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疮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雁疮的病因病机 4 雁疮的症状 5 雁疮的诊断 5.1 诊断要点 5.2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猫眼疮相鉴别的疾病 6.1 冻疮 6.2 多形红斑型药毒 6.3 疱疹样皮炎 7 雁疮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湿热蕴结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方一 7.1.1.3.2 方二 7.1.2 寒湿阻络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方一 7.1.2.3.2 方二 7.1.3 火毒炽盛 7.1.3.1 证见 7.1.3.2 治法 7.1.3.3 方药 7.2 外治法 7.2.1 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为主者 7.2.2 皮损以水疱、大疱为主,破后糜烂、渗出明显者 7.2.3 粘膜糜烂者 8 雁疮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雁疮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雁疮 1 拼音

yàn chuāng

2 概述

雁疮为病名,即猫眼疮。是指发生于春秋季的猫眼疮的别名。

猫眼疮(cat's eye sore;erythema multiforme[1])为病名[2]。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又名寒疮[2]、雁疮(猫眼疮发生于春秋季者,又称雁疮;发生于寒冬腊月者,又称寒疮)。是指以皮肤红斑、丘疹,部分中央有水疱,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3]。因其疮形如猫之眼,光彩闪烁无脓血面得名。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常伴粘膜损害,自觉瘙痒或轻度烧灼感为临床特征。患者皮肤红癍向周围扩展呈环状,中央水疱似猫眼虹彩状,为急性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1]。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尤以青年女性为多,常见于冬春季节。病程一般2~4周,但愈后易于复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猫眼疮,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宜服清肌渗湿汤,外敷真君妙贴散。”

雁疮相当于西医的多形红斑[3](多形性红斑)。类似虹膜样多形红癍[2]。

3 雁疮的病因病机

雁疮由内郁湿热,外受风寒,凝结肌肤而成[2]。

雁疮多因禀赋不耐,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寒凝血滞而成;或为外感风热,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而发;或因风湿热邪内蕴,毒火炽盛,气血燔灼,蕴结肌肤而致;亦可因病灶感染,药物及鱼、虾、蟹类食物过敏等引起。

4 雁疮的症状

猫眼疮多生头面手足,疮面红润光泽,起红癍成片,或有水泡,形似猫眼[2]。

5 雁疮的诊断

发病前可有头痛,低热,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关节、肌肉疼痛等前驱症状。发病急骤,皮损常对称性发于指缘、手掌,次为前臂、足背、小腿、颜面、项部颈旁,少数累及全身皮肤,有时粘膜亦可受损害。皮损呈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自觉瘙痒、灼热、疼痛。

按其不同特点,临床分为轻症与重症:

轻症型此型最为多见,以青年女性为多,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也可见水疱、大疱、紫癜或风团等,多发于手足背、前臂和踝部。初起为水肿性圆形红斑或淡红色扁平丘疹,皮损呈远心性扩展,1~2天内直径可达1~2cm,特征性皮损为红斑中央略凹陷,其色较深,有时为一水疱、紫癜或坏死区,边缘为轻度水肿环,周围绕以鲜红色晕,称为靶形或虹膜状红斑。皮损有时可融合成环状、图纹状。常对称分布,伴轻度瘙痒,粘膜损害较轻或不受累,皮损可分批出现,消退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整个病程2~4周,但有复发倾向,有的可反复发作。

重症型亦称为重症大疱型红斑粘膜皮肤眼综合征。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起病急骤,前驱症状明显,可有畏寒、高热、咽痛、关节疼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皮损常广泛分布于全身,有水肿性红斑、水疱及血疱等。粘膜损害发生早且严重,全身、口腔部位粘膜均可受累,可出现水疱、糜烂、溃疡及出血,自觉疼痛。口腔粘膜损害可影响进食,尿道口、 *** 处损害可影响排尿及排便。角膜炎或溃疡、巩膜炎、虹膜炎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常并发支气管炎、肺炎、消化道溃疡、心肌炎及肝、肾功能损害等,病程3~6周。本型经过急剧,如不及时处理,预后极差。

5.1 诊断要点

1、常发生于春、秋季、冬季也可发生。一般为急性发病。

2、皮疹好发于手掌、手背、足底、足背、前臂、小腿伸侧、面部颈侧等部位,常对称发生。少数可累及口腔、鼻、生殖器等处粘膜。

3、皮疹表现为多形性,如斑疹、丘疹、风团、水疱或出血性皮疹等。常两种以上皮疹同时存在。典型的皮疹为豌豆大至硬币大之圆形的轻度水肿性红斑,红斑的中心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常可发生重叠的水疱(甚或血疱),斑的周围有红色圈,而呈多环相套,形如虹膜,状若猫眼。如口唇粘膜受累,则表现为口唇粘膜糜烂。

4、可自觉轻度灼热、疼痛或瘙痒。可伴有轻度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

5、病程一般2~4周,可自愈,但常可反复发作。

5.2 辅助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提高,抗链“O”值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血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若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尿素氮增高。

