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启示是什么
A. 求五个关于历史的小故事,就是那种对人有什么启示的,请把感受写下来(尽量每篇不要太长)
千金买骨
讳疾忌医
指鹿为马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五个成语,去网络下,每个典故解释和含义引申义解释你复制黏贴下,就可以交作业了O-O
B. 简短的历史小故事加带启示
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版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权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出处《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C. 历史小故事与道理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的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13年,有一天,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席庆贺头一年打败匈奴等少数民族的大喜事。文武官员全都出席了。有七十个在学术思想上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宴会进行当中,博士的领袖周青臣举酒颂扬秦始皇的功德,他说:“早先秦国的疆域不到一千里,依赖陛下的英明,消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原,赶走了蛮人和夷人。如今凡是太阳月亮照得到的地方,全都服从陛下的统治了。陛下废除了分封制,设立了郡县制度,从此免除了战争的祸患,使得天下人人都能过着安乐的日子。这样的太平时世,必定能代代相传,直到千秋万世。陛下的威德,真是上古的那些三皇五帝也望尘莫及啊!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颂扬,心里甜滋滋的,他连连点头夸奖周青臣道:“说得好!说得好!”但是这一番颂扬却触怒了另一些满脑子旧思想的博士们,有个叫淳于越的博士,他听周青臣说分封制不好,郡县制好,心里十分难过。他赶快往前走几步,急急忙忙地对秦始皇说:“陛下!我听别人说,殷周两代的国王传了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做诸侯,像众星拱月那样拱卫中央朝廷,那个制度本来就好得很。如今陛下统一了中原,子弟却毫无地位和实权。将来万一出个像当年齐国田常那样谋篡王位的乱臣贼子,又有谁能挽救得了那种局面呢?我听老一辈的人说过:事情不照老规矩办而想要长久,根本就不可能。现在周青臣又当面奉承陛下,加重陛下的过错,我看他不是忠臣。陛下还是应当重新谋虑关于分封子弟的事情才好!”
淳于越又一次重提分封的事情,秦始皇听了心里有些厌烦。他叫大家再议论议论,看看究竟是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这时候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反对淳于越的谬论,他对秦始皇说:”古今时代不同,情况已经随着时代改变了,我们决不能再拿古代的制度到今天来实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法令已经统一,老百姓应当努力种田做工,读书人应当努力学习现行的法令制度。可是如今还有那么一些读书人,总是死抱住老一套东西不肯放,老是根据过去古书上的记载来攻击当前的政治制度,这对于陛下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必须予以严厉禁止。我建议史官所收藏的图书,凡属不是秦国的历史,全都拿来烧了;不是政治任命的博士官所收藏的《诗经》、《尚书》,而是私家收藏的这一类书籍,一律焚烧掉,杜绝混乱思想的根源。”
秦始皇觉得事情确实是这样,如果听任那些有旧思想的人到处宣扬旧制度,的确会妨碍他的统治。于是他决定接受李
D. 四个历史小故事并说出启发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颜回。他出生贫寒,上学的生活十分的苦。他每天早上吃的稀饭,中午吃的是糠。但是他为了让其他的同学不去帮助他,他说自己的生活很好。当别人问他中午吃什么:他说吃的什么两碗米饭一碗汤。这样的生活当然不错呀。其实他中午吃的两碗糠,然后把油放在嘴上,看起来吃的好的食物。当同学了解到这些情况是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决定采取把钱放在路上让他捡。当他看到这些钱时。他没有拿。写了一句好在此:天赐颜回一定金,外财不发命穷人。这个故事故事我们要有高尚的品德。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柱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市祈求再有一条腿吗"
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十七世纪,丹麦和瑞典发生战争,一场激烈的战役下来,丹麦打了胜仗,一个丹麦士兵坐下来,正准备取出壶中的水解渴,突然听到哀啍的声音,原来在不远处躺着一个受了重伤的瑞典人,正双眼看着他的水壶。
"你的需要比我大。"
丹麦士兵走过去,把水壶送到伤者的口中,但是对方竟然伸出长茅刺向他,幸好偏了一边,只伤到他的手臂。
"嗨!你竟然如此回报我。"丹麦士兵说:"我原来要把整壶水给你喝,现在只能给你一半了"。
这件事后来被国王知道了,特别召见这个丹麦士兵,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杀掉 ?
