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起源于何时,多少年前?中国的传统酒是什么?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东西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酒也是,有自己辉煌的篇章。在我国,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而果酒的份额很小。所以酿酒的起源主要是探讨粮食酿酒的起源。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史记·殷本纪》中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挂肉为林”、“长夜饮酒”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收稻,春酒为此”、“春酒为此,长命为眉”等诗句,都表明酒在中国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介绍,在近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品中,有专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酿酒在中国已经非常普及。夏商以后,饮酒器具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青铜酒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说明当时的饮酒风气确实很兴盛。

此后,文字记载中关于酒的起源的记载并不多,但关于酒的记载却数不胜数。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葡萄酒的起源:

一、酿造起源的传说:

天道说猿酿酒,义弟酿酒,杜康酿酒。

二、考古资料证明酿造起源

第三,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葡萄酒的起源——酿酒起源的传说

一、天道造酒论

在古代,酿酒的起源往往被归因于某个人的发明,而这些人被描述为酿酒的祖先,由于他们的巨大影响而成为一种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 gt我曾质疑“都不足以考证,反而多余。”虽然这不足以考证,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下面或许会列出来。主要有以下传说:

上帝造了酒,说:

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在《独酌明月二》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自诩“客常满,瓶中酒不空”的孔融在《与曹操论禁酒》中说“天上酒星满,地上酒泉郡”;经常喝醉的诗人李贺被称为“天才”。《秦王饮酒》诗中也有“龙头斟酒邀酒星”的诗句。除此之外,诸如“我爱李太白,我是酒星之魂”、“酒泉不照坟”、“我仰慕酒旗风光”、“我打算把酒旗举到元朝的形象”、“我把酒星禁锢到”之类的话,也常有“酒星”或“酒旗”之类的词。在窦平的《酒谱》中,也有酒是酒星之作的说法,意思是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说酒是天上酒星酿的。然而,就连《酒谱》的作者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三星言酒旗,酒官旗亦主宴。”轩辕,中国古代的一颗星,有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于狮子座。酒旗是三星,也就是狮子座的ψ,ε和∽三星。这三颗星排列成“1”的形状,南边紧挨着楚二十八夜星。天琴座有八颗星,即大熊星座的八颗星,分别是δ、σ、η、ρ、ε、з、W和⊙。在晴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搜索天空。狮子座的轩辕十四和蛇夫座二十八处的星一都很亮,很好找。三星级酒旗因为亮度太小或者太远,肉眼很难识别。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李周》一书,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始于殷代成于周的二十八宿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浩瀚的星空汉中观测到这些并不那么明亮的“九奇星”,并留下了关于九奇星的各种记录,这是一个奇迹。至于为什么取名为“酒启星”,我们认为是“主宴”,这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证明了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确实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酒是天造地设的理论,既没有逻辑论证,也没有科学论证。这是附会理论,文学夸大了。我们录下来仅供欣赏。

酒的起源——猿酿酒说

唐朝李肇写的《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的猿类有精彩的记载。猿是非常警觉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深山野林中,在乱石嶙峋的树木间跳跃攀爬,行踪不定,很难活捉。经过仔细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类人猿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出没的地方放上几罐香甜浓郁的酒。猿猴闻到香味,先是在酒坛前犹豫了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手指蘸在酒里尝了尝。过了很久,他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最后,他受不了甜酒的诱惑,尽情地喝了起来,直到喝得酩酊大醉,乖乖地被抓。这种捕猿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的人和非洲的土著也用类似的方法捕捉猿或大猩猩。由此可见,猿往往与酒联系在一起。

猿猴不仅嗜酒,还会“酿酒”,这在我国很多古籍中都有记载。清代学者李在著作中写道:“琼州(今海南岛)满是猿猴。”在岩石深处品尝到的猿人酒是用米拌花制成的,一石有五六升酒,最辣,但极其罕见。"另一部清代笔记小说也说:"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山中多猿,善采花酿酒。樵夫入山得巢,酒多如石。“喝起来很香,所以叫猿酒。”似乎人们在两广发现了猿猴酿的酒。无独有偶,早在明代就有记载这种猿猴“酿酒”的传说。明代学者李日华的著作中也有类似记载:“黄山猿猴多。春夏之际,石坳中采杂花果,酿为酒,香气四溢。”深入野柴火的可能要偷偷喝,不要太多。如果他们喝多了,就会减少酒的痕迹。如果他们感觉到了,等待他们的人就会死去。“可见这种猿酒是不能偷偷喝的。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记载,至少可以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在猿人聚居地发现了很多类似“酒”的东西。至于这种“酒”是如何产生的,是纯粹的生物适应的本能活动,还是猿类有意识、有计划的生产活动,值得研究。要解释这个现象,还得从酒的形成原理说起。

