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少年相比,成年人的成瘾性更加致命。
环顾世界,似乎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国更怕孩子走弯路(也许印度人可以,毕竟父母的命令结婚还是主流),所以编了很多谚语来劝未成年人珍惜时间,不要无用武之地。比如“不努力的年轻人是可悲的”“等不及看年轻人的头”“玩物丧志”。相信大家从小到大都听说过。
小时候看过一部纪录片,说因纽特人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很懂事——难道他们从来不被说服吗?从来没有过“别人家的孩子”?没有这些他们是怎么成长为懂事的孩子的?世界观瞬间崩塌了一点。
总之,中国人,尤其是汉族人,自古以来对孩子的教育就有危机感。这恐怕与农耕民族固守有限的土地,不能风化的孩子轻易把全家拖回来的环境有关。
事实上,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孩子都面临着尽快成年,肩负起养家糊口重任的现状。“玩”绝对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坏事”,孩子很难有机会“沉迷”。
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还是害怕这个,首先是因为话语权在家长手里,其次是社会默认孩子有“改正”的可能。真正能给社会造成严重问题的,是成年人的“瘾”。一旦成人沉迷色情、赌博、毒品形成规模,就会给社会带来深刻的负面影响。当今世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历史上有很多不择手段、恶名昭彰的皇帝,但从今天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似乎当事人要么问题太大,要么爱好有点偏激。只是他们“上瘾”了,很容易成为历史教科书上的典型。但回过头来看他们放纵的原因,绝不是“颓废昏庸”一个字可以概括的。
不如说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野心”,只有“欲望”。他们被欲望支配,找到合适的对象打消欲望后,就开始一路下滑。
看看下面这些人,你会发现他们在心理上是不是“成年人”是值得商榷的。这些人都是有名的“自我放纵”。
这真是一个只有成年人才会沉迷的爱好。
易卜拉欣痴迷女色的具体细节,这里不展开,也不突出群众的想象力,但在不去想旧情的残酷环节,就非常明显了。18和19世纪,欧洲人对奥斯曼后宫的夸张想象来自于他。简而言之,他是出了名的大色鬼。
是什么让他对女人如此痴迷?跟他极度不稳定的青春期有关。奥斯曼帝国的后宫极其残酷。王位继承人可以肆无忌惮地杀死他所有的兄弟。他稍微心软一点,就会把兄弟们终身囚禁在后宫的小隔间里。
易卜拉欣一世7岁时,他的弟弟穆拉德四世继承王位。作为一个女同胞的弟弟,因为母亲的求情,他成了兄弟们唯一的幸存者。他在恐惧中度过了18年的软禁生活,直到哥哥去世。事实上,穆拉德四世临死前下令处决弟弟,但他的母亲阻止了他。
从每天生活在恐惧中,到突然掌控一切,这个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年轻人,内心自然膨胀起来,想要用极度的欲望满足来填满自己十几年来被恐惧统治的身心。自然,他不知道如何治国安邦。他天天流连在后宫花丛中,只知道苛捐杂税来满足自己的奢靡生活。
一个独食的国王注定不得人心,奥斯曼宫廷政变再次上演。苏丹被迫退位,再次回到自己的小隔间。一周后,他哥哥的遗愿终于实现了。
众所周知,明熙宗在位时间不长,却是明朝皇帝中破坏力最大的。虽然他的伤害值低,但他是一个天生的工匠,但他有很大的心理问题。他是一个只关心私人项目却不顾天下百姓死活的皇帝,最终毁了整个王朝。
究其原因,历史学家也认为与他童年无人爱,奶妈患有严重的恋母情结有关。明熙宗的父亲明光宗陷入宫廷斗争,一生担惊受怕,导致他登基刚一个月就去世了。朱由校匆忙登上王位。朱由校和易卜拉欣的命运我* * *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不同的是,这个看似无害的小皇帝奶妈,却是一个野心勃勃,心怀恶意的角色。恐怕是朱由校从小就被允许喜欢手工,不务正业,让朱由校在“温室”里度过了木匠皇帝的幸福生活。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想象不到技术宅的幸福,就算外面的世界结束了,他们也不会被感动。
朱由校只当了七年皇帝,但幸运的是,最后一个君主的罪责被推到了他的弟弟身上。而他所谓的奇葩也没有一个是代代相传的
