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我们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大于文学名著。提问,怎么说等等。,并给所有人加分。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和大家一起探讨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对我们的影响。
什么是文学?《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直观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其内容可以涵盖国家、社会、人文、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着时代的生活,记录着时代的核心动态。
什么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是与老百姓共存共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文学。自古以来,通俗文学就被许多正统文人视为朴实无华的“下里巴人”,受到所谓正统文人和精英文化的歧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下里巴人”比“阳春白雪”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来自“草根阶层”,所以拥有社会最大比例人群的拥护和支持。现在已经成为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出版之初都是“下里巴人”,也就是通俗文学。
什么是文学名著?“大作”有两层意思:1。作者是名人。普通人写的作品不能称之为杰作;2.作品经过了长时间、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检验。一部经久不衰,历经多年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是杰作。这两个意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身边,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们的审美,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虽然所有的通俗文学不一定都能成为名著,但大多数名著在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著是通俗文学金字塔的塔尖,让读者敬畏多于善良。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能读懂文学名著的也是少数。文学名著有其特定的阅读群体和专家群体,而通俗文学没有。它适用于所有阶层。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读过一部文学名著,但他们可能读过很多通俗文学的作品。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在闲暇时泡一杯茶,捧着一本书,悠闲地阅读。你在看什么书?武侠,言情,侦探,科幻,甚至漫画。这是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读到的。
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往往不是来自作品本身,而是来自其他艺术形式对名著的通俗解读。比如,正是评书、曲艺、戏剧等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使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名著走进千家万户,贴近普通百姓。大多数讲故事、民间艺术和戏剧也是通俗文学的一部分。
大众化是文学的生命力,是文学发展的必然方向。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力更大,这既是两者定位不同的必然,也是历史和现实证明的不争事实。
当然是通俗文学!
整个文学范畴就像一个金字塔。通俗文学是下面沉重的基石,占据主体,支撑金字塔,而名著是金字塔的塔尖。没有无数通俗文学的积淀,哪里会有文学名著?通俗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从量变到质变,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难道连名著作者、大作家都是“读万卷书”之后才“下笔如神”的吗?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是这个金字塔的主体,而不是塔尖。毕竟塔尖太高了,一般人是够不着的。读名著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读的有几个?给我带一本莎士比亚全集。你能理解它的本质吗?你能看出这对你有多大影响吗?
总结一下,先有通俗文学,再有文学名著。通俗文学是浩瀚的宇宙,名著是宇宙中的星辰。通俗文学对我们的影响是普遍的、广泛的,而名著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提高的。所以我们认为通俗文学的影响力大于文学名著!
各位辩手好!
我想谈谈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影响力更大的观点。
1.通俗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大众化是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俗文学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刘恒的《饶舌的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为例。作品通过俗民、俗事、俗语展现了基层真实的生存状态,深受各界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普通人看得懂,喜欢看,有* * *声。这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影响很大。通俗文学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普希金说:“俗语过去不得不与书面语言分离,但后来它们变得接近了,这给了我们表达思想的巨大力量。”语言和文字是文学的表现工具,它的大众化预示着文学要走一条不断大众化的道路。通俗是文学的生命。通俗文学才是文学的根本!其影响力必然大于名著。
第二,大部分名著诞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具有形式多样、数量众多的优势。
当今最重要的文学形式是小说。这部小说在问世之初就深深打上了“通俗”的烙印。”《易·文志》“小说家言于市井。”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宋志平的话,《元明演义》自问世以来,一直在民间流行,其书甚密,但史书并无记载。“当小说从古代神话和奇书发展到初具规模时,它被正统所鄙视。大多数文学名著诞生时都是通俗文学。
说到名著,我们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小说,诗歌,还有一些政论文章,数量屈指可数。通俗文学几乎涉及所有的文学样式,如小说、诗歌、戏剧、曲艺、童话寓言、歌谣、民间谚语等等。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影响力当然大于大作。
第三,对对方观点的讨论。
1.对于“一切文学名著都是文化的精华”这种说法,我还是有些“异议”的。有“名”不一定是“精”。《我的奋斗》名气够大,但却是纳粹精神统治的工具,是彻头彻尾的文化垃圾!
2.很高兴对方提到了《诗经》中的“风”部。民谣不就是通俗文学的代表吗?
3.“众所周知,通俗文学很难高雅。”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用雅俗的标准来定义的吗?
4.对方所说的《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前师言行的作品。圣人虽有“守信喜古”的自白,但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圣人是善变之师,不耻下问。我学习的时候眼睛总是向下。通俗文学对“圣人”的影响也很大!
5.“通俗文学因其‘俗’的特性,大多生命力较弱,有的传播时间短如秋蝉。”很多文学名著也失传了!以《战国策》为例,成书时有33条,北宋时丢失了11条,由曾巩补充。而且这本书多半是后人伪造的!有些名著只知其“名”,不知其书。谁见过三坟五经?
