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风云:大幕真的已经落下了么?(下篇)
由于这个话题非常敏感,我上篇文章花费了较多的笔墨详细的分析了官方及主流媒体对此事件的定调。得出以下结论:
一、12月6日人民日报社论表明,对柳先生本人予以肯定,基本评价是中国企业家的代表,改革先锋,勇于拼搏,敢闯敢干。对国企改革的定位:激发市场活力,催生了一批批企业家。
在 社会 舆论的争论如此尖锐的时刻,由人民日报此时发出这篇社论应是代表了官方最终结论,没有疑问。
二、联想内部通告表明,中科院对“是否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答复联想:历经中央巡视,国家审计署审计没有问题。
这个答复在经历了大约二个月左右的网络舆论大战才发出,不可能是中科院自己内部的意见,必然是请示了各级国家主管部门,才会正式发出,是官方结论。
一、联想为什么不早一些直接向公众澄清这些质疑?
因为这些问题本不该由联想来回答,联想回答没有任何意义,只能由中科院,国资委,国家审计署等机构来回答。
二、那为什么中科院,乃至国资委或国家审计署不站出来回应这些公众质疑?
因为没有任何人(包括司马先生在内)通过正式的渠道向上述单位提出过质疑,当然不会有回复。
上面两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稍微有些常识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因此本人倒是有一个疑问: 这么长的时间,包括司马先生团队在内的很多专家和热心群众们,不停的去逼问联想,而不是去直接走正规的渠道去质询上述主管单位和部门是什么原因?
好了,由上述的分析判断,我得出了大幕已经落下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即从法律合规层面上,联想没有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本次司马先生发起的轰轰烈烈的对联想公司的讨伐的核心问题,因为对联想的其他质疑其实早就一直存在。
那么对其他一些诸如高管薪酬过高,核心技术研发不够等 社会 道德层面的问题官方会不会有一些初步的意见呢?不会,依法治国是核心,其他都是正向的政策引导,如对那些承担更多 社会 责任的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等,但不易直接干涉企业合法运营,那样通常会适得其反。
好了,我们现在再确认一遍结论,由官方定调已经落下的一幕是法律合规这个层面的大幕(这一幕最为关键),而 社会 道德层面这一幕应还将在民间继续上演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在这之后继续延续的这一幕中,这出大戏的主角们都还应有什么样的表现,我再简单谈谈看法吧。
我们再说说现在比较火的一位“倒柳”派主角 张捷教授 。前文中我提到张捷教授也许是本次大戏中的少有的赢家。三代院士的家庭背景,深谙中科院系统的各种内幕,一开始总体相对客观的史实陈述,长篇评书般的讲述方式,张捷教授在司马先生进展受挫后,接力“倒柳”大旗,确实很快吸引到了大批粉丝,如果能保持其问题论述的客观严谨,加上自身比较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好的分析理解能力,张教授理应能借这次联想风波把自己的张捷 财经 推广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从突然发出“看我如何扒柳树皮”这样的惊人言论,到现在已经开始去扒柳家祖宗八辈的黑 历史 了,张教授真是让人费解。这是有多大的 历史 积怨才能做出如此凶狠的举动?这种举动已经很难让人相信他这次站出来“倒柳”是出于推动 社会 正义的初衷,同时也让人严重质疑其真实的道德水准。现在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粉丝弃他而去了,张教授在一旦离开了联想这个主题后还能展示出其他的水准么?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我们来说说真正的大明星“ 司马先生”。 司马先生在上一幕的大戏中受到了重创。首先是主战场失利,自己前期满怀信心扔出去的重磅炮弹,一个个都由于低级错误变成了哑炮;人民日报力挺柳先生, 财经 网和财新杂志直接站队“挺柳阵营”;两大军师相继沦陷,一位李肃由于想私下与联想议和两头通吃被爆出来只好赤膊上阵直接叫板中科院,实际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而另一位军师绕瑾被生活作风问题缠身,自顾不暇;更加要命的是,一部分粉丝对其实际真实水平产生质疑,转而投向了另一位“倒柳”大将张捷教授。
这一系列打击让司马先生心态有些失衡了,他显然不想认输,连续发出“会不了了之么?”“如果能证明柳没问题,我甘愿熟手就擒”这样的不甘心的声音。接着开始急不可耐的对财新网胡女士发起了攻击,言辞激烈,结果两次直接被平台下架。最要命的是病急乱投医,抓到什么都往外乱扔,居然转发一个明显是p图的华为余总微博,用来攻击联想5g投票。拜托,你是公众人物,随便用一个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就拿出来去给你的对手按一个大罪名,你这是给人家的神助攻吧?虽然很快就删除了,恶劣影响已经导致了。我劝司马先生这会还是要冷静一些吧,急于翻本通常是会赔上更多的身家。当然,司马先生毕竟经历过大场面,还是具有极强的调整能力,发出一个'遇到柳胡是自己荣幸'的软刀子,并及时的提到了神奇的隔壁王奶奶,这给这出戏还将精彩继续上演留下了无穷的想像空间。
现在来看这场大戏并没有最终的赢家,除了某些毫无任何价值理念的吃瓜群众和靠流量麻痹自己空虚内心的网络博主们还在狂欢,那些真正期待 社会 进步的人们,无论是“挺柳”派还是“倒柳”派都在焦虑的思索,引发这场尖锐的世纪舆论大战的深层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有机会去创造一个多赢的结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