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是哪里人?

海因里希·海涅(又译亨利希·海涅,1797-1856)1797 12 13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他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海涅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一个贫穷的犹太商人家庭。1795年,拿破仑的军队进军莱茵河流域,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拿破仑是“德国革命的代表,革命原则的传播者,旧封建社会的破坏者”。法军的这些改革全面提高了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所以海涅从小就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从1819到1823,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他听过浪漫主义作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和理想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讲座。海涅早在20岁时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早期的诗歌,如《青春的苦恼》、《抒情插曲》、《还乡》、《北海集》等,多以个人经历和爱情苦恼为主,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人格的压抑和找不到出路的苦恼。1820的冬季学期,他来到哥廷根大学,加入了一个学生组织。然而仅仅在6月1821 1,他就被迫离开了学校和这个组织。还是在哥廷根,海涅在1825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

“和一些人一样,我在德国感受到同样的痛苦。如果我说出最难受的痛苦,我就说出我的痛苦。”这些诗歌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些诗在1827被收集出版时,被冠以诗歌行。它们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朴实真挚的感情,以及丰富的民歌,受到读者的欢迎。其中很多都被作曲家谱了曲,在德国广为流传,是德国抒情诗的优秀作品。

从1824到1828,海涅游历了祖国的很多地方,游历了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由于广泛接触社会,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写了四篇散文游记。

在《哈茨山游记》第一部中,海涅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述了德国20世纪20年代令人窒息的状况,讽刺了封建反动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和消极的浪漫主义者。它以强烈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以深切的同情描绘了山区矿工的劳动生活。

在第二本《思想——勒·格兰泰文集》中,海涅描绘了法军进入家乡的情景,刻画了拿破仑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向往和对德国封建统治的痛恨。

在第三部意大利游记《从慕尼黑到热那亚之行》中,描写了意大利的风光和社会生活,揭露了贵族天主教的反动本质,批判了贵族作家脱离实际的倾向。

在第四个英文片段中,作家描绘了富裕贵族与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尖锐对立,揭露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掠夺。

这四个音符的主要倾向是攻击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期望德国爆发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四部游记的创作表明,海涅在思想上已经成长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在艺术上,海涅从描写青年时代的个人经历和感受转向探讨社会现实,走向现实主义道路。

海涅晚年的思想矛盾和疑虑表现在对* * *产品主义的信仰和理解上。他的思想矛盾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正如列宁纪念赫尔岑所说,“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代的产物和反映,在这个时代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革命正在消亡,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尚未成熟”。同时也反映了海涅自身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1856年2月27日,海涅去世。

编辑此段落

文学生涯

海涅出生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萨姆森·海涅经营毛纺生意失败,家财万贯;母亲贝蒂·海涅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品德高尚,受过良好教育,爱好文学和艺术。在她的影响下,诗人很早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他十五岁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写了第一首诗,却不得不听从父亲的命令,走上了经商之路。十八岁去法兰克福一家银行实习,第二年又转到他叔叔所罗门·海涅在汉堡开的银行继续实习。在富家大叔的家里,海涅不仅尝到了依赖他人的滋味(《屈辱公馆》这首诗反映了他当时的经历),还饱受了谈恋爱和失恋的痛苦,因为他爱上了他的表妹阿玛莉,一位他在诗中形容为“对人微笑,胸有狡黠”的迷人淑女。

1819年秋,前一年在叔叔支持下创办的哈里·海涅纺织公司倒闭,在杜塞尔多夫经商的父亲也破产了。年轻的海涅完全失去了经商的兴趣和勇气,于是接受了叔叔的建议,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成为一名律师。然而,他从小对学习法律不感兴趣,却经常去上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的文学课。

