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团简介

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浙江有76个专业越剧团。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区外,全国各地都有专业剧团。据初步统计,大约有280人。业余剧团数以千计,不胜枚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浙江有28个越剧团。一些有影响的剧团,如Xi、兰州、重庆、南昌等也已被取消。其他名存实亡,国有专业院团仅剩35个左右。而民间专业剧团却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难以计数。1906以来,越剧由说唱艺术演变为戏曲,剧目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由原来的唱本节目转为戏曲表演,如赖婚、明珠塔、双金花、懒嫂子、箍桶等。其次是从兄弟俩的剧里移植过来的,比如二狮,仁义缘,沉香范等。、出自徽州班、粉妆楼、梅花街等剧种、出自东阳班(吴剧)、出自紫云班(邵剧)(3)根据宣卷、歌本、民间传说等故事编成,如《玉簪》、《龙扇》、《烧骨》等。越剧前期主要活动在浙江城乡。从1917开始,大部分都演过以上三种剧。1920以后,越剧进入越剧时期,出现了很多新剧,如《方》、《七美图》、《天上雨花》等。,并从上海京剧中学习了一些剧目,如《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帝兴国上南洋》、《红鬃猛马》等。

剧目风格上,小曲类多为全剧,有时会在剧前加一段《铁箍桶》之类的生活剧。1917从13年5月到6月8日,小哥班第一次走进上海,以连续剧的形式演出了几部剧,比如《龙凤锁》《七美图》1到3本3场。从此,莲台戏成为越剧时期常见的剧目。最长的连台戏《薛东征》、《汉光武帝复兴南阳》多达30部,可连续演出30场。剧目轮换频繁,通常一出戏只演一出戏,所有演出都是“路头戏”(后称“幕戏”,即演出前由场主给演员讲故事,然后演员上台即兴表演)。一些经常演出的剧目成为一些著名艺人的拿手好戏,有些剧目有相对固定的歌词,被同行沿用,被称为“肉戏”。总之,既没有台词完整的剧本,也没有专职编剧。

1938年,女子越剧在上海崛起。为了吸引观众,著名女演员首先从《大公报》聘请了一位从事文明戏剧的记者来撰写新剧,如花木兰、、和史。但这些新剧目并没有全部的台词,只有一些沉重的场景有歌词和诵经,其余的还是需要演员在舞台上即兴发挥。

1938 65438+2月8-9日,姚水娟在天香剧院上演《花木兰》时,在报纸广告上刊登了“编剧”字样。这是报纸广告上越剧专职编剧签名的开头。

1942年,袁雪芬创办的“新越剧”吸收业余戏曲家,组建“戏剧部”,建立剧目导演体系,使用完整剧本。1942 65438+2月8日,袁雪芬《断肠人》改编自陆游写的《钗头凤》故事。这是袁雪芬改革越剧后,第一部有完整唱念台词的话剧。此后,所有参与越剧改革的剧团都这样做了。在1942年冬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新越剧”时期,各越剧团编演了上百部新剧,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不仅有反映古代风貌的古装剧,还有反映现代生活的清洁剧、时装剧,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假面剧、复古剧。材料不仅改编自中国古典文学,还改编自外国戏剧和小说。从类别上看,既有宫廷历史剧和家庭伦理剧,也有神话传说剧和社会言情剧,如《费翔》、《祥林嫂》、《石达开》、《山河流芳》、《太平天国》、《大漠王子》、《浪子》、《山河恋》等。,都是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剧改革方针指导下,从解放初期到1966“文革”前,越剧在剧目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玉簪记》、《潘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神探》、《追鱼》、《上海滩打金枝》。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根据史料新编或改编的历史剧《屈原》、《皇帝泽天》,根据外国戏剧改编的《春香传》等。

在浙江,由于早期的男女合拍和对现代戏的重视,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如《五个姑娘》、《一个争孩子的故事》、《山花烂漫》、《诗阁》、《杨》、《血泪》、《金沙江》等。古装剧的创作、编曲、改编也不少,如《胭脂》、《相思之地泪》、《灰兰吉的故事》、《祠堂里的母亲》等。据外国文艺,有沈清专。还移植改编了一批兄弟剧、话剧的优秀剧目。