彼得三世是俄罗斯历史上在位时间很短(半年)但存在感很强的君主。原因很简单。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婚姻、政变、登基都是因为他而出现的。
如果说前两个“玩家”是因为童年的恐惧和继位后环境的剧变造成的心理反差而做出极端的事情,那么这个彼得三世就不一样了。
彼得三世是两个大国联姻的产物。在14岁之前,他被视为瑞典王位的潜在继承人。14岁之后,他在月经俄罗斯的政变成功,被任命为俄罗斯皇太子,简直就是右手生王,左手生男的轮回套路。
但是有些人可以破解给他们的任何牌。当然,彼得三世也经历过父母早逝,无人照顾的童年。虽然他有继承两个伟大国家的权利,但他们当时都刚刚走出中世纪国家的形态,两人都不太懂得如何教育下一代。在这种形势下,一知半解的彼得三世爱上了普鲁士军队。他是个军迷。
其实当时漂亮的军装,先进的理念,导致大部分欧洲贵族男孩都是普鲁士粉。但如果你执着于拉着老婆在婚床上玩玩具士兵,就别怪整个宫廷+侍卫看不起你了。他还大量招募德国士兵,组建自己的“普鲁士军队”,无意融入俄国人。
更可怕的是,他和普鲁士一起把idolize追到了战场上,把几千名俄国士兵用生命换来的战果交给了他敬爱的腓特烈大帝。我担心如果让他作恶,也许普鲁士会与中国接壤。
虽然他著名的沙皇夫人在政变后故意留他活口,但军队不忍,宁愿先行动再行动。粉丝千万不要在对面的站点炫耀,这就是结局。
一对著名的情侣,关于他们的书籍、戏剧、小说、音乐剧层出不穷。他们在法国的名声曾经很不好,到处都是妖魔化他们的流言蜚语。
但随着英语圈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他们被刻画成末世里一对无辜的受害者(类似的还有沙乌尼古拉二世夫妇)。在这个从未有过人民革命的国家,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谁掌握着解释权。
路易十六喜欢做锁,和明熙宗差不多。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即使法国人民“每天都在死去,他们也会死去。”什么才配得上“无辜”二字?
他的王后是交际花。面对技术宅的老公,她只能自己找乐子。她精通跳舞、打猎和赌博,尤其是赌博,这使她负债累累。虽然她晚年醒悟,但为时已晚,她“奥地利荡妇”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国王漠视国家大事,缺乏存在感的罪过也算在了她的头上。
同样,路易十六父母早逝,祖父路易十五忙于政事和享乐,对他的关注有限,而女王在13岁嫁入法兰西。她年轻,孤独,缺乏自制力,很快就被朋友包围了。一切似乎都是注定的。
综合看这些君主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在父母亲情缺失的状态下长大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留守儿童”。
他们可能吃得很好,但他们特别孤独。如果他们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或监护人,他们的命运可能会非常不同。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伊丽莎白一世,康熙皇帝。他们的性格并不完美,但至少是正常的,可能是优秀的。
谈到今天的“沉迷游戏”问题,有人总结为“所谓的精神鸦片,80年代是武侠小说,90年代是外国漫画,00年代是网络,现在是游戏”。那些视娱乐为洪水猛兽的人,往往只能把矛盾推到外在因素上,而无法审视内在的问题。
任何被大众所接受的新兴文化产品,在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往往会遭到批判和鄙视,但正因为如此,它们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调整,总是被否定,最终仍然无法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既然衣食无忧的帝王家庭教育失败的例子如此之多,那么普通家庭也并不少见。希望当世界上的未成年人和几十岁的“心理未成年人”都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家庭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瘾”就不会那么香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是如此。
最后,希望全国的小朋友都能在9月1顺利开学,顺利回归校园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