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接受的人性——读李新勇的《风中桃花》

必须被接受的人性

——评李信勇《风中桃花》

李信勇,著名作家,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我初读作品时,无法理解主人公对爱情的嘻哈态度和对亲人去世的冷漠态度。重读作品,才慢慢明白,正是基于对当今特定时代背景下丰富人性的真实把握,作家用这部厚重的小说表达了对爱情和生死的严肃而深刻的思考。

第一,关于爱情。

先说主角李凤乐一生中无数次涉猎男女之事,让我很惊讶。主角李丰乐是一个能人,小学教师出身,后来报考公务员,调到工商所,最后因为爱好文学创作,成功转型为作家。刚看的时候,我无法接受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心里的抵触真的是难以想象的。这可能是因为我很久没有看小说了,更可能是因为我这个女性读者还没有足够深入地去揣摩真实的人性。

绿色时期

男主角李丰乐和他人生中的第一次相亲对象冯赫相处。他的地位和职位不匹配,但是印象很好。男主角记忆最深的是冯河抱着鱼从玉米地回来时扭腰的美腰。在他担任工商所领导期间,为他套圈子的“疗养女”摇摆不定,两人之间莫名其妙的感情纯粹是因为女方对他的暗示而不可能。她在最初的追求未果后,被漂亮的同事吴“骗”进了临海大酒店,但在没有正式爱上他后,她忍不住放声大哭。在此期间,他还没有完全表达出对自己庞大身躯的感情,但也和同校体育老师顾一样含蓄。

李凤乐这一时期的男女之情,不仅仅是因为他涉世未深,更是因为他被时代世俗的婚恋观所束缚。这个阶段的所有表现,大部分读者都能接受。

(2)成熟度

我不能接受的是,李凤乐用寡妇的手帕来偿还照顾侄子顾绵阳的钱,而且用肉体上的安慰很容易,对自己现有的家庭前后没有任何愧疚感。因为这时,手帕的身份是——杨敏的干妈,而杨敏的侄子被李丰乐的姐夫顾大鹏收养了。但手帕和活着的顾大鹏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恋人,顾大鹏和手帕的正式丈夫是“战友”。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顾的舅舅李凤乐与顾的教母手帕子之间的“感恩回报”,不仅背离了人伦之礼,也背叛了夫妻之忠,甚至践踏了道德之约。我能理解李丰乐内心对手帕真挚的感激,也能理解手帕那种难以言喻的生理期待,那种渴望已久的渴望,但这难道不是一种只应该存在于内心,腐烂在心底的隐秘情感吗?为什么两人都心照不宣的认可这种方式?世界上有多少男女会有类似的心理?

此时的主人公正处于人生的绝对成熟期,这让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思考,当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都心存感激的时候,可能会发生什么。但我绝对相信,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作家表达艺术真实的成功之处。需要提高的是我们作为读者进一步理解生活的能力。

(3)荒谬时期

更让我的作品难以接受的是进入晚年的李丰乐。在儿子李昆仑投毒身亡后的几年里,他利用妻子顾深切的丧亲之痛,无法从照顾中自拔。以出门“见老母亲”为名,用微信约女子幽会。此时的他,完全无视了母亲的再三叮嘱,完全忘记了面对失去孩子的悲痛,一对互相关爱的夫妻应该互相陪伴。他反而为自己有机会体现体能而自豪。当他的妻子顾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她没有想到自己此时正面临着双重的人生困境。幸运的是,这位好心的作家没有安排妻子在这个时候得知丈夫沾花惹草的任何线索。无知者自然感觉不到痛苦,但作为读者的我却很受伤,我一直在为这位早年无情晚年凄凉的女主角而扼腕叹息。

人生很多时候,不是真相让人痛苦,而是知道真相让人真的绝望。爱情荒唐期的主人公李凤乐告诫我,李凤乐作为男人失去理智后发泄悲伤的一种方式,还是和女人不一样的。所以,夫妻之间要想好,不仅不能设假想敌折磨自己,还要记住,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真相都需要挖掘。难得糊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多么痛苦的认识!