6 需要与猫眼疮相鉴别的疾病 6.1 冻疮

冻疮多见于冬季,皮损好发于肢体末端的突出部位,不累及粘膜。皮损主要为紫红色斑片,浸润明显,自觉瘙瘴,遇热尤甚。

6.2 多形红斑型药毒

药毒(多形红斑型)有服药史,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停药后经适当处理即可消退,发病与季节无关,也无一定好发部位。

6.3 疱疹样皮炎

疱疹样皮炎皮损虽亦为多形性,但主要为群集水疱,环形排列,瘙痒剧烈,好发于四肢远端、躯干部,粘膜不被累及。患者对碘过敏,碘化钾试验多数呈阳性反应。

7 雁疮的治疗

雁疮治宜清热利湿散邪[2]。内服清肌渗湿汤[2]。外用妙贴散涂敷[2]。

7.1 辨证治疗

猫眼疮多因素体血热或内蕴湿热,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以致营卫不和,疏泄不畅,邪郁肌肤而发。辨证可分风湿热型、风寒型和血热型,而分别治以疏风清热利湿、祛风散寒和营及清热凉血,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

7.1.1 湿热蕴结

猫眼疮·湿热蕴结证(cat’s eye sore with dampnessheat amas *** ent 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于肌肤,以发病急,皮损鲜红,中心水疱明显,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痛,便干,尿黄,舌质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微数为常见症的猫眼疮证候[3]。

7.1.1.1 症状

发病急,皮损鲜红,中心水疱明显;伴发热,咽痛,口干,关节痛,便干,尿黄;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微数。

红斑颜色鲜红,并见较多的水疱或大疱,常伴有发热,咽痛,口干,关节酸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等。

7.1.1.2 辨证分析

湿热蕴阻于肌肤,故发病急,皮损鲜红,中心水疱明显;湿热上壅,热伤津液则口干、咽痛;湿热中阻则发热;肠腑不运则便于;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犯于关节则关节痛;舌红、苔白或微黄、脉弦滑或微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方一

清热解毒利湿:可用茵陈蒿汤合消风散加减。

7.1.1.3.2 方二

疏风清热利湿:可用主方清肌渗湿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处方:柴胡、木通、泽泻、山栀子各12克,升麻、黄连、苍术、厚朴、浮萍各9克,生甘草、陈皮各5克,土茯苓30克。水煎服,每日1剂。大便秘结者,去苍术、陈皮、加大黄12~15克(后下)。咽痛者,去苍术、陈皮,加玄参、知母各12克。关节酸痛者,加防己、秦艽各12克。热盛者,去苍术、厚朴、陈皮,加板蓝根、金银花各15克。

7.1.2 寒湿阻络

猫眼疮·寒湿阻络证(cat’s eye sore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下肢沉重,关节痛,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缓为常见症的猫眼疮证候[3]。

7.1.2.1 症状

皮疹暗红,遇寒加重;伴下肢沉重,关节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缓。

每于气候寒冷时发生或发作。红斑呈暗红色或紫红色,可有水疱,指(趾)可肿胀,患部触之凉,可伴有严寒、肢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濡缓等。

7.1.2.2 辨证分析

寒湿凝结于肌肤,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皮疹暗红,遇寒加重;湿性重浊,寒湿凝结肢节,故下肢沉重,关节痛;寒为阴邪,津液无伤,水湿下渗,故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缓为寒湿阻络之象。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方一

和营祛寒化湿:可用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7.1.2.3.2 方二

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主方用桂枝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处方:桂枝、当归各12克,赤芍15克,生姜3~4片,大枣6枚,羌活、川芎、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7.1.3 火毒炽盛

猫眼疮·火毒炽盛证(cat’s eye sore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外灼肌肤,以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猫眼疮证候[3]。

7.1.3.1 证见

红斑色鲜红或紫红,可见水疱或血疱,局部灼热感;伴有口干,烦躁易怒,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

7.1.3.2 治法

清热凉血。

7.1.3.3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水牛角30~60克(克煎),生地黄30克,赤芍、紫草、丹参、白茅根各15克,牡丹皮、茜草根、黄芩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⑵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7.2 外治法 7.2.1 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糜烂为主者

治宜清热、收敛、止痒,选用三黄洗剂外搽;

7.2.2 皮损以水疱、大疱为主,破后糜烂、渗出明显者

可选用三黄洗剂、马齿苋水剂湿敷,然后用青黛膏外涂,每日4~5次。

宜用黄柏、地榆、金银花(或叶)、生甘草、侧柏叶、苦参各30克,煎水外洗及湿敷。湿敷之间歇期或经湿敷渗液已减少者,可外涂青黛散油。

7.2.3 粘膜糜烂者

可选用3%硼酸水或用以上内服中药煎汤含漱,并用青吹口散外吹,每天4~5次。

口腔粘膜受损者:可用金银花、生甘草、菊花各30克,煎水含漱;局部并可外用喉风散或西瓜霜。

8 雁疮患者日常保健

1.首先要去除可疑致病原因,如控制感染,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2.寒湿阻络证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冷水、冷风等寒冷 *** 。

3.忌食鱼、虾、葱、蒜等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