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乐观派》:悲观的时代,我们靠什么重拾自信?

不知你有没有感觉到,现在很多人都抱有悲观态度,总觉得这日子过下去总会越来越差。俗称很“丧”,而且是工作生活各种“丧”。看到经济危机,就大呼“凛冬将至”,活不下去,不如效仿古人田园牧歌,自给自足,不用担心失业。看到社会阴暗面,或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回忆以前的生活是如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连过年都没了团圆的气氛,索然无味。总之,人越长大越不快乐,社会越发展越倒退。

其实历史上有类似想法的人很多,一些悲观论调甚至影响了整个时代。

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爆炸,70年代的资源枯竭。很多人都曾为这些问题奔走疾呼,甚至发出“末日预言”,断言人类社会将因为这些问题发生毁灭性灾难。

结果呢?“末日”没有来临,太阳照常升起。当年的人口爆炸,到现在成了人口短缺。很多国家还因为进入老龄化时代,出台很多政策鼓励生育。曾经的资源枯竭,到现在反成了环保问题。人们不仅没有把资源用光,反而主动淘汰旧资源,开发很多新能源。

当然,“末日”不会无故消失,那些问题的确是真实存在,甚至一度非常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可事实是,人们凭借一代代的努力,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你也许会问,人类到底有什么“特异功能”,可以一次次解决问题,化险为夷?

事实上,人类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相反,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打猎为生,同野兽搏杀,一天到晚担惊受怕。这样的生活延续了上万年。而人类真正开始超越其他物种,克服种种困难,成为地球的主人不过几千年。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类在这几千年超越其他物种,从芸芸众生变成“地球主宰”的呢?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理性乐观派》将给我们答案。这本书解释了人类如何从诞生开始,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不断创造奇迹,发展至今。

《理性乐观派》的作者马特·里德利,是一名典型的跨界作家,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博士,同时是纽卡斯尔英国国际生命中心的创始主席与终身总裁。他曾在《经济学人》杂志工作过八年,在《星期日电讯报》和《每日电讯报》开设了七年的专栏。长时间的动物学研究为里德利带来了独特的进化视角,这使得他从人类上万年的进化历史来看待发展问题。

从历史上看,人类在诞生之初和大猩猩相比区别不大,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差不多,并不存在神话传说中什么天赋异禀的情况。而真正让人类不断发展的特殊优势的东西叫作“集体大脑”。集体大脑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智慧的集体化。简单来说,它可以让人类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智力成果,用少量劳动完成大量工作。

比如大家都会写字,当你拿支铅笔写几个字,这就通过集体大脑传达了一则信息。在我们看来,写字这个行为稀松平常,几岁的小孩儿都能完成。但其中却包含了人类和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首先这支铅笔来之不易。木头是伐木工从树上砍的,笔芯用的石墨是矿工开采的。除了原料,运输得有司机,制造得有工人,最后还得靠供应商销售。如果铅笔是网购的,还需要让快递小哥送到你的手上。一支铅笔看似不起眼,它可能凝聚了上百人的劳动。其次,要通过文字传达信息,这更是人们多年来发明完善的文明成果。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大脑,现代生活的一点一滴虽然简单,但这里面可凝结了几十万年积累的集体智慧。

说到这你可能又会有疑问:为什么集体大脑,就是人类独有的呢?难道人类一诞生就是所谓的“天之骄子”?其实人类一开始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所谓的集体大脑并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集体大脑的产生形成是一个很漫长、充满不确定甚至有很多偶然的过程。

最早的人类生活被称为直立人,在距今100万年前,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他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群居生活,只能制作石斧、石刀等简单工具。那时人类社会发展非常缓慢,他们花了50万年才发现了熟食。火烤过的食物让我们的祖先获得能量的效率大为提高。他们拥有更多力气来保护自己,多余的食物能量还帮助他们发育出了更大的大脑去思考。直立人在熟食的帮助下获得了与现代人类差不多的生理结构,但在技术方面仍然没有发展。对那个时候的人类,指望他们的技术发展还不如指望他们进化出更有用的器官。

直到距今30万年,熟食催生了最早的交易行为,这也是集体大脑改变人类社会的第一步。这些交易行为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食物交换,他们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进行互换,实现营养均衡。通过交易,人们发现原来可以用自己的工作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交易使得双方的情况都变得更好。

过去有句老话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想吃饭就自己去种水稻,想喝水就自己去挖井,想穿衣服就自己去种棉花。这下可真是“岁月静好”了,因为这辈子每天24小时安排在衣食住行就花完了。如果运气不好赶上个灾害天气,那就连基本生活都很难保障了。

但如果你生活在有分工的世界中,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即使最简单的家庭分工,比如男耕女织,都能给生产效率带来质的飞跃。因为当人们有了自己的分工,他们会思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这和我们今天上班的道理类似,当你有一份专业工作,你的工作成果可以让你和别人进行交易,你自然就会开始思考,专心工作,把事情做得更快更好,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当效率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类出现了更高级的突破,那就是创新。比如你原来是个制作斧头的小伙子,一开始只会拿着巴掌大的石头打磨成小鼠标那样的石斧。但随着同事们打猎技术的进步,你发现小小的石斧已经不够用了。这时候就必须去寻找硬度更高、体积更大的石头来制作更结实耐用的石斧。当你用的石头越来越大,一只手抓不住的时候,于是你突发奇想,给石头加上一个木柄,世界上第一把短柄斧就诞生了。

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比如刚才这个做斧头的小伙子,将来为了提高效率他可能会发明制作斧子的器具,甚至和别人一起成立制造斧子的组织。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技术创新乃至组织形式创新。在我们现在看来,那个时代创新可能只是一个小进步,甚至不值一提。但就当时的发展水平来看,我们的祖先也曾创造了一个个“核武器”,或者建立了一个个“小国家”。今天的社会,就是在这样的专业化分工的过程中积累发展而来的。分工带来更高的效率,更高的产出又让人类继续做更多交易,这就构成了交易和分工的不断循环。集体大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这使得近几千年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超过了过去几十万年的总和,人类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被一一解决。

《理性乐观派》不仅讲了集体大脑推动人类解决问题不断发展的历史,还揭示了悲观主义大行其道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让人出乎意料:悲观其实是人类天性。科学家曾对人类基因进行研究,发现拥有“乐观基因”的人其实是少数,而生性敏感多疑的悲观主义者才是主流,遇事往坏处想其实是一种天性。第二个原因则是利益驱动。相比乐观,悲观论调更能够引起关注,让人名利双收。每个时期都有通过唱衰时代牟利的人,比如现在一些公众号,喜欢写中年人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或者强调经济下行将带来裁员潮,贩卖焦虑,引起恐慌,以此博得更多关注。

悲观论调之所以有市场,其根源还是利用了人类的悲观基因。基因决定我们大多数持有悲观态度,对负面信息更关注,我们将或多或少地被这些内容所吸引。但你也不用刻意逃避或否认这些内容。因为很多问题是客观存在,值得我们也需要我们去关注解决。

上万年的进化史告诉我们,人类有能力解决当下的问题,取得更多发展成果。但延续至今的悲观天性又让很多人容易陷入困境、止步不前。所以乐观才更显珍贵,只有乐观才能帮我们看清现实,正视问题,尤其是帮助那些处在困难中的人。很多人喜欢调侃TVB的名句“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其实这不仅是一碗鸡汤,也是人类个体面对社会普遍问题应有的态度,更是让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