葡萄酒是一种发酵食品,由一种叫做酵母分解糖的微生物产生。酵母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真菌。在广大的天然元叶中,尤其是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更容易繁殖生长。含糖的水果是类人猿的重要食物。成熟的野果掉落时,是果皮上或空气中的酵母菌产生的,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烂水果摊床附近,垃圾堆幸福里,经常能闻到烂水果散发出的阵阵酒味。在果实成熟的季节,猿类在“石蛙”收集并储存大量果实,积累的果实在大自然中被酵母发酵,在石蛙分离出“酒”的液体。这样一来,第一,水果的食用不受影响,分离出来的液体——“酒”有特殊的香味供享用。猿能不自觉地“造”酒,已经习以为常了。当然,一只猿猴从开始品尝发酵的野果,到“酿造成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长,那是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

酒的起源——易地的酿酒理论

相传夏禹时期,夷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的历史书& gt俗话说“一弟酿酒”。& gt又进一步解释说:“当年皇帝的女儿让义弟把酒做得漂漂亮亮的,进了禹,禹喝了,愿意做。这一天:‘将来一定会有一个国家喝了酒。“因此,我忽略了礼仪和道德,但我从来不想喝酒”(皇帝于夏鼐)。

《史记》中多有提及义帝的“酿酒为美”和“发起酒醪”。看来义帝是酿酒的始祖。这是不是真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有“夷狄作醪,杜康作酒”之说。这里没有时间顺序,好像是他们在做不同的酒。“老子”是糯米发酵制成的一种“老枣儿”。质软味甜,多产于江浙一带。现在很多家庭还是自己做醪糟。醪液洁白细腻,浓稠的醪液可以作为主食,上面的清汁相当接近葡萄酒。“子”是高粱的别称。杜康酿酒是指杜康酿酒所用的原料是高粱。如果认定义弟或者杜康是酒的创始人,那只能说义弟是黄酒的创始人,杜康是高粱酒的创始人。

有句话叫“酒兴源于帝,成于德”。意思是从古代三皇五帝时代开始,民间就流行各种酿酒方法。是易地总结了这些酿酒的方法,并传播给了后世。当然,能进行这种总结推广工作的也不是一般人,所以在一些书中认为义弟是主管酿酒的官员也不无道理。《易帝作酒》一书后,虞曾“冷落易帝”,也证明易帝与虞“为官”甚密。

义弟是什么时候来的?与杜康相比,古籍中的记载更为一致。比如《史本》、《吕春秋》、《战国策》都认为他来自于霞时代。他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他是酿酒行业的“工匠”还是于霞的下属?他在哪里出生和埋葬?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如何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说:“昔日帝女命义帝作酒美,入于时,于钦愿作,故饶了义帝,不肯作酒,说:‘将来必有人以酒死其国。’“与其他关于杜康酿酒业的古籍相比,这一记载是详细的。根据这段记载,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于霞的女人请义弟监督酿造。经过一番努力,义弟把酒做得很好喝,所以她把酒献给于霞品尝。于霞喝了之后,觉得自己真的很漂亮。然而,被后人尊为“圣王”的于霞,不仅没有奖励义弟酿酒,反而从此疏远了他。他不仅不再信任重用他,还自己和酒决裂。还有什么好说的:以后会有因为酗酒而丧国的君王。这份记录在世界上流传的后果是,一些人更加尊重于霞,力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因为“于恨酒”,易帝的形象变成了一个专门拍马屁的小人。这真是历史学家始料未及的。

那么,易迪是酒的“始作俑者”吗?在一些古籍中,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比如孔子八世的孙子孔子说,帝尧和帝舜是喝酒很多的君王。在于霞之前,黄帝、尧、舜都是好酒徒。他们喝的酒是谁酿的?可见,说于霞的大臣属于义帝是不准确的。其实用粮食酿酒是一个很复杂的程序和技术,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义帝能够先发明酒,似乎不太可能。如果他是一个善于酿酒的工匠、大师或者官员,那么还是有可能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最终酿造出了质量很好的酒醪。所以郭沫若说,“相传陈愉夷狄开始酿酒,是指比原始社会的酒更甜更烈的目的酒。”这种说法似乎更可信。

酒的起源——杜康的酿酒理论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食之不尽,留之无事,有滞之味,久积之香,以代而不奇。”也就是说,杜康把吃剩的食物放在桑园的一个树洞里,剩菜在洞里发酵后,有一股清香飘出来。酒就是这么做的,没有什么奇怪的方法。把生活中偶然的机会作为激发和创造灵感的机会,是符合一些发明的规律的。这一记载流传于后世,杜康也成为了一个能关注身边小事并及时启动创作灵感的发明家。

魏武帝乐府说:“杜康是唯一能解决后顾之忧的人。”。从那以后,似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酒是杜康创造的。窦平考证“杜”姓源流,认为“杜出于刘,商累为魏氏,武王封之于杜,传之于杜伯,受谴责,子孙奔晋,故有杜氏,后士与之讲和。”杜姓到了杜康,是在虞之后很久。在这个古老的时代,已经有了“姚饮千分钟”的说法。如果杜康创造了酒,那是谁为姚创造的呢?

