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 | 转的不是山,是心的涅槃
/x/page/f0363k58e4n.html ——《转山八年》(苏荣钦拍摄制作)
他拥有成功的事业,具有千人规模;他患有高血压、被医生嘱咐万万不能去~~~可他却在八年的时间里,在5000米海拔的西藏阿里,转冈仁波齐神山总计500公里。2014年藏历马年,他更是顶着严重的高反转山九圈。
这是一种怎样的驱动力,让他不断地进入阿里;又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让他义无反顾地做出这样的决定?
夜半时分,看到李厚霖的《转山八年》,我被深深撼动!他的许多话,我感同身受;熟悉的转山道、虔诚的朝拜者,瞬间将我的记忆带回到2014年。
那一年的九月底,我与小伙伴们用了两天时间,行走56公里,在海拔差超过1200米的转山道上,克服一重又一重恐慌,熬过一个又一个艰难,身体几度奔溃从未放弃。
这一次行走,我走上了人生的最高海拔---5700米,它带给我的生命蜕变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我。正如李厚霖在书中所言:转山,其实就是炼心,让心成为一座神圣的神山,世间一切难事、痛事、苦事就都如浮云!
转山,顾名思义,就是徒步绕山一圈或多圈。它是盛行于藏地的庄严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动仪式。
我所转的山,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海拔达6638米的冈仁波齐山。佛教说,它是须弥山;印度教说,它是神湿婆的化身;藏地本土宗教苯教说,它是贯通宇宙三界的神山;我说,自从第一眼见到它,它就和我的灵魂合而为一。
2007年第一次去转山,凌晨两三点,伴随风雪,夜过海拔将近5700米的卓玛拉山口,想想就后怕。虽然后来几年有了足够经验,但各种突发情况还是一次次把我推入崩溃边缘。
正是在这种艰难和痛苦下,我坚持了八年。从2007年至今(2014年),我已转山16圈,特别是今年,我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转了九圈,创造了自己在平均海拔5000米徒步行走超过500公里的记录。
很多朋友都对我的行为大惑不解:高原反应那么厉害,却非跑到高原去,这是拿命开玩笑还是吃饱了撑的?
还有人开门见山地问我,在高反严酷的折磨下,为什么还要去转山?
我的答案是,首先我是个佛教徒。转神山,本就是佛教徒基本的修行之一,我转神山,只是修行而已。它就如同我分内之事,如同呼吸,它已经和我融为一体,成为不言而喻的真理。
如果一开始,因为虔诚的信仰,我去了;那么接下来真正支撑我走下来的,则是我对人生的看法。转山是一条修行之路,是肉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我始终相信一句话: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抵得上千百次的告诫。
心理学家苏茜·奥巴赫说:“当你为自身制造了某种痛楚并坚持过去之后,你会进入一种境界,虽然称不上极乐,但是脱离了平凡,自觉能够超脱,为普通人之所不能为。”
每次转山,虽然过程痛苦,却总能带给我收获。我经常和我的同事说,痛苦是伟大的前因。转山直接面对生死,是人生中最最伟大的营养,再困难的事情都无法逾越它对我的历练,它让我的内心世界更平静,面对生活更豁达、释然。
如果把人生比作转山,我们常常会在这个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和参半毁誉,唯有坚持,忍耐,相信自己能做到,才会抵达成功的彼岸。坚持一次,就能一次改变你人生的风景;坚持无数次,就能无数次改变你人生的风景。
如果有人问我,抵达目的地后,会有什么收获呢?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转山》那部小说,当主人公终于抵达目的地拉萨后,很想在布达拉宫前找一个漂亮的拍摄角度,把自己和陪伴自己几千里路的自行车一起拍进去。
这时候他却略带伤感地说:你想象自己原本会意气风发的模样,却被眼前一脸平静无常的自己推倒那样的想象;你怀疑自己在心底是不是埋藏了敏感而不可透露的深情;你又抽了两根烟,仿佛在等待什么,然而什么也没有。
无论一开始,你是带着怎样虔诚的信仰,或者多么浪漫的想法去走这一遭,到了最后可能是什么都没有,然而也已经什么都有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个过程。你有了这一精神艳遇的过程,就等于有了一切。
曾有人问一位出色的登山家:“你为什么要去登山?”
登山家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啊。”
我的答案和他不一样:山不在那里,而在我心中。不是每个人都有福缘转神山,我去转神山,能去转神山,是神山对我的恩赐,是我灵魂的命令。
转山,远离熟悉的生活,用脚步去丈量,用心去感受,从而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抬起脚步,在转山中感受那震撼和重生。这并非仅仅是身体的旅行,而是一次精神上的修炼,一次心灵上的涅槃。一路所经历的风景,不但入眼,同样入心。
转山,其实就是炼心,让心成为一座神圣的神山,世间一切难事、痛事、苦事就都如浮云!
节选自李厚霖所著《转山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