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的信息是什么?

朱利安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毅力,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孤军奋战,其间不乏不光彩的手段。就在他以为自己已经走上了成功之路,得到了超越阶级的爱情的时候,社会无情地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朱利安出生在维尔小镇的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主,他的两个兄弟很粗俗。瘦而英俊的朱利安崇拜拿破仑,但他看到拿破仑的时代已经结束,为了尽快出人头地,他不得不从事神职工作。凭借其非凡的记忆力,他被勒纳尔市长选为家庭教师,但他对勒纳尔夫人产生了感情。后来,为了避免被揭露,他不得不在贝桑松神学院学习。经别人推荐,他来到德拉穆尔之家做秘书,得到了拉穆尔小姐的喜爱。正当他认为他要成功时,勒纳尔夫人的信告发了他。愤怒的朱利安在教堂里疯狂地伤害了勒纳尔夫人,并因此被判死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性格影响命运。

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子”中有一段对连的肖像描写:

他双颊通红,低头看着地面。小伙子十八九岁,外表相当文弱。五官不正,但很精致;鼻子很尖,眼睛又大又黑。他安静的时候看起来好学热情,现在却有很深的怨恨表情。

这个描述可以说从某个角度暗示了于连的性格悲剧。首先,这个小伙子很帅,对他以后的命运影响很大。朱利安长相清秀,身材瘦削,但他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他不够坚强,做不好工作,所以得不到父亲的爱,却得到父亲粗糙的拳头。他有美貌,美貌成了他成为贵族和上流社会的资本,也成了他和两个贵族女人暧昧的资本,但这也是他悲剧命运的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入思考,探索问题。他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认识到人应该有尊严,但出身低微往往让他失去尊严,他为此深受其害。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让朱利安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为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身卑微的年轻人也可以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就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的时候,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连不得不放弃了穿拿破仑军队的红军装的理想,转而穿上了牧师的强盗袍。“红”和“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道路。这个描述也描述了他经常在一瞬间眼里流露出仇恨的表情。于连生不逢时,心中有仇恨,但他在波旁王朝复辟和反复复辟的斗争中不得不掩盖自己的仇恨,表面上表现出对基督非常真诚的信仰,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背诵拉丁文圣经。这是对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虚伪愤懑的一面。“红”与“黑”的斗争活在他的思想和行动中,“红”与“黑”的斗争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多重人格

小说中索哈尔和他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令人费解。例如,在书的开头,他写了索哈尔和朱利安之间的冲突。因为老索哈勒叫了朱利安两三次也没有得到回答,就冲过去给了朱利安一拳一巴掌,打得他头晕眼花,鲜血直流。甚至于连在狱中被判死刑后,老索海尔不仅不难过,还向于连收取“预先支付的餐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海尔父子之间的人情往来已经丧失。根据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的心灵是双重的,但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不容易在人身上被察觉。它处于潜意识状态,只在梦中显露或投射给周围的人(通常是男性的女性特征投射给女性,女性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给男性)。然而,连是在一个只有男人粗鲁,没有女人温柔的环境中长大的。他腼腆、害羞、懦弱,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女性,他会把女性的心理形象投射到自己心中,这种心理形象会迅速上升到他男性心中的主要位置,于是充满征服和占有欲的勇敢、冷酷、残忍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出现。所以极端温柔和极端残忍会统一在一个人身上。

伊莱克特拉

其实荣格的观点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的,也就是所谓的“恋母情结”。朱利安对德·雷纳夫人的投射是基于她母亲的形象。而德瑞纳太太总觉得连是她的孩子。虽然他们事实上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的潜意识中有一种恋母情结,导致了对乱伦的恐惧。尤其是当德·雷纳夫人的孩子突然生病时,他们突然感到了乱伦会受到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娶其母”的结果,于连不得不四处逃亡,就像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上帝指令的履行而逃到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关系即将达到高潮时,德·雷纳夫人介入了。虽然她很难做到母子关系,但嫉妒心绝不允许她把莲推向其他女人的怀抱,于是她采取了最卑鄙的手段,写信举报莲,使莲失败。朱利安非常生气。表面上看,德·雷纳夫人的出现毁了他即将到来的锦绣前程。事实上,朱利安前途的毁灭意味着他将回到德·雷纳夫人身边。当朱利安意识到“娶他妈”的结局将不可逆转时,他不得不射杀德·雷纳夫人。对德·雷纳夫人的不成功暗杀宣告了于连逃跑的失败和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连其实是怕德·丽娜夫人真的死了。他处在爱与恐惧的冲突中。当他得知德·瑞娜夫人没有死的时候,他首先惊讶的是他爱的人没有死,而他所担心的和母亲结婚的结果,最终也是必然的。于是连考虑,既然德瑞纳夫人杀不死,那他只好自杀了。所以当法院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了任何可能的求生要求,甚至承认法院的判决是“公正的”。