杜康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在古籍中,如《史本》、《吕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都有杜康的记载。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县志》中也有杜康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和关中平原的交界处。它是以流经该县的一条河流的白色源头命名的。白水县是“古永州之城,周末有彭剧,春秋有彭亚”,“包师语崖县为帝所建”,“白水县建于唐,治今”,历史悠久。白水因所谓“四贤”的遗址而闻名中外:一是传说中黄帝的历史学家、创造人物的仓颉,就出生在这个县的吴恙村;首先,死后被封为彭亚土地神的相磊生前擅长制瓷。第一,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不知什么原因在这里留下了坟墓。另外,据说是酿酒鼻祖杜康的地盘。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县城,一下子就有了仓颉、相磊、蔡伦、杜康的遗迹,显赫程度不言而喻。

“杜康,本名中宁,据说是县里的康家围人,善酿酒。”康家围是一个至今仍存在的小村庄,在县城以西七八公里处。村子附近有一条大沟,长约10公里,最宽处100多米,最深处近百米。人们称之为“杜康沟”。沟源处有一泉,绿树环绕,草木茂盛,名为“杜康泉”。据县志记载,“据说杜康用这水酿酒”,“村里人说这水还有酒味”。有酒味不是真的,这泉水的水质清凉甘甜是真的。干净的水从泉中汩汩流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流入白水河,这就是所谓的杜康河。杜康全旁边的土坡上,有一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四周是砖墙。传说杜康埋骨。杜康庙位于墓室左侧,以雕花墙为室,供奉杜康的塑像。可惜寺庙和雕像都被“十年浩劫”毁了。据县志记载,以往正月二十一,村民会带着供品,来到这里祭祀,组织“比武享乐”活动。当天热闹非凡,舞台表演,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到日落西山,人们尽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寺正在修缮,杜康泉上还建起了亭子。亭子呈六角形,红柱绿瓦,飞檐彩瓦。门楣上绘有“杜康醉刘玲”和“梅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和图画。虽然杜康的出生地等等都是“代代相传”的,但是根据这一带古代工人发现的碎砖瓦来看,商朝的时候这里确实有建筑。这里生产葡萄酒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曾家曾来此,据其叔区崔少府写下《舅家喜雨》等多首诗。诗中有《今日醉弦歌》《开桑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也对杜康的泉水进行了检测,认为水质适合酿酒。1976年,白水县人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座名为“杜康酒厂”的现代化酒厂,产品名为“杜康酒”,以泉水酿造,曾获轻工业部全国白酒大赛铜奖。

无独有偶,在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弋阳县志》和道光二十年重修的《汝州全志志》中也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弋阳县志》“水”篇中有一句“渡水河”,解释“相传杜康在此酿酒”。《汝州全志》说:“杜康霸”,“城北五十里”。如今,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庄。人们都说这是杜康爸。“砰”,本义是指石头的崩裂声,杜康仙庄周围的土壤是岩石风化形成的。许多清泉从地面缝隙中涌出,汇成一条小河,流经下一个村庄。人们说这条河是独水河。有意思的是,在村子附近的这一段河道里,有一种虾,长约一厘米,全身发黄,蜷缩着,这在别处很少见。另外,这河套生长的鸭子下的蛋,蛋黄偏红,颜色比其他地方深很多。因为这里的村民喝这条河,所以没有人患胃病。在宜川县,杜康仙庄以北约十公里处,有一口名为“黄裳古泉”的泉水,据说也是杜康取水的泉水。现在在宜川县和汝阳县分别建立了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宜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白水的产品加在一起,年产量超过一万吨,这是杜康在那些年无法想象的。

史记中也有邵康酿酒的记载。少康就是杜康,不过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谓罢了。那么,酒的来源在哪里呢?窦平认为“是合理的,给了智者,后人才能遵循,而不是废除”。劳动人民通过多年的劳动实践,积累了酿酒的方法。经有见识、有远见的“智者”总结后,后人按照代代相传的方法,代代相传,流传至今。这种说法更接近现实,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酒的起源——酿酒起源的考古证据

粮食酿造的两个前提是酿造原料和酿造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

②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

以上两个文化时期,都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都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磁山文化期。

7355年至7235年,磁山文化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相当于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与后来酒器形状相似的陶器。有人认为在磁山文化时期,用谷物酿酒的可能性很大。

