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青少年不读张爱玲。

阅读系列的第三本书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据说张爱玲是文艺青年的必修课。知乎说最可怕的那种女生是不爱读书的文艺青年。我20岁开始读张爱玲,是因为李安的《色戒》。李安的风格一直是我的最爱,无论是《卧虎藏龙》还是《色戒》。明明屏幕上有故事,我却总觉得屏幕外隐藏着一种说不出的阴霾,让你看到你心中所想。虽然张爱玲没有什么忌讳,但像我这样一个一年看好几遍《大兵张嘎》和《闪闪红星》长大的年轻人,在那之前是不敢碰张爱玲的。后来把张爱玲的选集通读了一遍,故事很精彩,可惜没有大团圆。姑且说是悲剧吧。除了一群女人,我不知道悲伤从何而来。评论说张爱玲冷漠,没有感情;评论说她很自大,没什么感觉。看到《倾城之恋》的大团圆结局,我满心欢喜,但更多的是被这种大众化的结局所释然。我是在一个网络满是脑残文章,苏王秀兰霸道总裁满满的时代看张爱玲的,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爱情,对这一切抱有幻想。看了她的话,我心里还是有疑惑。这个女人心里是什么,为什么每一个故事都压抑无望。

今年初读完江洋,被这种内心的平静迷住的人,本来是想读穆欣的,但在搜索资料时,无意间接触到了比江洋小十岁的张爱玲。张爱玲在上海出名的时候,正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此时的日本兵走在中国的大街上,进步的年轻人都像《莫问西东》中的沈光耀一样为民族大义赴汤蹈火,而张爱玲此时只沉溺于小人物的爱与琐碎而不问战争与爱国,在独立的文坛上写下了“小清新”的故事。怀着对这个神秘女人的好奇,我锁定了她的《倾城之恋》。虽然读过,但十年后,重温她的文字,或许能读出她不同的选择。如果再读林和萧红,民国才女系列就完整了。

一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我刷进了陆璐羽毛球的朋友圈,写道她成年后更体谅盛九黎了。从现在开始,我一直痴迷于《小团圆》这本书。在一些细微的事情上,白羊座如果看对了也会有自己的坚持。30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小团圆》,沉迷其中。

30岁对于张爱玲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那一年,她以梁静为笔名开始连载《十八春》,用顾的《三十岁》给了她三十岁。三十岁之前,张爱玲已经写出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30岁以后,张爱玲的才华开始衰退,再也没有写出能超越前几部的作品。无论是生计所迫,还是被现实打败,都要趁早成名。过了30岁,张爱玲再也恢复不了那份才华,但她也认真的活着。大家都知道《小团圆》其实讲的是张爱玲自己的故事,只是文笔大变,有些东西琐碎混乱。张爱玲在给宋琦夫妇的信中说,“这种地方暴露自己总是比较好,但肯定不是否定自己。”我在文中感受到了她的冷淡和冷漠,没有指责,只有叙述。我看柴静的《看见》的时候就明白了,很多作家不走自己的立场,只要深入挖掘人性,把它陈述出来,其他的一切都留给读者去判断。只是这个境界比较高而已。张爱玲说:《小团圆》不是写出来发泄的,而是一直以为最好的素材就是你最了解的素材。《小团圆》从30岁开始,到30岁结束,再一次证明了30岁对于张爱玲的特殊。这样一个独特、冷酷、理性的女人,也曾回忆过自己的流年岁月。除了小说,张爱玲的散文也是醉人的,只是读的少了就被忽略了。晚年,她研究了她一生热爱的小说《红楼梦》,并撰写了《红楼梦》学术论文。30岁以后,张爱玲失去了戾气,但看了她的传记,很快就到了。她越活越明白。