施莱格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理论家、语言学家和莎士比亚翻译家。海涅视他为“伟大的导师”,他早期的文学创作受到他的鼓励和指导。此外,从浪漫主义诗人阿尼姆和布伦塔诺整理出版的德国民歌集《男孩的奇怪的号角》中,从普兰特和威廉·米勒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青年诗人获得了很多启示,吸收了很多营养;他崇拜歌德,在“导师”施莱格的建议下,老老实实地阅读歌德的作品。他以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为知己,不仅将拜伦的诗歌翻译成德文,而且还模仿拜伦的着装礼仪,在创作上接受拜伦的影响,以至于在19世纪20年代一度被称为“德国的拜伦”。难怪海涅早期的诗歌创作表现出许多浪漫主义的特征,如经常描写梦境,喜欢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风格多接近民歌。但也仅此而已,因为他不属于这个在当时德国逐渐落伍的文学流派。后来,在1846年,在长诗《阿塔·特洛尔――仲夏夜之梦》的序言中,海涅总结了他与浪漫主义者的关系:“……我在浪漫主义者中间度过了我最快乐的青春,但最后我把我的老师狠狠地揍了一顿……”因为在他1833年写的《论浪漫主义》中,他已经表达了对此的关注。

1820年秋,海涅转学到哥廷根大学。和在波恩一样,他无意学习,但经常参加一些学生社团活动。后来由于和一个同学决斗,被休学,第二年不得不转学到柏林大学。在柏林期间,海涅不仅有机会听黑格尔的讲座,还了解了当时哲学所关注的所有问题,初步掌握了辩证法。他还经常光顾当地的一些文学沙龙,结识了恩哈根冯恩泽和他的妻子莎梅索、福柯等当时许多著名作家,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日后成为一名有思想、敏捷的批评家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他还参与犹太社区的文化和政治活动,对社会正义事业和犹太人的命运表示同情和关注。

1824年,诗人回到哥廷根大学继续学习,直到第二年毕业,并于7月20日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此之前不到一个月,他已经受洗并皈依基督教,成为路德派新教徒。

在个人生活中,诗人因为初恋情人阿玛莉在1821年8月嫁给了一个有钱的地主而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一年多后,1823年5月,他在汉堡遇到了阿玛莉的妹妹特蕾莎,再次坠入爱河,历经爱情和失恋。这种不幸的经历在他早期的抒情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学识的提高,海涅的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成熟,不仅题材和体裁变得丰富多彩,思想也更加深刻。特别是1824年,他从哥廷根大学城出发,向东北方向,徒步漫游哈尔茨山及其周边地区,沿途欣赏自然风光,仔细观察世情民情,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哈尔茨山游记》,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在随后的四五年里,他写了大量的游记和散文作品。

在19世纪20年代,海涅其实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游记的写作上,因为在他看来,收集了他早年优美感伤的爱情诗的《诗集》不过是一艘“无害的商船”,而《哈尔茨山游记》中的游记其实是装备了许多大炮的“战舰”(见1827年10月30日致摩西·莫泽无论是生活在北海之滨的诺德尼岛,还是在前往南方文明古国意大利的途中,他都致力于并精心建造了这样一艘“炮舰”)。

在1821至1830期间,海涅游历了德国各地和波兰、英国、意大利。182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次年出版《悲剧-抒情插曲》。1827年收集早期抒情诗,以《宋集》为题出版,引起轰动,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哈尔茨山游记》等散文作品,也引起了很大反响。海涅这一时期的抒情诗和游记多是描写个人的经历、感受和憧憬,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海涅深受鼓舞,决定去巴黎。在这里,他结识了大仲马、贝尔维尤、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等作家和李斯特、肖邦等音乐家,与乌托邦圣西门的追随者交往,也是受此影响。在此期间,他写了《论德国宗教和谐史》(1835)、《论浪漫主义》(1836)。为了对抗激进诗人空洞的“倾向诗”,他写了一首长诗《阿塔·特洛尔,仲夏夜之梦》(1843)。1843年底,海涅和马克思在巴黎相遇。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出版《新诗集》(1844),其中包括一些名为《时代的诗》的政治诗和长诗《德国,冬天的童话》(1844)。这些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1848革命前时代的最强音。

