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的是古汉语还是白话文?

书上写的是文言文,说话应该是古白话。

在古代,官话的性质和现在的官话差不多。

汉族的祖先一开始数量不多,使用的汉语也比较简单。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张,或集体移居到较远的地方,或接触到外国人,汉语逐渐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广泛,人口超过9亿。

普通话方言

一般称为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方言,俗称“大北方方言”。在汉语的主要方言中,官话有着突出的地位和影响。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再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方言,自元代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心脏。他们在官场一直使用北方方言,因此得名“官话”。实际上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是在“普通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

长江以北各省的所有汉族地区都使用方言。镇江以上、九江以下长江沿线的长江下游;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所有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云南、四川、贵州三省除少数民族地区以外的所有汉族地区。另外,在非官方方言区。还有少数官话方言岛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如海南岛雅县、丹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人口超过7亿。

根据其语言特点,区域官话方言一般可分为四个分支,即四种方言(或四种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是狭义的北方方言,流行于京津、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国家通用语——普通话。山东和河南官话各有特色。最近有语言学家认为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可以分开成立。其中,中原官话包括鲁豫部分地区,以及陕西徐州、阜阳、Xi安、山西运城等长江以北地区。

山西、陕西、甘肃以及青海、宁夏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讲西北官话。新疆汉族人使用的语言也属于西北官话。山西及其邻近的陕北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着古入声字,它不同于一般的西北官话和华北官话。最近有学者认为可以根据入声的特点建立一种新的“晋语”,使之独立于官话之外。同时,也有学者建议,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应该缩小范围,只包括甘肃兰州和宁夏银川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和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和四川省的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和广西省的北部边缘地区都讲西南官话。西南官话地域广阔,但内部相对一致。

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流行于安徽省沿江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江西省沿江地区。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的一个分支,内部差异很大,语言现象复杂。其中,皖南徽州方言有许多鲜明的特点,许多语言学家一直认为它可以从官话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学:①塞擦音和塞擦音的辅音分为浊音和清音,但浊音和清音没有对立,体现了浊辅音多浊辅音少的特点。除少数例外,古代浊声母在现代官话方言的所有分支中几乎都读作浊声母。一般来说,古全浊读音送气清声母,古全浊读音不送气清声母。

②元音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结尾少。

③声调最突出的特点是声调类别数量相对较少。除了江淮官话,华北官话中的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西北官话中的山西省南端,陕西省的陕北和内蒙古西部的部分地区,其他地方的官话大部分都没有声调。整个官话方言区有4-5个声调,特别是4个声调,少则4个,多则5个。在这四个古声调中,平声、上上、去声在普通话中的分化发展是相似的,即全浊声母的大部分普通话字都读成,如保、周、冀、府、赣、尊、当、江、广等。顾平带浊声母的官话大多读阳平,如爬、徒弟、锄头、怪、条、林、重、群、同、红等。古时候清辅音的声母和次浊辅音的声母多读为声母,如补语、早、勇、粉、党、井、榜、选、暖、染、老等。古有全浊声母,古有全浊声母,各地官话很多读全浊声母,如“伏”、“道”、“怒”、“当”和古有全浊声母,还有“郭、怕、卜、戴、* *、瑶”等字。古入声字在官话方言中的发音比较复杂。除了西北官话中的江淮官话和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华北官话中黄河以北的河南部分地区,古入声字的归属在其他入声声调已经消失的官话方言中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华北官话和北京话一样,入声消失后分为平、升、降调,即所谓的“入声三调”:全浊声母入声,次浊声母入声,浊声母入声。少数地方(如济南、大连)与北京略有不同:声母为古浊音或全属尹平(如济南)或全属上声(如大连)。西北官话没有入声的地方的古声调词有两种分布:要么古浊音声母入声字属于阳平,其余属于尹平,如Xi安;或者古代浊辅音的声母属于升调,其余属于降调,比如兰州。西南官话古入声字分布最均匀:只要是古入声字,不管声母是什么,都用阳平调发音,几乎没有例外。

