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说初识——简评《桃夭》
以欣赏和热爱散文来欺负一个擅长小说的作家,绝不能被误认为是一种悲哀。纵观那些以小说闻名文坛的人,他们的杂文、杂文也是扎实独特的,比如沈从文、汪曾祺、王蒙、冯骥才、迟子建。
言归正传。感受着酒店里发生的事情的宁静和优雅,我在年初买了王安忆的小说《桃夭》。选择它的直接原因是它装帧精美,轻便。潜台词是,它既广为人知,又能以较少的篇幅轻松阅读。
又一次在家里被卷入疫情,一周左右的时间嚼了十二万字,不快不慢,看书思考。
主角俞小秋的一生,或许早已注定是悲喜与释然交织,风雨相伴,岁月相伴,不简单不简单,平凡不平凡。
作为一个上海学者,我自然愿意把故事演变的场景放在上海;说到命运,我还想把故事从解放前延迟到建国后和建设中。从于小秋的生母肖明明,作者预设了她们母女的悲剧基调。小明明在旧社会是戏子出身,后来逐渐成名,但在婚姻中却很识人。因爱情而结婚的小职员于子涵卷入了腐败案,并同案被捕。已经有一双儿女的肖明明,离婚后莫名其妙的生下了于小秋。她生父的叙述在书中总是若隐若现。小邱长大后,因为迷人的外表和丰满的身材,再加上灰暗的人生经历,不断被人窥视和批判,进而被人戏称为“猫眼”、“作坊里的美女”。与何在上山下乡期间萌发的浅薄而美好的恋情,也以混乱的开端和被忘恩负义的人抛弃而告终。然后,同父异母的哥哥被起诉谋杀入狱,妹妹难产意外死亡。那时候,围绕着她的一切不幸都来了。当然,编剧在主角结局的处理上还是表现出了温情。当俞小秋以小姨的身份散发着母爱的光芒,当俞小秋以妻妹的身份成为姐夫二奶的对象,当俞小秋以生活强者的身份迎接每一天的黎明,我们深深感到希望是不朽的,幸福是不变的。
相对于我看过的,认知有限,还不错的小说,我只能把《桃夭》归为小说中的“短篇”。剧情不一定精彩,性格不一定鲜明,冲突不一定尖锐,寓意不一定深刻。擅长写一个被听到、被搜索、被编辑或被解释的故事是小说家的独特技能。或许再看一两遍,我会推翻自己的一些印象。但是,初读播下的种子,一定会继续生根发芽。
首先,人物塑造模糊不清。回想起来,关于俞小秋母女的气质和心理的细节,总是无心的,尴尬的。这不仅令人失望,而且令人怀疑。至于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环境的渲染容易。老上海弄堂里的风景,既局促又精致。郊区乡村的风景,不仅仅是贫穷的角落,更是自由开放的天堂。简而言之,小动作、微表情等对周围环境的衬托或对比,虽然微不足道,却很有意义。
第三,语言的铺设有趣。那些独具上海风情的片头和表达,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地域属性。随着书页的翻动,你仿佛进入了五六十年前上海的大街小巷,翩翩起舞,舞着吴语。手稿完成于2003年,回声却留在了于小秋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