原始资料
正:1对于现代通俗文学来说,从文学的历史演变中去把握是我们的根本。西方有学者说:“晚清对小说现代化的意义,不应该在西化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反,这一时期应该算是文言和白话文长期复杂互动的鼎盛时期。”现代通俗文学更是如此。因为新文学的先驱们打着反传统的旗号,“以十九、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眼光来看”。通俗文学的作家们,在明清传统小说的影响下,写出了一系列言情、武侠、帮派小说。他们不谈口号,也不谈主义。只是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认同了中华民族的通俗文学传统,…
通俗文学是指历史上既是民间文学,又是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商业价值,以满足普通读者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通俗文学、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和高雅文学相比。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是指在形式上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业经济发展为背景,在内容上以传统心理机制为核心,由文人创作或文人再创作的作品;.....形成了以普罗大众为主的读者群体,被他们视为精神消费品,必然会反映他们所处的社会。这个观点的一个核心意思是,通俗文学确实在与“市场”的关系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历史定位。没有“现代都市”中这种文学文化市场的兴起,没有“市民”主导的读者群的出现,现代“大众”文学就无从谈起。显然,如果从这个概念出发,那么赵树理当然不应该进入我们考察“通俗文学”的范围——因为他的小说与“市民”和“现代城市”无关。
就像历史上对赵树理的作品众说纷纭一样,现在对“通俗文学”概念的界定似乎也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因为首先,如果说“通俗文学”与市场密切相关,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可以包括经济的市场和思想的市场,那么我们在谈市场的时候,就要注意市场的多样性。现代城市的市民中有市场,而中国更广阔的农村社会难道没有市场吗?我认为当然有。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有力地证实了这个农村文化市场的存在。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某种中国传统的延续,或者说是继承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那么我认为赵树理在中国比程小青等人更传统、更本土、更有趣——他本来就是在毛泽东“清新活泼的中国风、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中国风”的理论指导下写作的。所以我理解为什么范先生在上面引用的带有“市民”二字的话中使用了“通俗文学”这个概念。容忍“通俗文学”和“市民文学”概念的某种混淆,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放在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中,这是我们今天进入历史语境,理解通俗作品与时代关系的障碍。相比较而言,“市民文学”或“市民文学”清楚地表明了文学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阶层的联系。
然而,正是从这种矛盾的观念中,中国的“大众文学”在今天获得了巨大的合法性和确定性。从唐朝的传说,宋朝的故事,明清张辉的小说,到晚清的谴责与黑暗,到张恨水,程小青,李守民等等,然后是金庸、古龙和琼瑶。如果算上这个“网络时代”,可能会有安妮宝贝这样的作者。“大众文学”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传统,形成了自己的古典,自己的过渡,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在通俗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中,赵树理,包括后来的姚丹派的山药,包括后来的黄子平意义上的“革命历史小说”,我觉得还应该包括今天很红的作家像张平,当然有些不同,更不用说文革时期的东西了。对于“八大样板戏”,范伯群先生的看法是:“终于以行政手段达到了极致,可以说达到了全民“大受欢迎”,但这些作品的创作并不符合创作的内在规律,也不能深入人心。”
2什么是流行?鲁迅在谈及“京本通俗小说”时说:“其材料多为近代,或采用其他种类的小说。主要是娱心,杂事是惩劝。”
汉代以前,贵族至少享有名义上的特权,但也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但自汉代以来,尤其是魏晋六朝,最迟至隋唐,贵族逐渐被边缘化。即使他在血统上仍然是贵族,但他在政治上不再享有特权。出现的是“君主面前人人平等”(虽然不是绝对平等,但社会地位不固定)。虽然皇帝偏爱亲戚,但皇位传给儿子和孙子。最后,还有科举,一种改变平民和谋反命运的方式,一种实现“明年皇帝轮流坐我家”的野心的方式。不像日本,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天皇陛下都是永恒的!
但在文学艺术上却是绝对令人惊讶的例外,长期以来,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严肃作品与娱乐作品之间存在着鸿沟,这是封建贵族制度不严格,印度种姓制度依然严格!与政治社会意识中的小血统论相反。
在这里,我想讲一个很搞笑的故事:邓友梅访问法国时,有人问他,“你在中国最喜欢的法国作家是谁?”?”邓友梅接着回答,“巴尔扎克!”因为他觉得只要把这个连恩格斯都称赞的“伟人”抬出来,就无比牛逼了。结果当人们回答“巴尔扎克是我们的通俗小说家。”,立刻脸红了,因为他觉得人们可能会看不起他。后来才知道,别人并没有看不起他。其实当别人把大多数人喜欢的作品列为“通俗小说”的时候,我的脸立马就亮了。可见,通俗与高雅的区别,在一些中国学者看来是多么的在意。
古人,你读书讲四书五经,唐诗政治论高雅,宋词元曲小说低俗。科举之策是正统之道,娱乐之作只为粗通文字的货郎卒所用,不可入内!
