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总会死?

在一部外国小说《人人都在死去》中,书中的主人公雷蒙德·福斯卡因为意外得到了一颗长生不老药而获得了不死之身。之后,他为所欲为,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死。但也因为他的不死,他失去了亲人、朋友和爱情。久而久之,他厌倦了这种生活,觉得很孤独。所以他想再死一次,但是他做不到。最后的结果还是挺难过的:他一个人走在沙漠里寻找死胡同。不是吗?如果你知道你不会死,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抽烟的人可以拼命抽烟,喝酒的人可以毫无节制地喝酒,放荡的人可以纵情于淫欲、淫欲、无知、颓废和...如果没有死亡,一切都将不再重要,理想与追求,爱情与婚姻,快乐与痛苦,幸福与悲伤。草会枯萎,花会凋谢,每个生命都有尽头。然而,当花凋谢时,它们会再次绽放;当草死了,它会再次繁荣。而我们爱的人走了,却再也回不来了。逝者已久,生者常悲,忍不住表达悲伤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我们明白衰老就像涨潮和退潮一样自然,生死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命运,也许我们会更加豁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死亡。海德格尔说:人应该活到死。因为每个人注定的结局都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以人必须面对死亡的结局才能活着。只有理解死亡,才能理解生命;只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正确对待死亡。这种“生到死”的哲学,可以看作是抱着大开悟的客观现实心态活着。这就是西方的生死观。庄周视浮生为梦,认为人生如梦。他以一种洒脱的方式把死亡当成一场梦,还能“化腐朽为神奇”,把一场恐怖的死亡彻底变成一件光明美好的事情。“生不足以喜,死不足以悲”,然后你就知道这个大梦了!这种思维,这种胸怀,真的是落后于历代的人啊!即使庄子的妻子去世后,他还能唱歌。“有生必有死,迟早是致命的。”“死法是什么?”陶渊明也是豁达的。把身体托付给自然,还给自然,把它变成山脚下的一堆黄土。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对于这种命运,谁也无能为力。“我哀悼我生命中的那一刻,也钦佩长江的无限。”人生苦短,岁月易逝。正是因为死亡,我们才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时刻感受到生命终结的压迫,才会因为死亡而珍惜生命的每一刻。知道死亡就站在路的尽头,用复杂的眼神看着我们,会迫使我们去追求更多,付出更多的努力,让这稍纵即逝的时光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善待一切,让人们的生活充满希望和梦想,包括爱,恨,微笑和眼泪。路有尽头才会有走完的决心和勇气;而那条永无止境的路,我想再坚强勇敢的人也不敢尝试。即使努力了,也没有尽头,那么行走也就失去了意义。是死亡让一切对我们来说变得有意义和珍贵。所以,死是宝贵的!最后,福斯卡终于明白,永生是来自上帝的最大惩罚,而这种惩罚是没有尽头的。我想起了另一个笑话。据说古代有一个名叫王远美的人。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聚会,其中一个客人吹嘘自己最擅长占卜,于是其他人争先恐后地请这个人为自己占卜。王远美听腻了,冷冷地说:“我会占卜,不用像他那么费心。”大家都争着问他算。王远美指着每个人说:“我已经决定,这里的每个人将来都会死。”似乎每个人都要死去,这是上帝最初的安排,也是最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