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鲁迅的《铸剑》
鲁迅于17年2月1936日给徐懋庸写信说:“现在我已经完全忘记了《铸剑》的出版,只记得原文大概有200到300字,我只整理了一下,没有改动。唐宋时期的书籍或地理志(那里的“三王墓”下)可能有,但根本查不到。”在1936年3月28日写给增田的信中,他说:“铸剑……是根据我年轻时读过的书,我想可能是在《吴越春秋》或《越绝书》里。”在《故事新编》性质的争论中,几乎一致的意见是,它是一部以古代传说为基础,很少改动的新历史小说。正如鲁迅所指出的,它是以列伊和干宝寻神的传说为基础的,传说中的故事在各种古代史书中都可以找到。《吴越春秋》应该是最早的故事来源,情节略有不同,没有复仇。《铸剑》原名“赤眉(统治者)”,以故事中的主角命名。之所以取名来自《搜神记》,“王梦见一个孩子,眉宇间宽,欲寻仇”。
传说莫邪花了三年时间为楚王打造了一把剑。剑有两种,公的和母的,都是世界闻名的。他们把女剑献给楚王,把男剑藏了起来。中尉预料到楚王会杀了他,告诉他的妻子,如果他被杀了,他会让他未出生的儿子为他报仇。楚王梦见有人要报复他,于是追捕将军的儿子。将军的儿子后来得到了一位侠客的帮助,终于为父亲报了仇。铸剑基本延续了传奇的故事。少尉之子是小说中的眉间统治者,侠客是小说中的傲宴——黑衣人。
鲁迅从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到厦门,开始构思《铸剑》,再到广州完成小说。当时,鲁迅已经经历了“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和“三·一八惨案”,对反动统治者的暴政和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斗争的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他去厦门,“为了暂时躲避军阀和官僚‘君子’的迫害,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在休整,有所准备。”同时,鲁迅正处于思想大变革的前夜,他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而厦门和广州正在为他提供条件。鲁迅在孤独中思考:他要“反抗”,“与黑暗作乱”,“仍然攻击君子”,“更加攻击旧社会”;如果要“永远进攻”,向专制君主复仇,哪怕“舍身同死”。就精神上的某种相似性而言,小说确实有现实主义的投射,尤其是鲁迅当时心境和心态的投射。
就故事大纲而言,《铸剑》和以此为基础的传说并没有像鲁迅说的那样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他的“安排”是经过精心铸造的。从小说中的两个主角眉尺和黑衣人身上,可以明显看出作者艺术处理的匠心。在眉宇间的统治者和酒席上引以为豪的黑衣人之间,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尤其是那些以酒席为荣的人,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游侠的影子。不仅如此,作者还明确地为他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作者把这个传奇的次要人物提到了主角的地位,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揭示了这个人物的高尚品格和献身精神,使得这个人物的人格处处都是光明的,理想主义的。这是一个传奇人物。因为他“黑胡须黑眼睛,瘦如铁”,所以作者从头到尾都用“黑衣人”来称呼他。他自荐为眉间统治者报仇,一是不想赢得所谓“义人”的名声,认为这是一种“不义”,二是不想接受“同情孤儿寡母”的赞美,认为这些是“受辱之名”。他之所以要替别人报仇,是因为“你的就是我的;他就是我。灵魂上有那么多伤害,我恨自己!“这说明黑人在黑暗的世界里吃了很多苦,他已经恨透了整个社会,包括他自己。这是严酷残酷的现实生活促使他养成的一种强烈的犬儒主义。他对黑暗社会有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所以为他人复仇与为自己复仇融为一体。同时,他不满足于单纯的狙击、刺杀方式,而是设计了一种“诱敌深入”的报复方式。这说明他善于报复,他的报复技巧是通过长期的反抗养成的。他擅长报复,因为他对双方都有很深的了解。看看那些奇怪的歌:他看到《多少夫妻在一起(历史上一个又一个暴君)》就想来个“换头,两个仇人自杀(用我们的头换暴君的头,两个暴君的仇人为此自杀)”。