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的由来

“晚餐”。

我鲁如的《北京慷慨竹枝诗》有一首诗《晚餐》:“为自己的忙口而自嘲一生,总是荒唐的。世间很多苦,都在车旁,尘旁。”根据作者的序言,这首诗写于宣彤年,即宣彤二年,1910年是辛亥革命前一年。作为一个民间词汇,“晚宴”流行了好几年。比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当一个老爷,社会交往多,饭钱多,平均一月能花两三元在他的车上和饭钱上。”在他的《四世同堂》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今天又是四顿晚饭!”再比如端木蕻良的火腿,里面也写着:“等你吃完饭回来,我一定会在桌上摆一桌火腿。”

然而我们知道,在20世纪下半叶,“聚餐”这个词在大陆其实已经消失了,但现在又重新流行起来。这是因为大吃大喝之风再次席卷社会。现在“互相交流的人多,吃饭也多,平均一月十几顿”的情况相当普遍,甚至有一天“四顿”的情况。“车尘马脚”“荒诞”“事业”也有“很多”的世界味。道光三十年(1850),叶的《汉口词》卷五杂注第174号,载有“上层与下层”一句。那些天天赶着去“应酬”的人,如果真的是“忙了一辈子”,那就真的是“上流社会,下流社会”了。当然,他们可能是为了交际、事业等各种目的而“忙”。其实“饭局”内外都有“人间许多苦”。

关于“局”的含义,有一种解释:“在古代,宴会和娱乐性的聚会被称为局。”这个例子,有一个“饭”[4]。有的直接指出“局”有“宴”的意思。引用的书证是段的《酉阳杂不幸》:“储江公郊常访禅寺,而甚盛,且饮酒,为妓。”唐皇甫《京都儒生原故事》:“你若能独留此宵,无所惧,我们就赏你。”吴琴西岐《习字妆》言:“玉桥野局频邀我入西风,定谁是客,谁是主。”〔5〕

笔者首先思考了“饭”一词的由来,注意到宋代《黄日抄》卷七十八中有两个字:6月30日澄城粥饭终单,7月1日宜黄乐安县赈济终单。前者开篇就说“当这种状态下的仓库光秃秃、饥肠辘辘地站着的时候,我们都心存感激。现在看来,早先用“饭”这个词的人有“穷人”“吃了做个饭”,去粥饭接受施舍的假设,未必成立。不过,在讨论“晚餐”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时,或许还是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饥饿”的历史。当然,现在游走在“饭”之间的“多交流多吃饭的师傅”们,绝不会想到我们这个传统农耕民族遭遇的严酷灾难和无助的受害者。

《汉语大词典》解释“局”字时,在“宴”的含义下有一个补充解释“亦指陪酒女”。书证是:二十年目睹的妖怪现状,第六、五次:“有一次,请总经理喝一杯,替他叫一个局。”[6]看来“局”除了“宴”的意思外,有时还有音乐服务的内容。其实这个所谓的“局”有着特别特别的意义。罗汉于1915首次在《汉口中西报》发表173首汉口支竹词,第135首题为《出》。他的诗说:“一纸书叫,香先送玫瑰。不用费心赞助和邀请潘庆,把漂亮的人才长期储存起来。”编者写道:“旧社会,有客人要请妓女陪酒,就把妓女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叫做开场票。派人去他们的妓院,叫‘召局’。妓女要出去陪酒,这叫‘出去’。这是苏刚和杨刚妓院的行话。我们青楼的行话有些不一样。前三种分别叫“开堂”、“叫注”、“出堂”。与此相关的有“本堂局”、“领导局”、“转折局”、“代理局”等等。参见韩子云《晚清吴小说海上花传》。”[7]描写晚清上海社会风俗的《春申铺竹枝词》也说“出”:“守御出得甚快,大脚姑姑贴轿子。颜寿环肥浑,我闻一阵麝兰。”原注:“妓女到外地,说‘出去’。”在李默庵的《申江杂咏》中,有一首名为《招商局》的诗:“千娇为步生莲榜样,轻捧小丫鬟。当你入座,将以拇指邀战,赐银筵。”再比如陈桥的《沈江白咏》,有这样一首竹简诗:“一叫府衙,便飞来飞去,唯恐人迟坐。最尴尬的是点灯的时候。”作者注:“来了就和客人喝酒,虽然醉了。书中妓女自己不准喝酒,被勒令换代,却爱惜客人,唯恐喝醉。然而,当你呼唤一盏灯时,你就想走了。”收录于《武汉支竹词》的《虞书行》第七册,也谈及“召局”:“我马上设宴,我写一本繁忙的书,叫作局注。很快大厅到了,回头一看,我看到自己坐在瓶子前面。”“叫局”的说法,符合《二十年怪境》中所谓的“代他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