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业位
楼主 您好
后学将引据佛经,来解说小乘果位与大乘果位的关系,然而在讲解之前,必须说明一下:
果位,其实只是施设,依於修行人亲证的智慧境界以及断除烦恼障的层次而有差别,然而所亲证的种种智慧证境,都不能外於自心如来,因为一切法、一切种子都是含藏於自心如来,因此一切果证,只是依於自如来(或称本来面目、真如、真心、入胎识、如来藏、阿赖耶识、阿伽陀识)所显现的功德法藏而有差别,虽然一切众生本具佛种,然而要依修行,而使开显,后学举经为证:
入楞伽经: 如?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於一?众生身中,为贪瞋痴?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世尊常恒清凉?变。
虽然本具佛种,然而含藏许多污染种子如贪嗔痴,必须藉由修行才能使其净化,然而不管清净或污染,真心如来藏,本来都是恒守自性清净涅盘的体性。有经为证:
佛告圣者大慧菩萨言∶大慧!我?如?藏常,?同外道所有神我;大慧!我?如?藏空、实际、涅盘、?生?灭、无相无愿等文辞章?,?名如?藏;大慧!如?应正遍知,为诸一?愚痴凡夫闻?无我生於惊怖,是故我?有如?藏;而如?藏无所分别,寂静无相,?名如?藏。
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的真义,如来藏虽真实有,但是无我性,因此具足空性与有性,而一切法也都具足於如来藏中,因此在搭配金刚经的一句名言: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样说明后,学人就不难明白,一切果证,都是依於如来藏所显现的功德,玵有差别。接著说明小乘与大乘果位的关连:
小乘修行唯断我见与我执,但是没有亲证自心如来藏,因此无般若智慧,然而大乘菩萨必须以亲证自心如来藏为入真佛门的开始,所以不***小乘,也不***通教,故名别教。有经为证:
入楞伽经:「大慧!如来藏识阿梨耶识境界,我今与汝及诸菩萨甚深智者,能了分别此二种法;诸余声闻、辟支佛及外道等执著名字者,不能了知如此二法。」
明白了大乘与小乘的差异之后,但是两者之间也有同处,那就是解脱的证量,依於断除我见与我执的证量,而施设四果:
初果:
现观五阴身心自我虚幻无常,而证知无常无我,断三缚结: 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又名见地。
二果:
楞伽经云:斯陀含顿照色相妄想生相,见相不生。也就是证知色法的无常相与缘起相,而能远离淡薄欲界五尘五欲的贪执,又名薄地。
三果:
楞伽经云:过去未来现在色相性非性,生见过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结断故,名阿那含。这是说三果那含观察现在过去未来的色阴都没真实不坏的体性,明见三世色法的过患,由此令其五下分结断除不在出生。又名离地(断三缚结加上离欲界生)。
四果:
楞伽经云:阿罗汉者,谓诸禅三昧、解脱、力、明、烦恼苦妄想非性故。这是说,阿罗汉亲证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等三昧、以证解脱果、已具五力、以证三明,三界有的烦恼妄想都已经断尽了,现见三界有都没有实体性的缘故。这是小乘声闻极果----俱解脱阿罗汉。
那接著我们来对照大乘菩萨行者,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在何位阶有其相对的证境:
我们可以参照菩萨缨络本业经,有很详尽的描述,其中有提到:
菩萨缨络本业经卷下: 发心住者,是上进分善根人。?一劫、二劫、一恒、二恒、三恒佛所,?十信心,信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波?蜜一、一?法门,皆习受?。常起信心,?作邪?、十重、五逆、八倒;?生难处,常值佛法;广多闻慧,多求方?;始入空界,住空性位,故名为住。
也就是经过了好几劫的修善,培植三宝的信心,加上不犯重戒,具足十信之后,才能入初住位,接著广行外门六度菩萨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到了第六般若波罗蜜时,
菩萨缨络经: 佛子!成就第?般?故,名正心住。佛子!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空、无相、无愿故,名?退住。
六住位薰习了第六般若成就,到了七住位时,开悟明心证真如,而入无生毕竟空界,也分证解脱三昧----空、无相、无愿,其解脱证境相当於初果须陀洹。然而亲证法界实相,发起了般若智慧,其智慧更胜妙於小乘初果。(补:六住满心时,虽然尚未亲证自心如来藏,然而也已经现观人无我,因此当判定为六住满心位)
而到了十住位时(大般涅盘经主要讲述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之境界),因为眼见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观。从开悟之七住位开始,依般若智慧渐除烦恼障,直到十住位眼见佛性而成就世界如幻观,得以薄贪嗔痴,成就二果解脱。
至於三果解脱,开悟明心七住位以后,只要伏除性障,断除五下分结,即可断除欲界爱,而发起初禅身作证,即是三果解脱。然而菩萨道深入般若智慧乃致成就一切种智为主修,因此始从十住位到十回向位的三贤位,只要断除五下分结,就能成就三果解脱。
而初地以上,一直到六地时,成就六地之无生法忍,也不由加行而证灭尽定,烦恼障现行悉断,相当於四果解脱,然而其无生法忍之智慧证境,非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想像。
因此,总结如下:
初果 =====> 大乘六住位满心
二果 =====> 大乘十住位眼见佛性,成就世界如幻观
三果 =====> 大乘十住位至十回向位之三贤位,若断除五下分结,即是成就三果解脱
四果 =====> 大乘六地菩萨,证灭尽定而成俱解脱大乘无学。
四果的施设,只是依於解脱的证量而施设,而大乘菩萨位阶,主要是以般若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为主修,解脱果只是附产品,大乘菩萨道本是涵盖了解脱道了,只要依著次地而修,自然到了该亲证某解脱果时,自然就能取证了。并不是像小乘急证而想要当生脱离生死不在渡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