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眉户经典唱段

华阴眉户的经典唱段可分为“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

眉户(华阴迷胡),陕西省华阴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华阴迷胡俗称“板凳曲子”,多为弦乐伴奏,因此也叫“清唱曲子”。华阴迷胡受宋代弹词以及元曲、杂剧的影响,在保持地摊型基本表演形式的前提下,部分开始向高台表演转化,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华阴迷胡是比较单一的小曲演唱,如《小桃石》《放风筝》《绣荷包》《银纽丝》《尖点花》《五更鸟》等,以丝竹弦乐伴奏,以后逐渐形成的系列“套曲”,由一人或多角色合唱一个有情节的故事。

华阴迷胡剧团演出的传统舞台剧目有:《张良卖布》《杜十娘》《李亚仙》《二堂献杯》《刘备哭灵》《临江驿》《孟姜女》《杨龙开弓》《借亲配》等,演出的现代舞台剧有:《莺山春雷》《杜鹃山》《归队》《社长的女儿》《五斗糠》《槐树庄》《两棵铃》《粮食》《红心朝阳》《海港》等。

华阴眉户的传承价值

一、戏曲史价值

华阴迷胡,孕育于郑声,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北曲、弹词的影响,至元代基本形成为独立的剧种,以后虽流传较广,但始终保持着其原发性特征,具有明显的民歌原型。它反映了民歌转化为曲艺再提升为戏剧的全过程,对这些特征的梳理与研究,对探索戏曲源流,完善和丰富中国戏曲史有着重要的史实借鉴作用。

二、特殊的审美价值

华阴迷胡具有迷胡这一剧种阴柔美的***性,但它更古朴、通俗,更委婉缠绵,更具有抒情性。其丰富的音乐体系是民族音乐的珍贵资料。

三、民俗资料价值

华阴迷胡剧目繁多,包容有丰富的地方风土人情,传闻轶事,是研究秦东民俗的一笔重要素材。

四、社会现实的精神

华阴迷胡,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其思想内容抑邪扶正,追求真善美。这在陶冶人们精神情操,营造社会和谐方面,有一定的积极育化作用,它是中国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