他轻松的回答:"我不想杀受伤的人"。
这个故事看到人性的一面,在别人忘恩负义之后,仍有饶恕的心,这是第二次的饶恕,也是一种更伟大的情操。
有一个人经过热闹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障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的丢下了一百元,当做施舍。但是走了不久,这人又回来了,他抱歉的对这残障者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把你当成一个乞丐"。
过了一段时间,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喊住他。
"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障的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成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算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你怎么看一个人,那人可能就会因你而有所改变,你看他是宝贵的,他就是宝贵的。一份的尊重和爱心,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善果,所以朋友们,不仿用心的看待这个世界用心的去尊重每一个人及自已,你将会发现,自己及周遭的人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E. 简短的历史小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五十字以内
卖油翁——熟能生巧
F. 求五个关于历史的小故事,就是那种对人有什么启示的
《杨靖宇》——爱国英雄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
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
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
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
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王伟》——海空卫士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伟在执行对美军用侦察机跟踪监视的任务中,所驾驶的飞机
被美机撞毁后跳伞落海,光荣牺牲,年仅33岁。
这次在执行任务时,王伟坚毅果敢,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
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王伟牺牲后,中央军委于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
举行了命名大会,授予“海空卫士”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被海军党委批准革命
烈士。
《钱学森》——回国造科技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他以其对中国火箭
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
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
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
“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
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李商隐》——年少爱国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首《富平少侯》诗。
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岁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
可贵!
G. 60个历史小故事及历史启示
我靠卤煮30分就打法了?100分,手打六十,给分析,干不干?
H. 具有启示意义的历史故事
1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他更加光火了。要求两天内结案。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见唐孟棨《本事诗。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抛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后。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见《世说新语。言语》、《晋书。顾悦之传》。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 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
I. 五个历史故事 要启示
1、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复国事例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2、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军队的首领就是后来成为下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刘邦。最初,韩信只是做了一个管押运粮草的小官,很不得志。后来他认识了刘邦的谋士萧何,两人经常讨论时事和军事,萧何认识到韩信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于是极力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
一天,心灰意冷的韩信悄悄离开刘邦的军队,投奔别的起义军。萧何得到他离开的消息后,也没向刘邦汇报,赶忙骑马去追韩信。刘邦得到消息,以为是二人逃跑了。过了两天,萧何和韩信回来了,刘邦又惊又喜,责问萧何是怎么回事。萧何说:“我是为您追人去了。”刘邦大惑不解:“过去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你都不去追,为什么单单去追韩信呢。”萧何说:“以前逃跑的将领都是平庸之辈,容易得到,至于韩信是难得的奇才。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您就再也找不到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刘邦说:“那就让他在你手下作个将领吧”。萧何说:“让他做一般的将领,他未必肯留下来。”刘邦说:“那就让他作一个军事统帅吧。”从此,韩信由一名运粮官变成了一位将军。在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每战必胜,立下了赫赫功勋。
3、米开朗基罗“以退为进”的故事
碰上僵局,或者对方一直不掀牌,让你莫测高深的时候,打破僵局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让一步。
聪明的米开朗基罗意大利艺术家被公认为最伟大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大理石雕刻大卫像。
各位可知道,当米开朗基罗刚雕好大卫像的时候,主管这件事的官员跑去看,竟然不满意。
“有什么地方不对吗?”米开朗基罗问。
“鼻子太大了!”那位官员说。
“是吗?”米开朗基罗站在雕像前看了看,大叫一声:“可不是吗?鼻子是大了一点,我马上改。”说着就拿起工具爬上架子,叮叮当当地修饰起来。
随着米开朗基罗的凿刀,掉下好多大理石粉,那官员不得不躲开。
隔一会儿,米开朗基罗修好了,爬下架子,请那位官员再去检查:
“您看,现在可以了吧!”
官员看了看,高兴地说:“是啊!好极了!这样才对啊!”
送走了官员,米开朗基罗先去洗手,为什么?
因为他刚才只是偷偷抓了一小块大理石和一把石粉,到上面做做样子。
从头到尾,他根本没有改动原来的雕刻。
但是,各位想想:如果米开朗基罗不这样做,而跟那位官员争,会有这么好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