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验小说?给我具体解释一下。

实验小说-实验小说

实验小说也是先锋小说。

流派定义

“先锋小说”是指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脱离传统伦理道德,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人的生活理性。先锋小说在描写上更倾向于人文主义,追求人格平等。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文革时期年轻一代在诗歌和小说领域的探索,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中的激进实验才形成强大的阵容和声势。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先锋的姿态去探索存在的可能性和相关的艺术,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去强烈冲击文学的地位。

先锋小说是寻根小说从高潮走向低谷时的一种文学形态。它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一种新的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时期为1986年至1989年。

艺术特色

现代主义认为,文学不是再现和模仿生活,而是表现自己,用艺术想象创造客观,再现客观来表现主体,即作者不再通过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精神情感注入文本来确立其他个性。尤其是“无论什么作品”的后现代主义信条,以其不确定的建构模式和内在的怀疑否定之流,颠覆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原则,先锋小说形成了一种从自我存在的角度寻求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和文学思潮。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是反对传统文化,故意违反既定的创作原则和欣赏习惯。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片面追求新奇;坚持艺术高于一切,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探索内心世界,细腻地描写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广泛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知觉技巧,探索人物内心的奥秘和意识的流动,使不相干的事件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并使之齐头并进,人人难以理解!

先锋小说家

80年代中期马援、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可以视为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个开端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的。

所谓“不屈不挠”的先锋作家,至少在中国只能是一种理想,很少有作家能一直保持探索。到了90年代初,一直被视为先锋的作家们减少了探索的力度,采用了更容易被一般读者接受的叙事风格,有的甚至与商业文化相结合,这标志着80年代中期以来先锋文学潮流的终结。

80年代上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虽然不可能像五四时期那样形成绝对强势的话语,但有上升为“准* * *名”的趋势。先锋文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和人性的质疑,它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极度个性化的写作成为可能。

以马援的“叙事革命”为例,一些批评家给他戴上的形式主义和技术主义的标签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艺术形式永远不可能只是形式。马援对传统叙事的不真实幻觉和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的破坏,打破了任何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使充满个性和主体性的现实脱颖而出。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形象和文学形象的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文学在90年代进入了个人写作和个人叙事的无名状态。

20世纪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饭》、《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等小说,标志着先锋作家弱化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用相对平实的语言实现了对人的生存和灵魂的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文关怀回归文本。许多评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了迎合大众而进行的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