(4)赎回期

好在人性好的一面并没有因为李丰乐一时的荒唐而完全消失。失去儿子后,没有人生目标和榜样的枯燥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李凤乐等命运派来的达官贵人前来赎他。她成功地把他从邪恶中拯救出来,重新做人。她也是唯一一个他见过很多次,但从未约过的网友。这个女人就是吴朵云,一个大山里的清纯姑娘,已经成了他的儿媳妇,和他朝夕相处。老牛在啃嫩草的时候差点打了媳妇的主意这种荒唐事,就算是不要脸的主角也觉得丢人。知耻而后勇,小吴让风流的公公和老母亲的墓地见了面,这是一个不露痕迹的巧妙安排,终于驱散了笼罩李凤乐心头许久的雾霾。具体的墓地场景给了李凤乐一个很好的解释“一别就是一辈子”的人生道理。而用手帕成就了“那段时光”的李念青,成了失去儿子的李丰乐人性复苏的最后一根有力稻草。他的妻子顾最后一次安静的宽容,让李丰乐彻底回到了人性的正常轨道。

周也认为,从生理角度来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轨,所以男性有必要增强自制力;对于女性来说,更需要智慧和宽容的心态去应对,避免婚姻破裂。男人偶尔的荒唐不是一味的追求折磨,而是最终赢回男人的法宝。这种语言虽然无奈,但对当今社会家庭遇到一些波折就容易解体的现象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总结

小说在作品密集的构思中呈现了作家对时代的严肃思考和对人性的准确把握。李丰乐一生爱情的四个时期的划分,在反复的阅读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轮廓,所有初读时不接受不认可的人,都在生命的细致抚摸中逐渐改变。

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总有我们一开始不愿意接受的人性,总有我们最后愿意接受的理由。这是因为社会原本的丰富性没有完全展现给我,还是我的认知在作家的引导下快速增长?

第二,关于生死问题

(1)离奇车祸致死——姐夫顾大鹏之死。

李丰乐的妹夫顾大鹏在北京高速公路上意外车祸身亡。赶到北京安排葬礼的李凤乐和顾,被作家的神来之笔呈现出的,更多的是处理事情过程中的疲惫,而不是失去亲人后难以抑制的悲伤。对于顾来说,的意外夺走了她唯一的弟弟,而两兄弟一直相处得很好。对于李丰乐来说,这个顾大鹏也是他的同学和姐夫,两人一直相处的很好。平淡的风格,说明这对夫妻处理亲戚的事情,就像是完成了一个略显复杂的日常事务。我几乎责怪作者低估了你在亲人之间会走向何方。这不是让读者误以为世间人冷漠,感觉比纸还薄吗?

离开北京回到小城镇后仍不放弃解开车祸谜团的李凤乐,终于揭开了大鹏的死因之谜——是班志尔无法容忍帕帕对大鹏爱的倾向,而对与他有“同性恋关系”的大鹏轮胎做了什么。顾大鹏和班志尔手帕的和谐只是表象。这场看似看不见的车祸十分曲折,生动地揭示了“爱情从来都是自私的”这个普遍真理。李丰乐在解开这个谜团的时候,因为在复杂的三人关系中无法撇清自己,真的很想找个地方为车祸去世的姐夫痛哭一场。

作家对李凤乐心理的描写,让我明白了男人不是没有悲伤,只是他们的悲伤更加隐蔽、理性、深沉,可见作家的别出心裁。经过反复阅读,我发现我逐渐看到作品的主人公不愿意逃离生活本质之外的内心世界,逐渐进入作家的内心世界,这种内心世界是丰富而有技巧的。

(2)悲伤的复仇之歌——岳父和扳指儿之死

就在顾大鹏意外去世后不久,正在小县城忙碌的李丰乐接到消息,他的岳父和班志尔双双在北京高速公路上意外车祸身亡。到达现场后,他发现死因与顾大鹏的车祸惊人的一致。太巧合的事情,一般都摆脱不了人为操纵的因素。在与杨的聊天中,李凤乐得知,出事当天,爷爷在出发前往车上搬货物时,四个轮胎都充气了,上了高速公路后出了问题。

