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提到了芭芭拉少校,这是谁的作品?

作者:萧伯纳

芭芭拉少校以救世军为主题,反映了贫富不平等、劳资冲突等尖锐的社会问题。这部喜剧的主人公芭芭拉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也是救世军的一名少校。她相信宗教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女儿,她的理想是拯救救世军中穷人的灵魂。救世军慈善机构需要钱。由于资金短缺,芭芭拉的救世军收容所面临困境。芭芭拉的父亲安德里亚舍夫是一名军火商。他因个人目的参观收容所时当场捐了5000英镑。芭芭拉最初说服救世军,他们不会接受父亲的钱。她和父亲的冲突,是经济和信仰的冲突,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芭芭拉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要了这笔钱。安德烈耶夫走后,人们感谢他的好意。芭芭拉幻想破灭,痛苦地摘下救世军的衣领,别在父亲的衣领上。当安德谢夫试图买通救世军时,她终于屈服了,相信拯救穷人的是“威士忌大王”博吉尔和军火商。如果她离开了父亲,她就是“离开了生活”。芭芭拉的转变虽然很突然,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芭芭拉的精神苦恼也表达了一些与上层社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年轻知识分子的苦恼。

军火商安德里亚舍夫在剧中占据中心位置。他厚颜无耻,贪得无厌,认为金钱就是一切。他声称买卖是他的哲学,利润是他的宗教信仰,金钱和火药是他的宗教基础。他自己是国家和政府,是真正的统治者。国家只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机器。他认为贫穷是最大的罪恶,要消除贫穷,我们需要尽可能多赚钱。然而,他的《死亡工厂》无疑揭示了资本主义财富的本质。

芭芭拉的情人兼诗人科森斯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曾经批评过军火大王。为了追求芭芭拉,我加入了救世军。他是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因为害怕被歧视,隐藏了自己的身份。时机一到,他抛弃理想,公开身份,同意做安德烈耶夫的助手,成为“死亡工厂”的继承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钱的腐蚀力。

芭芭拉少校不仅抨击了社会贫富悬殊等丑恶现象,还揭露了资本家培养工人和贵族的阴险用心。资本家在工厂里建立了等级制度来分化和瓦解劳动力。安德舍夫买下救世军只是为了用各种慈善措施来缓解工人们日益增长的不满情绪。彼得·雪莱在剧本中是一个正面形象。虽然他被解雇了,因此流落街头,但他仍然保持着他的正直。

萧伯纳在剧本结尾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明确反对贫富不平等,揭露资产阶级慈善事业和议会制度的本质,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