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不同阶段的小说主题有哪些不同?
郁达夫小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前期:1920-1933。近十年来,郁达夫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散文,六七十篇杂文,如《沉沦》、《死在银灰色里》等,表现了他从日本归来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看到满目疮痍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心情,既有他对革命前途多愁善感的悲观思考,也有他慷慨激昂为革命呐喊的激进理论。
中期:1933-1938。这一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低潮期。因为白色恐怖,他走上了被动隐居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人”风范,流连于山山水水。这充分暴露了他作为一个从旧封建阵营走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和妥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厌恶现实,不愿随波逐流,才逃离。
后期:1938-1945。1938年春,郁达夫在三堂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他拿着笔参加战斗,写了很多政治文章,用他温暖的声音激励人们去战斗。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因此,他常常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性格和生活经历。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创了自传体小说这一抒情而浪漫的形式,对当时的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学中蔚为壮观的浪漫主义思潮。郁达夫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在世时发表日记的作家。
郁达夫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中,不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挫折和沮丧,而且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表现出对劳动群众的同情和关心,如《春风和伯典沉醉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