1848年革命失败后,海涅忍受着瘫痪的痛苦,在“床垫坟”里默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包括《浪漫》(1851)、《从1853到1854的诗》和一些遗作诗。这些作品虽然有些悲愤忧郁,但大部分还是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对祖国和人类的未来抱有坚定的信心。1856年2月,海涅在巴黎去世,葬在蒙马特公墓。在革命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巴黎,海涅结识了巴尔扎克、大仲马、维克多·雨果、乔治·桑等伟大的法国作家,以及肖邦、李斯特、柏辽兹等著名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他经常有机会参加各种文艺晚会,观看演出,参观画展,过着紧张而充实的生活,进一步开阔了眼界,进一步活跃了思想。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虽然继续写诗,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为德国国内报纸写时事通讯和时事评论,及时地、现场地报道法国和巴黎的各个方面,希望法国大革命的灿烂阳光驱散笼罩在封建分裂的德意志帝国上空的浓重黑暗,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影响冲淡弥漫在那里的陈腐空气,从而产生法国的现状,对法国画家的影响等等。同时,他还向法国读者介绍了德国的宗教、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政治状况,并撰写了《论浪漫主义和德国宗教哲学史》等重要著作,帮助法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德国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海涅开始了他写作生涯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也更富有革命精神。

在这个阶段,除了评论和文学批评,海涅还出版了小说《施纳波勒沃斯基回忆录》、《佛罗伦萨之夜》和《巴哈拉赫的法律教师》。可惜这些作品都是碎片,诗歌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大概是因为时事太动荡,诗人无法静下心来从事纯文学的创作。用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的话说:“海涅在30年代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作为使徒和护民官的职责,因此他的诗歌创作被退居到非常次要的地位。”这意味着海涅把自己作为革命军人的职责看得比他的诗人的成就和荣誉更重要。但也正因如此,他才得以充分展示在游记作品中崭露头角的社会观察家和批评家的才华,让后人看到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者和英勇不屈的战士。

1844年,海涅在巴黎遇到了马克思,并在无产阶级理想的影响下,与这位年轻的革命家和他周围的同志们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今年11月,在流亡13年后,诗人第一次在短时间内看望了他的母亲。他非常激动,当他到达边境时,他的心脏“跳动得更强烈了,眼泪开始滴落”。当发现德国还是封建落后的时候,诗人更加义愤填膺,于是满怀深情地写下了长诗《德国,冬天的童话》。在诗中,他不仅痛斥和鞭笞各种反动势力,还发出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号召。这部作品,加上一起出版的新诗集,与前面提到的有着相同的特点,如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强烈批判时弊,具有革命精神。难怪恩格斯激动地宣称“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亨利希·海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公开承认自己是革命战士。

19世纪40年代,尤其是《一个冬天的童话——德国》成功写作之后,海涅的诗歌之泉在干涸了近十年之后,迅速而猛烈地流淌,从而开始了他文学生涯的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写下了大量像长矛和匕首一样锋利的“时事诗”,如被誉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各种反动势力。也就是说,与早年的抒情诗相比,诗人此时的作品发生了质的变化,不再是低吟浅唱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变成了战场上惊心动魄的鼓声呐喊。不幸的是,当1848年法国爆发二月革命,整个欧洲掀起革命高潮时,海涅的诗歌创作又中断了一两年。原因是诗人多年前患了脊柱结核,1848年卧床不起,与死神搏斗。