更难得的是,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向黑暗暴君复仇,实际上也是通过“掐死他的脖子”来达到目的,这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剧色彩。黑衣人用“孩子的头”引诱国王的头,砍下了自己的头。三个脑袋在金鼎里打架。最后,黑人的头,连同眉间尺的头,默默地咬着国王的头,只有发泄,没有呼吸。他知道王头“死了”才“相视而笑”。正如有评论者所言,“这场血战是铸剑中浪漫主义的一座不一样的高峰”,“这种浪漫的描写中充满了多少崇高而瑰丽的想象,蕴含着对专制君主深沉而果断的复仇”,“表现了即使死后也要继续复仇的顽强欲望”,“这种深沉的欲望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是真实而感人的”黑人的复仇是战斗的复仇,是彻底的复仇。黑人的性格冷酷阴郁,是黑暗世界的折磨铸就的。冷酷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孤独而沉默。他想要复仇。他不仅有很深的复仇的勇气,而且非常了解复仇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他内心充满热情。眉宇间自割后的叹息,深深地显示了他内心的炽热。
眉尺是越来越多的复仇者。小说以眉尺和水缸里的老鼠的斗争开始。一只大老鼠掉进了水缸里,因为每次老鼠晚上来啃家具,人都睡不好,所以眉尺对它掉进水里感到无忧无虑,享受中带着仇恨,就和柴璐一起把它浸在水里,等老鼠吸足了水,它的起伏就没有规律了,他为它感到难过。他把它捞出来放在地上,怕它跑了,不小心踩到了,心里很愧疚,很难受。在这里,他既写出了眉尺灵活的性格,又表现了他复杂的感情,天真、敏感、细腻。听了母亲的讲述,他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家人,没有了恐惧和犹豫。他毅然接受了父亲的遗言,发誓要改变自己优柔寡断的性情,并在当晚的失眠中沉思着复仇的大业。但他缺乏斗争的经验,单靠勇气和决心复仇是远远不够的。听完黑衣人的启示,他毫不犹豫地摘下了头;这个不屈的头颅最终在金顶的沸水中跳起了“最神奇的团圆舞”,引得国王观看。当国王的头颅被黑衣人割下落入鼎中时,这个不屈的头颅与鼎中的国王头颅展开了搏斗,最终在黑衣人头颅的帮助下,实现了复仇的愿望。这个形象的意义在于,军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应该像剑一样在斗争中铸就。小说里写了眉统治者的性格弱点,写了他的阅历不足,缺乏斗争的策略和方法,但也写了他从软弱到坚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性格成长过程。
批评家认为黑人和成熟的眉毛是“铁一般的人物”,他们都呈现出一种刚强有力的美。
这部小说还描述了国王,他的皇后和朝臣。国王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他凶狠、残忍、狡猾、机警。他担心一把好剑被别人锻造出来,和自己分庭抗礼或者超越自己,他就杀了铸剑人,可见他的残忍与残忍。当黑衣人在金鼎中舞着“小孩头”引诱他观看时,眼神突然变得机警多疑,显示出他的狡猾和机警。细节虽小,却提升了个性的丰富性。
皇后和朝臣们讨论如何辨认国王的头颅,但在日夜开会期间却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不得不将这三颗头颅连同国王的遗体一起埋葬在一口金色的棺材里,可见专制政权下奴才们的无能。后妃和朝臣吵了很久。葬礼前后,都以狼狈收场,暴露了专制政权的腐朽,也表明了作者对专制政权的蔑视。他写的不多,却表现出了很高的现实主义艺术境界。
正如一些评论者所言,小说“着重描写了宴饮的骄傲的黑人”。作者通过塑造一个黑人的形象,“将复仇的本质升华为人民对统治者和压迫者的反抗”,“他忍受着过度的创伤,承受着太多的痛苦。他知道生活的严峻和斗争的残酷。他的感情只有仇恨,包括他自己的无能为力,他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个神圣的目标上,为所有遭受苦难的人报仇”。“冷是他的性格,是复仇的需要,是热情凝聚到极致的结果;喜欢纯绿的男剑;这是一个久经考验的人物,决心为人民报仇。他的一切行动都指向一个目标,他将用生命与压迫者斗争。”这个形象是鲁迅的伟大创造,体现了鲁迅对新战斗的巨大热情和期待。②
