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讲的是一群数学天才去赌场赢钱。你知道这个名字吗?
这是一个视智慧为美德的故事,围绕麻省理工学院的六名高材生展开,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件:这六名学生在一名数学教授的指导下,前往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通过21张卡片卷走了接近天文数字的数百万美元,从而使自己陷入危机。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四学生,本·坎贝尔自然想去更高的学府深造,而且他真的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了...然而高达30万美元的昂贵学费却让他望尘莫及,因为现在他只能在周末去一家男装店打工,工资也只有每小时8美元。至于他寡居的母亲,也提供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继续上学的愿望只能靠拿奖学金来实现,但对于这个一流的学校来说,其他竞争对手都不是省油的灯。本一时左右为难。
这时,数学教授米基·罗莎(Mickey Rosa)看中了本的聪明头脑,决定加入他组织的高度机密、高风险的赌博集团。除了本,还有另外五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包括一名高智商的美女和两名亚洲学生...米奇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玩牌方案,通过“算牌”可以玩到21。而这些人,他们也迅速成为了赌场的眼中钉,同时任命了压力之下的安全顾问科尔·威廉姆斯,对米奇展开反击。
幕后制作:
真实的人和事
《赢了21》改编自本·莫兹里奇的畅销小说《拆房子》,讲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几个学生在一个臭名昭著的教授的指导下,练就了一种“记牌”的天赋。有了这个,他们在拉斯维加斯赌场的21扑克桌上卷走了数百万美元...当然,对于拉斯维加斯这个机会的天堂来说,这些学生并不是第一次在赌场周围玩耍,而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一种非常复杂且有利可图的独特方法,只有这样的经历才能足以写成一部小说,因为莫兹里奇想要记录的是事件本身自始至终的荣耀。出于良好的保护欲,莫兹里奇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更改了这些亚裔学生的名字——但在改编成电影后,电影制作人选择了英国演员吉姆·斯特奇(Jim Sturges)来扮演这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传奇人物,这个名字也变得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超人的女友凯特·博斯沃思(Kate bosworth)饰演“21点”组的另一名成员,我喜欢的女孩吉尔·泰勒(jill taylor)。没有她的引诱,我可能不知道该不该加入这个听起来不太“道德”的赌博群。自然是出于对市场前景的考虑,把所有的主角都限定在白人身上。观影者希望电影能吸引最大的观众,但这自然会引起亚洲影迷的不满。同样的原因,改编故事的时间往前推了10-15年,也就是90年代。
该片的制片人达纳·布努内蒂亲口承认,改编后的剧本确实根据原著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布鲁内蒂从《美国丽人》开始就和凯文·斯派西·福勒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他表示初衷是为了让电影更具娱乐性。同时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口味...但这些修改并不都是在推动故事的发展方向,可能过于急于将平面的文字与电影的元素进行加工,反而错过了一个做出有风格、有气度的好作品的机会。
看看导演罗伯特·路克蒂克,他能给电影带来的正面影响少得可怜。而且,他拍摄时过于依赖灯光营造的效果。比如波士顿和拉斯维加斯这两个城市的特色,仅仅靠明暗对比就能表现出来吗?至于一组从直升机上俯瞰拉斯维加斯和灯火通明的赌场的全景图,并没有营造出本该起到的刺激和悬疑效果。最糟糕的是,影片从头到尾充满了混乱,只有浮华,没有内容。
除了特效总监格雷·马歇尔运用精湛的数字技术为21的桌子创造了一个炫目、奇幻、精彩的卡牌技巧,但在其他方面的衔接稍有欠缺...在改编的过程中,彼得·斯坦福德和阿兰·里布两位编剧,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描述和塑造故事中的人物,给了人物一个不该有的沉重负担——比如凯特·博斯沃思天生的冷漠,一个人支撑不了大局。好在kevinspacey fowler自始至终都在大银幕上疯狂折腾,包括站在他对立面的劳伦斯·菲什伯恩,也提供了一个可信度相对较高的威胁。
赌博电影的回归
回顾赌片的发展,其实崎岖难定。既有《骗中骗》等闹得沸沸扬扬的优秀作品,也有类似《赌王》《曼哈尼》等小众片,但至少可以验证一个事实,这种纯类型片是最容易探索的故事题材,就像青春片、恐怖片一样。总是离开这张桌子去那张桌子,赌注是不同的...或许正因为如此,看着像坐过山车一样的输赢心理落差,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片中人物会有如此紧张的情绪变化。
另一方面,“赢21分”除了名字与赌博中的一种玩牌方式有关之外,似乎有点用词不当。严格来说,《赢了21》应该是赌博和浪漫喜剧的结合,给人的感觉是一群21左右的年轻人奉献的一部没什么技术含量的青春片。在导演了《怪兽婆婆》、《偶像的约会》和《金发碧眼》的罗伯特·路克蒂克手中,他们是愚蠢、滑稽和怪异的。虽然出自真实故事,但改编的电影已经下定决心不在故事所依赖的数字计算上浪费太多脑细胞,而且总是一笔带过——Luctik忘记了数字是原著小说的基础。当影片发展到21扑克桌时,剪辑人员迅速将画面拼接,本意不是为了展现赌徒的牌技,却适得其反,让观众连桌上的牌都看不清楚。
对于这样一部有数学理论支撑的电影来说,结局更是令人愤怒:这些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居然通过打赌,把自己略逊一筹的一面变成了占优的一面...编剧彼得·斯坦菲尔德(Peter stanfield)和艾伦·里布(Allen Rib)似乎有一种错觉,让他们相信原著小说中的次要情节比主线重要得多,以至于他们有一大堆无聊又容易分散注意力的鸡肋。
也许你会误以为影片中会有一两个火爆的动作场面。不幸的是,你会再次失望...《赢了21》虽然有很多年轻的面孔,但缺乏相应的活力,又因为过于冗长缓慢的故事进程,成功地让观众感到困倦和迷茫。影片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数学基础,故事盲点太多,线索太多,难免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影片中讲述的赌博相关的故事,有足够的资本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但到了好莱坞,只是给它增加了一份爱,科尔和米奇之间有了敌意——可惜,这并没有转移动作场面的缺失。
1998由约翰·达尔执导,马特·达蒙和爱德华·诺顿联袂主演的《赌王》最终以北美2300万美元的骄人票房收官,而《赢了21分》的票房在短短三天内已经超越了这个数字。赌片的回归,一定会让21分甚至扑克牌重新进入人们的娱乐,因为有调查数字显示,进入电影院的人大多在25岁以下,而且大部分是男性。
其实回顾过去的数据,赌博片对票房的杀伤力并没有现在这么大。例如,2005年秋季上映的由阿尔·帕西诺和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赛马电影《爱与欲望》票房不超过2300万美元。去年,由艾瑞克·巴纳和德鲁·巴里摩尔表演的《幸运儿》就没这么幸运了。它仅仅以570万美元的票房结束了第一周...所以,拿下票房榜首21分的势头,一定会引起好莱坞赌博片的新一波“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