作家平静地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在前面处理大鹏的丧事时,他的父亲顾一直像一个坐着的老和尚一样平静。背后隐藏的是李丰乐对大鹏离奇死亡的不舍和内心的挣扎。他爱儿子,儿子大鹏和班志尔的爱情真相是自私的。老人不会管,也管不了。但就像当年他的妻子郑皇城同志在公园里,在人们的家长中间,关于养一个不争气的“基佬儿子”的一段简短谈话,被一向老实巴交的顾狠狠扇了一巴掌。他不想让儿子的丑传出去,于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他鼓起全部力量,不顾一切地教训了儿子一顿。这也符合作家之前的故事,大鹏葬礼上骨灰装不下骨灰盒的时候,只需要轻轻一划就搞定了,然后老人一声“儿子”,眼泪就流个没完。老人难以想象的平静外表下包裹着炽热的父爱。他不惜以相互毁灭的方式找出儿子的死因,对无法伸手抗争的凶手进行无情报复。

至此,读者终于明白,在李丰乐为大鹏之死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名堂的时候,也有这个看似淡定冷漠的老父亲伤心欲绝。他用生命为天地间的儿子谱写了最深沉的父爱挽歌。作家前后的关怀和层层铺垫,使小说中的人物充分具有了现实的生命力,作家向我们揭示了现实与作品之间独特的和谐关系。

(3)葬礼策划笑死——父亲李江南之死

作品中,李丰乐父亲李江南之死最为戏剧化和不可思议。尤其是李江南病重的时候,对身后的丧事做了详细的计划。他没有像普通老人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自己的病情和生活关注很少,也没有像其他老人那样在临终前斤斤计较子女的孝心。人只活一次,那么文化涵养很好的李江南为什么不尽力阻止自己不断萎缩的生命,去关注自己死后根本感受不到的葬礼呢?而且他的家人几乎都表现出一种我无法理解的合作顺从的态度。就连高中生的孙子李昆仑,也在爷爷去世后欣然接受了“做糖果”的重任。

一开始我以为编剧在葬礼策划上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的气氛不是悲伤而是欢乐。是否有他无视社会现实、民风民俗、读者心理的嫌疑?最近刚好有机会参加一个远房亲戚的葬礼。因为死者儿子和父亲的矛盾,儿子在葬礼上没有穿丧服,和普通人一样在人群中来回穿梭,还主动简化了很多必要的葬礼环节。这一举动让熟悉丧事的邻居大吃一惊,以至于背后有很多天的讨论。其实为了搞清楚作者多花笔墨的用意,我还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葬礼仪式和程序来来回回看了一遍。当我自己慢慢吸收丧葬习俗时,我突然意识到作家这样处理的用意。会不会是作家利用李江南设计的葬礼来拯救濒临消亡的传统丧葬文化,从而引导人们谨慎、冷静,甚至是超脱地对待死亡?

(四)为救我奶奶中毒——我儿子李昆仑之死

他的儿子李昆仑和他的侄子顾,在李丰乐的孙子吴寻欢出生的那一天意外中毒身亡。李凤乐没有眼泪。他说这次好像死的不是他儿子而是他自己。又一次,当他得知亲人的死讯,瘫倒在北京公安局外的栏杆上,瘫倒在人行道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北京市民。他空荡荡的心里只有疑惑:真奇怪,这么多人来北京工作生活,却并不都很好。有多少人,像我们家一样,在这之后消失了,死去了?没有眼泪,只有人生的疑惑。这是你独子去世时表达感情的方式吗?而且李凤乐在听到儿子的死讯时,还用了儿子生前的口头禅“有什么了不起”,说玩弄世界让他失去了自我。这句话完全类似于评价第三方。一个父亲在得知儿子去世的第一时间应有的正常反应吗?后来在给孙子起名时,他一口咬定孙子姓吴,因为他认为儿子李昆仑以父亲对孙子享乐的责任为耻,也自责自己教得不好。此时,昆仑死亡的真正原因并不清楚。作为父亲的李丰乐在儿媳妇面前如此无地自容,正常吗?