其他省市,如南京的《刘一传蜀》、《南关曹》,武汉的《毛子沛·龚闯》,天津的《云中绣花鞋》、《文成公主》,安的《红梅阁》和《状元十几》,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剧目。

“文革”后戏剧创作开拓创新,突破了传统戏曲无法表现领袖的禁区。上海粤剧院、南京粤剧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创作了《忠魂之歌》、《三月春潮》、《报童之歌》、《广州鲁迅》等探索性话剧,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领袖和伟大的舞台人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中央到各省市,戏剧节、艺术节、剧目、演出频繁举行。比如浙江建立了一年一度的创作年会和两年一度的戏剧节。在这些活动中,设立了剧本创作奖,鼓励创作,同时也有编剧努力振兴越剧,因此这一时期新剧数量空前增加。如浙江的古装剧有《五女献寿》、《汉宫怨》、《唐伯虎投宿》、《金宫拒嫁》、《红绫错》、《Xi石断索》、《梨花恋》等。现当代话剧有《刀会》、《强者之歌》、《再婚》、《乔峰》、《金凤》、《银燕》等。上海有《中国皇后》《光绪皇帝》《热血留宫》等历史剧。南京有《莫愁女》之类的古装剧。65438年至0997年,温州“南戏新系列工程”成效显著,向社会推出了《柴静的故事》、《Xi马桥》等一批名剧。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一批优秀的绍兴电视剧如《秋瑾》、《天之骄子》、《汉武之恋》、《正义女神》、《沙漠王子》等不断被创作生产出来。

解放后,改编和新编的戏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在中国歌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

越剧从1906诞生到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多个剧目,虽然也有一些一剧多的情况,但剧目还是很可观的。精选360余部传世和新创作的代表性剧目。截至2006年,越剧已有大量剧目,其中影响较大且经常上演的剧目如下: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玉簪,追鱼,神探,明珠塔,刘一传,五女祝寿,沙漠王子,潘夫索夫,求妻,九斤姑娘,山恋,玉堂春。误打误撞,花中君子,中国皇后,三顾,金宫拒嫁,孔雀东南飞,虎王抢亲,穆挂帅,陆游与唐婉,狸猫换王侯,归家等等。

《中国越剧大典》收录了375个优秀代表剧目。

具体名单请进入“中国越剧大典”词条参考《名剧卷》。(小歌班)四大名学生:、、金雪芳、费(小歌班)、王永春、张、张、支(小歌班)、四大丑角:马阿顺、张瑞凤、金瑞淼、谢子云(小歌班)、四大老学生:马朝水、楼田弘、童正初、金晓邦(小歌班)小丹桂(早期女子越剧)四大名学生之一:涂杏花(文学小生)、李艳芳、朱素娥、魏素云(早期女子 姚月明(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后赵瑞华、王兴华、姚水娟、肖丹桂、袁雪芬(早期女子越剧)、越剧皇帝(现场宋武、现场)。 萧丹桂、、傅全祥、徐玉兰、朱水昭、、、、吴、、、尚、吴萧楼、浙江省越剧青年学员五人(浙江青年学员五人)、陈佩青(浙江陈派创始人)、金宝华、陈淑君(越剧第一任正式学员)、魏少秋、王少楼(浙南小樊瑞娟)、杨惠月、舒金霞、王行娟、陈雪萍、朱小平、台湾省越剧皇后、 、以及吴艳利、朱凤青新越剧十姐妹(越女金奖)张琳、吴群、杨婷娜、李小文、王青、盛叔阳、李璐彦、陈丽宇、张以庆、董建红注:以上称谓为戏迷和报纸在不同时期使用。

据中国越剧大典统计,包括越剧流派创始人在内,全国越剧名人多达708人。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越剧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和成就。

具体名单请进入“中国越剧大典”词条,查阅“名人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