逃跑

我没有幻想。死亡在等着我。这是公正的。我应该试着杀死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雷纳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残忍且有预谋。

.....结束前,于连回来大谈他的预谋,他的后悔,他对德·雷纳夫人的尊重和他在那些更幸福的日子里儿子般的无限爱...

这是朱利安对德·雷纳夫人恋情的真实告白。朱利安对判决公正性的看法不再是法律上的,而是道德上的。甚至只能选择死亡,这是他最后一次逃离乱伦。

理想与现实

仔细比较司汤达的一生和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和政治生活与于连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朱利安这一形象不仅表达了作者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欲望,也反映了他一生中多次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娜夫人之间的美好爱情,他表达了自己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的壮烈牺牲,他完成了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在法庭上的精彩发言,则是作者一生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朱利安的整个人生经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朱利安对社会的理解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如此精彩的带有政治观点的演讲更像是司汤达本人而不是朱利安。可以说,整部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

复杂的性格特征

小说中,德·雷纳市长想请朱利安去他家当家庭教师。朱利安的父亲老索哈尔在工资、食物、衣服和住房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市长讨价还价。老索哈尔只在乎一件事——钱,但朱利安在乎的是他会和谁一起吃饭,是主人还是仆人。也就是说,如果你和你的主人一起吃饭,他可以去。他的自尊心隐藏着严重的自卑。因为出身卑微,自卑心理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的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双轨,就是瞬间的自卑立刻激起了自尊的反抗。如果这种抵抗满足于某种胜利,双轨循环就结束了。但是然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自卑,他会激起一种自尊的反抗,然后他会得到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比如有一天在花园里喝茶的时候,晚上天有点黑。莲不小心碰到了德·瑞娜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抽回。对于一个淑女来说,这是修养使然。然而,于连立刻产生了一个想法:德·雷纳夫人看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就立刻缩了回去。这样的自卑变成了自尊的反抗,他想:“反正我会牵着她的手。”经过激烈而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抓住了德·雷纳夫人的手。他们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那天晚上,德·雷纳夫人非常激动,觉得自己的生活翻开了新的一页,甜蜜的爱情到来了。甚至只是感到一种胜利,感到一种胜利的满足感,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丽娜夫人完全不同。

疑惑和矛盾

毋庸置疑,《红与黑》是一部充满魅力的作品。西方研究司汤达的作品数量与中国研究《红楼梦》的数量相当。的确,作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展现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各派之间深远的斗争和矛盾。黑粉,贵族,大小资产阶级,教会人士,一个个出现,潜伏在表面下的权力之争,刻画了当时整个社会的腐朽与虚伪。在我看来,《红与黑》之所以如此经久不衰,不仅仅是这部作品所体现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我记得蓝迪老师曾经说过,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和一部记录社会的高层次的文献是很不一样的,文学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记录。我觉得正是《红与黑》主角朱利安的思想和行为充满了无限的矛盾和反差,足以让每一个读者目瞪口呆却又如痴如醉,足以让每一个研究者分析千百遍。

倾向

从中读一段,我们不难看出连是极其细腻和敏感的。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于连曾因出色地背诵《拉丁盟约》而赢得了德·雷纳家族的注意,并以其英俊的外表和年轻的自尊打动了德·雷纳夫人的心。甚至出于一种奇怪的自尊和必须证明什么的心理,看着她,仿佛她是一个敌人,他正要上前和她决斗...

就是这样,这个怪异的朱利安牢牢抓住了读者的心。朱利安的敏感、细腻、倔强是与生俱来的,也有过人的记忆力,而他的傲慢、自尊、崇拜力则是后天环境赋予的。朱利安真的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他的心目中,尊严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可以放弃他可以轻易得到的钱,因为他需要的是别人的尊重。但他的理想和对“自尊”的追求最终让他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