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理解马克思的关于人类历史的一句话。
人是社会、文化和历史塑造的产物,正是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塑造,才使人成为具有具体的需要、能力、特性和本质的现实的人,成为具有自己的规定性的人。人当然是历史的前提,但是,超越于动物的人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13]。这说明,人类的历史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和前提,人通过自己的历史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本质力量。孙正聿博士指出:人的意识是以“文化”形式体验、领悟、充实和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是以“文化”为依托、为内容而构成的“意义世界”。而“文化”,既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各种方式为中介把握世界的结果,又是人作为现实的人并与世界发生现实的“属人”关系的前提。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包括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等,是人类对世界发生“属人”关系的“中介”,也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这些基本方式最为直接地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日新月异的“世界图景”,即常识的、宗教的、艺术的、伦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语言是“文化的水库”,它保存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反过来,历史的文化积淀又通过语言去占有世世代代的个人。[14]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对某种语言的掌握也就是对某种文化的掌握。语言哲学证明:语言与文化具有全息关系,也就是说,语言包含着文化的信息,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载体,甚至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模型、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语言可以表达、包含、标记文化现实。更为重要、更有意义的是:语言结构里压缩了文化视觉。换句话说:“每一种语言因其用法模式的明显区别而适应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与社会环境,”“每一种语言都在自身的素质中积累了上千年的文化传统。”文化的进化可以通过语言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从语言的进化信息中可以读出文化进化的信息。文化信息压缩在语言结构里,比如:英语和汉语中的不同的句型、不同的语言结构实际上就是两个民族各自的哲学观念、文化眼光、文化素质在句子结构、语言结构中的凝固和积淀。“掌握语言的能力与硬件有关,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以及操作发声器官的运动中枢,但是说哪种语言却又取决于文化环境。因此语言能力是生物遗传的,而具体的语言结构则产生于文化进化。”既然语言能力可以遗传,并通过遗传存在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中以及操作发声器官的运动中枢中,而语言本身又积淀着历史文化、反映着社会的进化,那么很显然,以语言能力为重要代表的人的潜能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在人那里的凝结和积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