“雄伟壮丽”是铸剑的艺术特色。鲁迅在1936年3月28日写给增田的信中也说“但要注意的是里面的歌”,并说“第三首真的很壮美”。这些歌曲强调了复仇的意义和性质,大大增强了小说的战斗性和抒情性。其实这些歌也可以算是鲁迅心中的歌。既体现了鲁迅对新战斗的激情,又体现了大革命高度的时代特征。
“三头战”是铸剑的高潮。“王头落铁锅”和“三头烂”之间有一场大肉搏战对于这一幕,小说作者做了刻意的描写。这个浪漫的描述很感人。起初双方有一场恶战:“仇人相见,分外眼尖,狭路相逢。国王的头刚一露出水面,眉尺的头就扑上来,在耳轮上咬了一口。丁的水立刻沸腾了,发出澎湃的声音;两头都在水里打。”
接着,黑衣人的头也加入了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就立刻跑到国王的头上,一口咬住了国王的鼻子,差点咬掉了。”王忍不住“啊哟”大叫一声。他张开嘴,额头尺子的头趁机挣脱了。当他转身时,他用力咬了国王的下巴。他们不但不松手,还用尽力气把它上下撕扯,弄得国王的头再也合不上嘴了。于是他们就像饥饿的小鸡啄米一样,乱咬一通,直到国王的头和眼睛都塌了,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以前在三脚架里打滚,后来只能躺着呻吟。最后我沉默了,只有发泄,没有进气。"
正面交锋的场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而这种描写无疑带有一种奇特而神奇的色彩,进一步体现了“波澜壮阔”的艺术特色,从而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其他几个场景也相当丰富多彩。比如《母子夜话》用严肃哀怨的语气渲染了悲剧气氛,《另一个森林里的夜晚》用冷峻深邃的笔墨描绘了眉间统治者与黑人的对话,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
整体而言,《铸剑》忠于其所依据的传说,“只为布局,不为改动”。但在某些地方,作者也适当地编织了想象,丰富和补充了传说。比如开篇就描写了眉统治者的性格,分析了国王杀将军的原因,黑衣人玩的把戏,“三头大战”的情节。《列伊传》中写的是干部故意把男剑藏起来,只给了王一把女剑,而鲁迅“摸”了一下,“安排”了一下,说干部知道王残忍多疑,担心他为别人造好剑,一定会杀了自己,这样妻子藏剑就会被允许,未出世的儿子就会被要求报仇。这揭示了人民在专制政权下绝望的现实,也增强了布劳统治者和黑人复仇的正义性。“三头战争”的虚构,将复仇的情感和战斗的激情升华到诗歌的境界,使作品散发出浪漫主义的异彩。结尾自然加上三头决议的余波,很讽刺。
从创作方法上看,《铸剑》主要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优点,以强烈的激情描绘了想象中惊心动魄的场景,在“波澜壮阔”的框架中深化了主题。叙事中也穿插了一些现实主义的情节,如眉统治者与老鼠的斗争,国王的巡视,眉统治者与黑人的对话,面容枯槁的少年带来的麻烦,国王死后在宫廷中的讨论。笔法简练深刻,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在《故事新编》中,《铸剑》在艺术上独树一帜..
有评论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搭建的一座“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艺术桥梁”。认为其主要艺术成就是“把古人写活了”,“人物塑造的成功是这部小说集艺术生命力的根源”,《铸剑》等小说的主要艺术成就也在于其“在非常环境中塑造理想人物”。黑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作者对普通人的道德和勇气进行了概括和理想化,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更强的感人力量。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铸剑》所揭示的战斗复仇主题,也体现了鲁迅“不能战胜敌人,但不能停止战斗”的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在鲁迅早期的论文、杂文、杂文中熠熠生辉。
注意事项:
①这两本书一、二。
②尧尧论鲁迅作品的杂文。《故事新编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1984),第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