进入50年代后,他的病情稍有缓解。海涅在写“时事诗”的同时,写了许多忧郁、玩世不恭的抒情诗,哀叹自己不幸的命运和经历。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倾向于进步和革命,因此长期受到德国政府的迫害。从1835年开始,他的作品就被列入德国官方的禁书名单,排名第一。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作更是难上加难,稿费来源也快耗尽了。与此同时,他的叔叔所罗门·海涅早已断绝了他的经济来源,这位流亡诗人经济非常贫困,不得不接受法国政府的救济金。这一事件在1848年被国内反对者所知,海涅遭到了恶毒的攻击。再加上生活艰苦等原因,他的脊柱结核进一步加重。1851年,在妻子玛蒂尔德的陪伴下,海涅终于撑起病体,最后一次出门参观卢浮宫博物馆。从那以后,他在他称之为“床垫坟墓”的地方挣扎了很多年。然而,尽管如此,诗人还是像一个垂死挣扎的士兵一样继续写作,直到1856年2月17日去世。去世前一年,他为自己的散文集《鲁台齐亚》法文版写了序言,表现了这位军人诗人至死不悔,始终忠于自己* * *的无产阶级信仰和革命理想。

编辑此段落

诗歌创作的阶段和特点

海涅的出生、经历、交往和思想发展自然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诗歌中。海涅的诗歌创作包括抒情诗、时事诗、叙事诗和长诗,可谓丰富多彩;尤其是歌词,无论立意、思维、语言风格,都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纵观德国诗歌史,海涅是继歌德之后最杰出的歌唱家。在诗坛,海涅的成就和影响堪比英国的拜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匈牙利的裴多菲。他的大部分抒情诗,以爱情为主题,被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等世界各国伟大作曲家谱成歌曲,达到3000多首,甚至超过了被他和拜伦誉为“诗歌之王”的歌德,居世界第一。其中有《罗蕾莱,你像一朵花》《北方有一棵松树,乘着歌唱的翅膀》《我曾在梦中哭泣》等。,受到各国作曲家的青睐,被反复谱曲至少有六七十次,最多的《你像一朵花》达到了160多次,大概是世界之最。所有这些家喻户晓的歌曲,以及许多类似的优美动人的抒情诗,一个多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尤其是被处于青春期、漂泊在异乡的年轻人所传诵。

上面说的大部分抒情诗都是20世纪20年代初和30年代写的,有些哀叹自己命运的诗是50年代产生的。当然,他们是真诚的,美丽的,感人的,但他们经常挥之不去,悲伤和悲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涅在革命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写了大量所谓的时事诗,以及1825年和1826年产生的韵诗。

最著名的时事诗如《颂》、《主义》、《倾向》、《等待》、《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因其铿锵的音调和豪迈的气势而深受读者喜爱,因而成为诗歌朗诵会的保留节目。其实,这些所谓的时事诗也是优秀的抒情诗,但它们所表达的并不局限于一个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由他对时代和大众的深切关注而产生的革命豪情,因此它们也具有感人的力量和伟大而深刻的社会意义,赢得了更广泛的赞誉。它们是战斗的呐喊和冲锋的号角。所谓时事诗,应该说是时代的诗,因为它们是战士海涅在那个革命年代发出的时代最强音。

那两组押韵的海诗,描写的是海的浩瀚、豪放、汹涌、无常,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纯粹客观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是诗人通过景物抒发感情的产物,只是含蓄而已。很明显,虽然都是韵诗,但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手法也有相应的变化。比如《告白》、《舟中夜曲》、《海中魅影》三首诗,都涉及到相同的爱情主题,但我们读完之后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其中,尤其是告白,比海涅早年有些轻佻的爱情诗要有力得多。

综上所述,海涅从十五岁开始写第一首诗,直到去世前两周,他写下了最后一首诗《苦难之花》,这首诗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几乎成为了他的全部生活。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早年“被温柔的羁绊所束缚”,主要表达个人对堂兄妹阿玛丽和特蕾莎的倾慕以及失恋的痛苦。此外,他还创作了一组气势磅礴的关于大海的诗歌,在其他诗歌中,他表达了对法国大革命的同情以及对德国社会现实的怨恨和不满。海涅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爱情诗,大多充满了忧郁和忧伤,但又是悲而无怨,甚至时不时让人觉得滑稽和戏谑。整个风格清新,温婉典雅,简单朴素,自然温馨,充满民谣气息。郭沫若在1920年出版的《三叶集》中非常欣赏海涅的诗,称之为“美而不雄”,应该用来评价海涅早期的诗歌创作。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罗蕾莱》《北方有一棵松树》《你像一朵花》《文告》。

