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有大量重复的情节
曾经看过一个评论,说这部小说人物太多,情节重复多,让人头晕。
第一次没看懂。尤其是小说开头,写了老曾和老阳马劳,让人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作者想写什么。后来看了几遍,心里也不知道。
其实小说的结构很清晰,只是和普通小说有点不一样。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对世界的琐碎和复杂有一种执着的“再现”。对于里面的人物所经历的很多小事,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
例如,杨百顺在演金时一直失业。和老曾一起杀猪的时候,因为心眼小,嘴巴不好,丢了工作。我在染坊打水的时候,因为相信了一只猴子,丢了工作。和老卢砍竹子的时候,因为晚上睡眠不足,白天打瞌睡,工作也丢了。在县衙种菜,县长丢了官位,他也丢了工作。和吴湘湘一起卖馒头,吴湘湘却和隔壁的高跑了。
普通人的悲伤不就是这些莫名其妙的乱七八糟的烦恼堆积起来的吗?当悲伤堆成一座山,让你胸口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再回头,却也要笑中带三分泪。你笑什么?自嘲一下。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虽然写了很多重复的情节,但是比较写实。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作者真的构建了一个世界。看完之后,我好像真的去过演金。我听见人们喊摩西杨去挑水,我看见吴湘湘在卖馒头,老詹在忙着听瞎子老贾弹三弦。
在构建了这个烟火世界之后,作者想和读者们探讨一下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在我看来,小说重复的情节指向三个目的。
作者曾说:“有一件事是最不愿意改变的。人性,春秋战国时期和现在的人性没有区别。一千年也前进不了一厘米。”
正是通过许多人物的相似经历,作者揭示了一些普遍的人性。
比如孤独。在小说里,我们会看到赶大车的老马,卖豆腐的老阳,剃头的老裴……几乎都是孤独的,找不到倾诉的对象。
如果孤独是一条路,那么作者笔下的这些小人物都在这条路上不断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但是,整部小说中从未出现过“孤独”这个词。作者说,“万千思绪汇成一股洪流”。或许,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再比如对爱情的渴望。如吴湘湘、曹、庞丽娜、张楚红等。,都是无法和老公说上话,冒着名誉扫地的危险,只想找个知音。
再比如家族势力之争,如家族、姜家族、老曾家族等等。小时候父母说了算,孩子抱怨很多。父母年纪大了,开始变得卑微,孩子却成了一家之主。
这些关于人性的问题是普遍的。张家如此,李家亦如此。以前是,以后也永远是。
有些小说让人感到压抑,而另一些则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一句抵一万句,属于后者。作者曾经说过,他欣赏祖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他的小说中,虽然写了很多孤独和苦难,但还是给人以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些重复的情节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在那些看似相似的情节中,其实隐藏着变化。
和“出走”老王一样,杨百顺和牛艾国都在家乡伤透了心,离开了家乡,但他们不一样。老王这辈子都没回过老家。杨百顺生前没有让家人回演金,但他死后,他的孙子去了演金。
牛的爱国离开是短暂的。他不像老王、杨百顺那样完全伤害自己的家乡。到了异乡,他了解了杨百顺的经历,终于有了改变的勇气。他再次收拾行囊,踏上了寻找爱人的道路。
老王和杨百顺都没有找到出路,一辈子都没有放下自己的悲伤,但是牛艾国在离开的过程中却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
改变是艰难的,但它仍在悄悄地发生。
刘震云对写作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文学的潜台词是哲学”,“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内容”。可见他非常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在写作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不是那种被激励在短时间内完成一本书的人。他习惯思考,注重准备。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作家能不能写出一本好书,不是看他写得怎么样,而是看他为写作做了多少准备。
他的小说往往酝酿三四年。在写作之前的几年里,他专心思考和学习。直到我想好了一切,我才开始写作。
明白了这一点,再看他的小说,我会觉得清晰很多。
他想写“一句抵一万句”,却写了一大堆废话、白痴、谎言、气话,把那句重要的“一句抵一万句”藏在那些无用的话里,等着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受。
同样的,他也把要表达的道理和哲理隐藏在大量的情节中。
这一点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讨论。这里,先简单说一下。
举个小例子。秦曼青,老秦的女儿,因为少了一个耳垂被未婚夫拒绝。为了挣回面子,她劝爸爸放弃这段婚姻,选择一个新的丈夫,不管多穷多贱,只要他不嫌弃她就好。爸爸虽然跟着她,但也没当回事。
卖豆腐的老阳总是喜欢占小便宜。但他到了老秦家,看到老秦家大有作为,心里打了个退堂鼓。谁知秦站出来,坚持要嫁给杨家。
原来她看了很多明清小说,以为穷人家的男人就是没钱,其他都好。她不仅长得漂亮,而且精通钢琴、象棋、书法和绘画。他学着小说里的方式,试图打破发明的意志,逼着爸爸同意这门亲事。
当她到达杨的家时,她看到了摇摇晃晃的房子和泥泞的院子,她的丈夫杨傻笑,她突然心灰意冷。她流泪了。“不是我嫁错人难过,是我不该读书难过。”
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秦落泪的那一刻,我想读者会明白作者心中的真实。
下一篇文章,就来说说这个话题,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