从词汇上看,官话方言的词汇和现代汉族的同一种语言普通话的词汇相似。普通话方言中广泛使用的词,大部分都进入了和* * * *一样的语言。作为基础词汇,官话方言中未被同一语言吸收的词,大多只流行于某一官话方言片或方言片。南北官话的词汇差异小于官话与其他主要方言的词汇差异。但是普通话的方言如此浩瀚,有些地方也有很有特色的方言词。比如“二胡”在北京话里是“犹豫”的意思,“扎胡”是“傲慢”的意思,“冲道”是“敢做敢说”的意思。在天津话中,“广”是“大”的意思,“夫”是“乌鸦”的意思,“刚”是“伟大”的意思。“瞎”在Xi安话里是“废”、“惯”的意思;山东聊城方言中的“灭”是“打”的意思;河南洛阳方言“连连儿”的意思是“赶快”。新乡方言用“乱”表示“活”,用“红”表示“卖力气”;成都、昆明等地的“聊天”被说成是“摆龙门阵”,武汉、重庆的“倒霉”被说成是“落后”,“可怜”被说成是“有罪”;.....诸如此类,各有各的方式。“孙”字在官话方言区有不同的叫法:北京、保定叫“老爷儿”(北京也叫“孙”),沈阳、Xi安叫“孙头”,太原、呼和浩特叫“阳坡”,合肥叫“热头”,成都、武汉、昆明叫“孙”;仅河北一地,“孙”的名字就有“祖父、祖父、外祖父、孙、孙爷、孙颖儿、杨坡儿、杨坡儿、前天、佛”等等。可见,词汇的差异,即使是普通话方言内部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与其他方言相比,官话方言的词汇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双音词特别占优势。双音词在汉语整个词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在普通话方言中。比如官话方言中很多带“子”的词,是其他方言中不带“子”的单音节词,比如南方方言中的“米”或“饭”(吴语、闽语)或“禾”(客家话),南方方言中的“粟”(古)(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越语等方言)或“里”(闽语)。“照”字在官话方言中通常称为“照”或“照”,而在南方方言中,除客家话、赣语外,吴语、粤语、闽语均为单音节词,或称为“照”(吴语的苏州话)或“象”(粤方言、闽方言)。

(2)古语词保存较少。虽然每个汉语方言都继承了很多古汉语词,但相对而言,官话方言区的方言中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词很少。比如普通话方言中广泛使用“眼”字,但闽方言中仍称“眼”,广东方言中仍称“眼”,保留了古汉语中对这种人体器官的称呼。再比如“立”字,吴语叫“立”,闽粤、客家、江西等方言除官话方言区、湖南方言外都叫“起”,都遵循古汉语的说法;此外,还有一些生活中非常常用的单词。南方方言保留古语,而普通话方言采用与现代普通话相同的说法。比如官话方言中常见的“坎”;而广东方言和福建方言(部分地区)用的是古字“子”。

③外来词较少。与南方方言相比,官话方言中的外来词较少。闽南、广东等地历来是出海的门户,与外国交往较多。方言中更容易借用外来词,比如福建方言中有很多印尼语-马来语词汇,广东方言中有很多英语词汇。有时候同一件事,官话方言和南方方言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表现出“舶来”词和“本土”词的区别。比如“水泥”这个词,广东方言叫“石民图”,吴语叫“水泥”,都是英语水泥的音译。闽方言叫“贾凡回”、“洪”也带有洋色彩,而官话方言大多用“水泥”(有的地方叫“杨辉”)作为* * *,和* * *一样的语言,是地道的汉语词。再比如摄影用的“胶片”。官话方言到处都叫“电影”,粤语方言、闽语方言、客家话都是用英语电影的音译词“电影”。

④语气词较少,用法较为笼统。与南方方言相比,官话方言的语气词较少,一般用法较多,分工较细。比如常见的语气词“你、莫、啊”等等,官话方言同* * *,而南部吴语、广东等方言的语气词就丰富得多。

语法的突出特点是:

①构词法中,一般先有修饰语素。比如西南官话除了偶尔有“鸡公”“鸡母”之类的表达外,大部分地方官话表达都是“公鸡”“母鸡”“客人”“拖鞋”,不像一些南方方言在后面加装饰性语素。如“鸡公”、“科曼”、“蟹钳”(闽方言)。

②用内部屈折表达语法意义的现象比较少见。除了少数地方,官话方言中很少有所谓的“形成法”,即“窄形”。粤语和闽语很少用变调来表达某种语法意义。

③结构助词“的、的、的”的使用。普通话方言中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用法的结构助词“的、的、的”。这些结构助词是北方官话中最常用的,已经进入* * *同音异义词的语法体系。在普通话以外的南方方言中,非常少见,即使有类似的结构助词,也不像普通话方言中“的、的、的”分工明确,用法不混用。

(4)重叠式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官话方言的重叠内容相当丰富,应用范围也相当广泛。比如在称呼亲属时,南方的闽粤、客家话、吴语等方言一般不使用重叠式,常用单音节语素来称呼亲属,如“阿爸”、“阿弟”、“嫂子”等。在普通话方言中,一般以重叠音节称呼人,如“哥哥”、“叔叔”、“爸爸”、“嫂子”、“叔叔”等。再比如一些常用名词,在南方方言中不能重叠,但在普通话方言中以重叠形式出现,比如“星”字。在西南官话和西北官话中,重叠表示附加意义。比如成都话里的“潘潘”就是“潘儿”的意思,“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比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剧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是古代白话的代表。古代的白话文虽然是白话文,但和我们今天说的白话文不一样。一般是以口语为主,夹杂一些文言文元素。即使是口语,在今天也因为地域和时代的差异而不那么容易读懂,所以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参考资料:

/yywz/范艳/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