第二,1830年,法国大革命七月爆发,海涅迅速“加入时代的伟大战斗行列”,诗歌创作进入成熟的中期阶段。在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在马克思的帮助下,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高峰。此时,他诗中的玫瑰和夜莺已被刀光剑影所取代,诗人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雷霆之能”。在各个阶段,海涅写了许多关于政治时事的诗,其中不乏豪放豪放之作,号角炮声不时可闻。在这一阶段,他写出了《颂》、《主义》、《倾向》、《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等战斗性诗歌和长诗《德国——冬天的童话》,尤其是《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1844),也被称为“德国工人阶级的马赛曲”。

第三,1845年以后,尤其是1848年以后,受大革命失败和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影响,海涅的诗歌创作由中期的意气风发、激情奔放转向后期的深沉悲壮。读他怀旧而又愤世嫉俗的篇章,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床垫坟”里辗转反侧,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名状的身心痛苦,与敌人、与命运、与导致这种命运的社会进行着顽强而最终的抗争。虽然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难免有失望和犹豫,风格也趋于悲怆,但他始终保持着乐天的战斗精神,风格还是那么自然、朴实、真挚,字里行间不时透着风趣和幽默。《我们现在去哪里》、《绝望的哨兵》、《遗嘱》等作品都表现了诗人不屈的战士情怀。

这里不妨强调一下,海涅的机智和幽默,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应该说是他区别于其他所有抒情诗人的最突出的才华特征。正是它揭示了海涅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思想家的本来面目,使他的诗歌内涵更加深刻丰富,更加耐人寻味。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这种幽默趣味要么是对不幸遭遇的自嘲,要么是对同行的善意嘲讽,要么是对敌人的尖锐讽刺...本质上,这种幽默趣味是海涅积极乐观的天性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体现。

20世纪以来,经过鲁迅、郭沫若、段克清、冯至、林林等前辈的翻译,海涅已经成为我们读者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外国诗人。杨在1999再版了一个译本。杨在重译其抒情诗和时事诗的过程中,借鉴了前人尤其是他的老师冯至教授的旧译本,使新译本更加完善,可读性更强,朗朗上口,富有诗意。

本集主要参考1978年柏林和魏玛建设出版社出版的《海涅五卷本》第15版第一卷的选译。在编纂过程中参考了受冯至影响较大的《海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和翻译海涅颇有成就的钱春蕤先生、张玉书先生的《海涅诗选》。

编辑此段落

影响

在德国现代文学史上,海涅是继莱辛、歌德、席勒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他不仅擅长写诗、游记、随笔,还写了许多思想深刻、风格独特、富有文学美感的文学评论等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巨大、辉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海涅擅长写诗、散文和游记,但无论从他的个人气质和气质,还是从他创作的成就和影响来看,我们首先要尊重他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唱家。

海涅在与“床垫坟墓”抗争了八年后,于58岁去世。与和他差不多同时期英年早逝的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如林茨、荷尔德林、毕希纳、拜伦、裴多菲相比,海涅活得很长,但他并不幸福,因为他不仅出身卑微,而且一生颠沛流离,最后死在了另一个国家,虽然他爱法国和巴黎胜过爱自己的祖国德国。根据诗人的遗愿,他被安葬在巴黎著名的蒙马特公墓。但是,诗人可以说是很幸福的,因为在德国和世界的读者心中,他无疑用自己多彩辉煌的作品为自己竖起了一座高大宏伟、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