除了才华,张爱玲还享有家庭背景和爱情。她的父母恰恰代表了民国初年的两个极端。一个陶醉在旧时代,最后被时代抛弃孤独沉沦。一个追求新思想的人,想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步子迈得太大,不被时代接受,最后还是很惨。然而,有着贵族血统的张爱玲,在她还没有享受到繁华之前,就顽强地生存在一个已经没落的家庭里。她的才华得益于家庭文化的熏陶,却没有享受到任何家庭的温暖。她越是善变,越是活得独立,以至于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人情世故都写进小说里,冷到没有任何感情倾向。

对胡兰成的爱大概是真的。毕竟可以说:见到他之后,她变得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了,但她心里是快乐的,尘埃里开出了花。这样一句让人感到绝望又忍不住庆幸的话,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对胡桑的喜爱可能也是真的。骄傲的女人不可能只是过客。只是傲慢如张爱玲,理性如张爱玲,冷酷如张爱玲,悲悯如张爱玲把一切看得太通透。她不能为了任何人改变自己。她一直独自一人在内岛。

张爱玲笔下的大社会不是为谁而存在的,她眼中没有民族大义。甚至战争的存在也是为了成就白流苏和范柳媛之间的爱情。张爱玲说,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除了曹,都是不完整的。悲剧艺术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你看的时候可能需要很多纸巾来擦眼泪和鼻涕,另一种是你看完之后只会感到内心巨大的震撼。在张爱玲的小说里,你无法同情那些女主角的命运,但她们能抓住你的心,在上面生出一个脓包,不流血,它只伤害你。虽然她笔下的女性有些悲伤,但她并没有让这些悲伤变成颓废。这些女性的悲哀中夹杂着顽强的精神和内心的孤独。她小说里的人物,不管是哪一个,都为自己的生存状态奋斗过,但最后都没有成功。

白流苏不想出去工作,为了保持淑女的名声;葛卫龙原本只是想赚钱完成学业,但他遇到了渣男本人作为爱情。这些人的命运,正如曹雪芹的判词:欲得清净,云未必空;可怜的小玉,最终陷在了泥里。

晚年张爱玲与人交往甚少,与她亲近的人也只是书信往来,互不相见。还有人评价她已经到了病态,晚景凄凉。其实她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不擅长与人交往,所以不想与人接触。她在一所大学做学术研究,她的助理说,每天她来办公室经过助理座位的时候,他都尽量提前回避一会儿,以免让她和别人交流不舒服。张爱玲就是这样过的,没有任何烟火。她觉得自己的工作差不多完成了,就写了遗嘱,把遗产全部给了好朋友。该修改的稿子写完了,该整理出版的文集也交给了出版社。没有什么可错过的了。把你所有重要的文件装在一个包里,挂在别人一眼就能找到的地方,穿上你最喜欢的旗袍,就这样蹚到床上,走到生命的尽头。没有人知道她的确切死亡时间,当邻居发现她的尸体时,她已经死了好几天了。

看完张爱玲的传记,我会看她的作品。虽然她的写作风格多愁善感,但她并不滥交。她没有悲伤的套路,骗不了眼泪,所以世人都说她冷。有些人肯定不明白张爱玲写的故事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那是因为在她之前没有人把女性的情感和爱情写得这么细腻,没有人像她一样认可女性的特质。从那以后,许多女作家开始模仿她的描写手法,创造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胡兰成与张爱玲书信往来时,张爱玲回复了胡兰成一首幼稚可笑的新诗。她写道:因为她知道,所以她慈悲。

因为你懂得慈悲,真正的慈悲不是写正能量的鸡汤。所谓慈悲心,就是当你看透了世间的一切却又是凄凉、无聊、可笑的时候,你依然愿意去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这就是张爱玲的悲悯。

张爱玲写道:“我想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一个人在等着你,无论何时何地,反正你知道,总有那么一个人。”而张爱玲也是这样的人。不管你看不看,她就在那里,和她一起看透一切,所以慈悲的灵魂在等你从她的文字里发现她隐藏在别人面前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