就这样,一直到五四运动,一场像暴风雨一样的革命洗礼。打破这些偏见。从此,很多庸俗的东西,包括《红楼梦》等小说,终于被经典化、精致化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不再是评判文章的标准。
然而百足虫死而不僵。就像几千年的封建习俗不是几十年就能扫除的。文学中的这些偏见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化为乌有。虽然一些古代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得到了平反,但不能不正视现当代通俗文学不如纯文学的事实。因此,新文学中的一些左翼圈子痛斥武侠小说是宣扬消极颓废思想的玄幻文学,指责言情小说是不上进、谈恋爱的情侣蝴蝶派...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改善和大力发展了文艺事业,但通俗文学据说已经纳入计划生产轨道,很多革命文学的红色经典其实都是通俗小说。但是武侠言情小说的仇恨竟然莫名其妙,被文化部的命令封杀了。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陆的武侠文学已经绝迹甚至绝迹。不过好在港台省并不在这种极左的文学政策管辖之下。好在中国大陆有一些传统文化深厚、热爱武侠的人移居港台,让武侠这种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得以保存火种,并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
文革后政策松绑,文化市场开放,港台武侠文学自然解禁。于是金庸等人借着影视的东风,利用文革时期娱乐文学的贫瘠和大众需求的旺盛之间的矛盾,迅速占领了市场,占领了读者的心。大量读者的广泛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于是,以严家炎、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为首的现代文学研究者们,在自己学生的影响下,也加入了武侠迷的群体,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甚至投入时间进行研究。甚至称之为文学革命,说它达到了纯文学的高度。
但通俗武侠既是低俗之作又是坏书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金庸热不断升华的同时,浇金热也在升温。以1994的严烈山、1999的王朔、2005年的田卜的入选为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金庸和武侠小说价值地位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果。当然,在一般读者中是有不少支持的,但在学院派和绝大多数自命清高的作家中,反对者也不少,甚至形成了一股“围剿”(孔)之势。
这是一件让人感到不解、不解、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了解,就以所选教材《八条龙》为例。不说别的,就拿大家诟病的武侠小说中“杀人灭口”“血腥悲壮”的内容来说。至少,比“鲁提治重拳镇关西”干净多了。后者不仅流了血,还死了,而前者既没流多少血,也没死。不管乔峰赢了还是没赢。为什么,被选上的时候,过程特别谨慎,开了几次研讨会;结果是网络粉丝混战,争议无数。其实,在金庸武侠之争中,反对者的偏见和成见很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专家学者等学术流派中,当然不足为奇。但奇怪的是,在读者中,尤其是武侠读者中,也有人持流行就是低俗的观点。当然,大家都是带着娱乐的心情看武侠的。但是被娱乐之后,按理说他们应该更投入,有一个好的心态去理解作品本身。
在清楚了解武术的优点后,当然也可以认识到它的缺陷,提出批评。甚至认为武侠不如其他纯文学的观点也很正常,但也应该基于学术原则和文学规律!然而让我失望的是,所谓武侠境界不高的原因,竟然是“只是通俗文学”。更让我失望的是,这个理论的基本原理还是有很大市场的。
对此,我想问问持这种论调的人:不知你们是否不知道,诞生了20世纪中国最通俗形象的《阿q正传》,其实是鲁迅先生为回应一篇轻松专栏的稿子而写的?这个专栏其实很受欢迎!不知大家是否不知道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作品,英国的狄更斯、柯南道尔等作品其实都是通俗文学?你忘了中国四大古典小说,宋词,元曲京剧等被列为“国粹”的东西,其实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很流行的东西?
再回头看,近代一些所谓严肃正统的文学期刊如《十月》《收获》上发表的作品,真的超越了《故事会》《古今传奇》上发表的作品吗?那些杂志办了这么多年,但是被淘汰之后,精品依然所剩无几。有时候,我在《收获》里读到一篇关于《波茨坦公告》诞生的报告文学。其实这样的报告文学在《古今传奇》之类的杂志上是很常见的。
通俗文学和经典文学至今仍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我赞同郑振铎的通俗文学观:所谓通俗文学,就是一种通俗文学,一种不矫揉造作的殿堂,不为文人学者所重视,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福克马认为,经典文学是一种精选的文学作品,具有可供我们选择的文学精神财富,它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作者创作的作品必须被读者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而在通俗文学向经典文学转化的过程中,读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读者有选择地阅读通俗文学,他们要么把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读者再创造为作者;要么推荐给志同道合的人,要么推荐给身边阅读行为也会影响他们的人,从而对一些流行作品形成一种阅读趋势,有利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其次,作家和出版商也会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创作或出版,有利于形成某种主流文学,这种文学在未来可能会被视为经典。
实际上,通俗文学和文学名著在每个时期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通俗文学是文学名著的根源,文学名著是通俗文学的升华。影响前要加一个时间范畴,比如现代。
按照现代时期,我认为通俗文学比文学名著更有影响力,而且一定是基础,而文学名著是从它发展而来的,人们更愿意接受和吸收通俗文学,因为通俗易懂,而文学名著需要人们有一定的思想背景来分析名著中阐述的道理或哲学。
6.通俗文学是名著的基础和土壤。我们今天看的宋词是名著,但在唐代是通俗文学。今天我们读《红楼梦》是名著,但在清代,小说是通俗文学,不入流。所以所谓的名著,其实都是经过时间洗涤的通俗文学。由于名著是由通俗文学发展而来,所以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