参考资料:

林语堂-百度百科林语堂和南洋大学-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