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小说2015表达了什么思想?
王小波先生的中篇小说《2015》,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我的小哥哥是个画家,他画的画谁都看不懂。别人问他,他自己也说不清,所以他的画师执照被吊销了。但他还是偷了画,因此多次被派出所逮捕拘留。后来干脆被艺术学院关了起来,类似于当年的“五七干校”,专门关押改造知识分子。作坊里,其他人都改造过了,我的小哥哥还固执己见,偷画。在这里,他认识了我姑姑,一个管教干部。我阿姨不懂画画,但是看到我小哥哥的画就有性冲动,甚至达到高潮,所以两个人在一起缠绵,但是他们的爱情还是有一定的障碍。每次他们发生关系,我小哥哥都要像汇报一样请示。之后因为小舅无望,“政府”还是“官方”,小舅被送到条件更差的盐碱地改造,舅妈也跟着。但还是不行,只好放了他。“政府”要求,只要我的小哥哥不画了,如果非要画,就按照政府的标准画,甚至可以发给他画师执照。但小哥哥还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政府”还在收拾他。他只能半死不活的活着,生活很无聊。我小弟的画一般都是卖给一个像间谍一样的日本人。日本人在巴黎举办了一个W2(也就是我的小弟弟)展览,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是我的小弟弟并不知道这一切。日本人喜欢我弟弟的画,但和我阿姨相反,因为他喜欢我弟弟。他有很多情人,巴西人,非洲人,欧洲人,他的形象完全是我小哥哥的翻版。当他和他的情人来到中国时,警察总是会把我的小弟弟误认为是从艺术学校逃出来的。他是一名逃犯,将被逮捕并接受严格审查。这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后来日本人没来中国。
显然,仅凭这样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王小波想表达什么了。自然,他的观点和他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完全一致的。小说里的小哥哥就是小品里的猪,他不想被别人套,他想掌控自己的命运。然而,现实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他人决定的。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民族,这个问题越来越明显和突出,甚至被夸大了。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乐趣有几个方面,一是爱异性,二是追求乐趣,三是爱智慧。这部小说自然是在宣扬自己的观点。虽然,王小波在小说的最后写道,“今年是2015,我是作家。我还在思考艺术的真谛,到底是什么?”这部小说看似在探讨“艺术的真谛”,但从整篇文章来看,他是在问一个哲学命题,他的大部分小说都在做深度思考,这部也不例外。
王小波花了四万多字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把整个故事拆开来,一点一点地描述,就像画一幅油画,一层一层地加油画颜料,所以小说的结构很别致,很苍劲,很紧凑。王小波曾经说过,他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那是“幽闭小说”。我同意他的观点。毕竟看小说要让人觉得美好和快乐。如果看小说让人觉得苦,觉得累,那不是好事。
王小波有这样的本事。他的小说内容压抑而苦涩,但在表现手法上,却轻松愉快,给读者以无限的快感。中国很少有作家能做到这一点。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我的一个朋友说,如果王小波英年早逝,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很大。我不在乎他能不能得奖,但我认为,我们理论界讨论的应该是王小波的小说,而不是他的杂文,因为我们一旦谈到王小波,只会觉得他的杂文好,而忽略了他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但在我看来,王小波是不折不扣的小说大师,他的杂文不过是他游戏文字里的小把戏。对于这样的作家,如果我们现在置之不理,然后让我们的后代在把他挖出来之前写文学史,那我们就太丢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