我觉得配不上父亲李丰乐为昆仑的表现。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他的儿子昆仑虽然读不了高中,但除此之外,他绝对是一个有脑子有担当的有为之人,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更好。他似乎部分继承了他祖母凡事亲力亲为的习惯。虽然他体谅他人,勇于承担后果,但毕竟社会阅历尚浅,江湖经历多少有些坎坷。后来在处理丈母娘遗物时,李凤乐发现他送给儿子的结婚礼物是乌木项链,而儿子研制的药正是给吸毒的外婆解药。结果,他非但没有作为奶奶得救,反而夺走了两个年轻的生命。听到这个消息,李丰乐拿着项链的手不禁颤抖起来,泪水像堤坝一样泛滥,他的心开始感到剧烈的刺痛。他从心底发出了儿子永远听不到的悲伤:儿子,你有多少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

对于李丰乐来说,得知儿子的死讯似乎没有得知儿子的死因那么震惊,这说明人的本能还是想穷尽事物的本质。可以说,人类人为地创造了无数种类的世俗欲望。但我觉得这是一个父亲应有的表现。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要求读者真正把精力投入到作品中,让他们怀疑自己,解惑自己。后来的四年多时间里,他的妻子顾陷入了悲伤的漩涡,而李凤乐将自己的精力完全转移到卖花女身上并以此为乐的生活方式,正是他在失去人生方向时,缓解极度悲伤的方式。我只能深深感叹:这个男人的悲伤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幸运的是,他的“悲伤”没有再次“伤害”妻子。为此,我要感谢编剧的善意安排,让在我们心中烧了一个洞的光,不要永远照耀在别处!

(5)我婆婆郑皇城之死。

小说以李凤乐和顾为贯穿作品的线索,但李凤乐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后,认为这一切变故的总根源应该是郑皇城,一个大闹天宫的婆婆。郑皇城同志不喜欢女儿女婿的婚事。女儿出嫁后,与丈夫谷玮以一生之敌离婚,搅浑了古力婚后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搅乱了她小时候长眠昆仑的美梦。她多次欺负骚扰工商所的女婿正常上班,断绝了与家人的一切联系,离奇离开北京,给一对骗子夫妇当媒人,给一位老年画家当保姆兼情人,不知何故染上毒瘾,在监狱度过余生,直到最后拿了十个温度计。

让我感叹的是,接到郑皇城去世的消息后,我女儿女婿的第一反应就是犹豫要不要拿到那些不吉利的遗物。最后出现在夫妻俩面前的遗物,是李丰乐送给昆仑的项链,以及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全世界“欠她的”八十二个感叹号。看着这个给每一个亲人带来无数烦恼的老母亲可笑的八十二个感叹号,母亲去世的悲伤早已被郑皇城同志生命中永不停息的飓风吹散。我觉得李丰乐这次无论是内心还是表面都没有任何流泪的感觉。此时,我突然很怀念冯乐曾经为“伤心蚂蚁”的手帕流泪的冲动时光。现在想想,那是多么美好而纯粹的时光。

亲人之间无数看似琐碎的折磨,终于磨掉了伦理道德,也磨掉了亲人之间最难消失的真实牵挂。当亲人的死亡变成了生者的解脱,作家也通过这部小说在包容、妥协艺术、分寸等方面给了我们的读者深刻的启示和长远的思考。

概要语言

《风乐桃花》这部作品博大精深,淡的时候我只喝一瓢水。如果说小说中爱情的问题是作家在引导我们如何对待生命,那么亲人的死亡就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对待死亡。生与死的问题始终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命题。每一个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一次的人,在《风中桃花》的阅读中,都在做着,都在深思:如何更好的入世,如何更好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