(4)三星堆遗址

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间的遗物。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形制有杯、罐、壶等。其形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罕见。

(5)山东莒县灵隐河大汶口文化墓

1979期间,考古人员在山东莒县灵隐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出大量酒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组合式的酒器,包括一个用于酿造和发酵的大陶俑,一个用于过滤酒的漏罐,一个用于存放酒的陶瓮,一个用于烹饪材料的炊具陶鼎。各类饮具100余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名职业酿酒师(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酿酒》,中国烹饪,1987.9)。出土的陶缸壁上还刻有一幅图,分析为滤酒图。

龙山文化时期,酒器更多。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的酿酒是一个比较发达的行业。

上述考古资料证实,在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和于霞时期,确实存在酿酒业。

酒的起源——现代学者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葡萄酒是一种天然产品。

最近科学家发现,在漫长的宇宙中,有一些天体是由酒精构成的。其中所含的酒精,如果制成啤酒,可以供人类饮用上亿年。这是什么意思?正好可以用来说明酒是大自然的自然产物。人类没有发明酒,他只是发现了它。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分子式是C2H5OH),很多物质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转化为酒精。比如葡萄糖可以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某些物质就可以转化为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

我国晋代的蒋通在《酒专利》中写道:“酒之兴盛,源出于帝,或云易帝,而云杜康。”当食物源源不绝的时候,桑叶就空了,让它吃起来又香又香,久久不散。就是这个道理,也不是什么奇方。“这里古人提出了剩菜自然发酵成酒的观点,符合科学道理和实际情况。蒋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粮食自然发酵理论的人。总之,人们开始酿造谷物酒,不是靠发明,而是靠发现。方先生对此有详细描述:“在农业出现之前和之后,储存粮食的方法是广泛的。自然谷物受潮后会发霉发芽,剩下的熟谷物也会发霉。这些发霉发芽的谷物是古代的自然分蘖。它们在水中浸泡后,会发酵成酒,也就是天然酒。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接触自然分蘖和自然酒,逐渐接受了自然酒的饮用,于是发明了人工分蘖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发明了人工分蘖和人工酒。“现代科学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下脚料中的淀粉逐渐分解成糖和酒精,自然就变成了香气浓郁的酒。在古代人们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量高,不经液化糖化,很容易发酵成酒。

2.果酒和奶酒——第一代饮料酒

人类有意识的酿酒始于模仿大自然的杰作。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水果自然发酵成酒的记载。例如,在宋代,周觅记录了山梨被储存在一个陶罐里,变成了香梨酒。元代元好问在《蒲萄九赋序》中也记载,因一山民归依山中,坛中堆积的蒲萄成了香醇的酒。古代史书中也有所谓“猿酒”的记载。当然,这种猿酒并不是猿类有意识酿造的,而是猿类采集的果实自然发酵而成的果酒。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含有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等成分。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发酵成清香可口的果酒。另外,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和乳糖,容易发酵成酒。靠狩猎为生的祖先,也可能是偶然从留存的牛奶中得到奶酒。在《黄帝内经》中,有一种“发酵奶酪”,是我国最早的奶酒记载。根据古代传说和酿造原理,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的葡萄酒品种应该是果酒和奶酒。因为水果和动物奶容易发酵成酒,所以所需的酿造工艺也比较简单。

3.谷物酿酒始于农耕时代还是农耕时代之前?

探究粮食酿造的起源,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粮食酿造起源于何时?中国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哪种?对于后一个问题,在第5章的啤酒部分有介绍。

关于谷物酿造始于何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酿酒起源的传统观点认为酿酒是在农耕之后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早在汉代就已提出。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说:“清昂之美,始于雷吉”。许多现代学者持同样的观点,甚至有人认为酿酒是在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余粮的情况下才开始的。

另一种观点是谷物酿造先于农耕。比如1937,我国的一位考古学家吴其昌先生曾经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稻种和谷子是为了酿酒,而不是烹饪。吃饭真的是喝酒带出来的。”这种观点在国外很流行,但一直没有证据。半个世纪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家所罗门·卡茨博士发表论文,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们最初种植谷物的目的是为了酿造啤酒。人们最早发现收集的粮食可以酿酒,然后开始有意识地种植粮食,以保证酿酒的原料供应。这种观点的依据是:在古代,人类的主食是肉,而不是粮食,也就是说,人类赖以生存的主食不是粮食,所以对人类种植粮食的解释也可能是另一种方式。在国外发现,远古时代的人们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开始酿造谷物酒,当时人们还过着游牧生活。

总结一下,关于粮食酿酒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农耕时代之前和农耕时代之后。提出新的观点,重新探讨传统观点,对于酒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