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战

隋朝末年,称雄中原的瓦岗军。但为什么邙山一战,顷刻之间土崩瓦解?首先,强攻洛阳是最大战略失误,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机遇。隋末瓦岗军的发展壮大,李密是关键人物。李密曾在杨玄感麾下,向其建议直取长安,不打坚固的洛阳,结果杨玄感刚愎自用,不采取李密的建议,兵败于隋军被杀。教训之深刻,但到了李密自己也重蹈覆辙。瓦岗军没有稳定的根据地,处在流动作战状态。强攻洛阳没有奏效,瓦岗军一时无法脱离战事,只有与王世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拉锯之战。瓦岗军在洛阳拔不出脚,无疑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大好良机。

其次,选择与宇文化及交战,丧失了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杀隋炀帝后,骁果军北上返回长安,此时的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地。李密也正好与王世充苦战之际。如果李密选择先放宇文化及一马,宇文化及背负着弑君的恶名,是谁都不会放过宇文化及的。瓦岗军一旦放他入关,自然会有人会收拾他。特别是王世充也不能放过宇文化及。此时的李密再蹑其后,一定能坐收渔翁之利。不仅解决久攻洛阳不下的难题,也解决了宇文化及的问题。李密又一次的错误判断和决策,选择了与宇文化及作战。

再次,骄傲轻敌的邙山之战,丧失了咸鱼翻身的时机。洛阳之战,王世充和李密双方各损战将许多,激烈交战不下于百余次之多。瓦岗军锐气大减。加上瓦岗军后勤补给跟不上,因为来自隋朝粮仓储粮,没有补给系统。所以久战的瓦岗军,越战越没有信心,拿不到赏赐,军心是日渐离阻。王世充抓住瓦岗军军心不稳,久战疲惫之机,前与瓦岗军决战。李密在邙山南麓摆阵迎战王世充。由于刚胜宇文化及,李密也轻视王世充,但王世充以200余奇兵突袭成功,瓦岗军大败。由于李密打算回到洛口仓城重整兵马,结果败走虎牢关。瓦岗军屡败之余,加上李密的骄傲轻敌,给了王世充喘息机会。邙山之战大败,彻底让李密看到已无翻身的可能,随后投降了李唐,不久后被杀。邙山的惨败,瓦岗军瓦解,是李密战略失误、内部失和、常年征战等致命的原因。另外,瓦岗寨内部两大派系火并的后遗症,也是李密兵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