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望族”浅析
前一段,人们谈到“寒门无贵子”的问题。先不说议题的对与否,单说“寒门”二字,很多人是有误解的。另外我们推崇某某人时,爱用“系出名门“、”出身望族”之类。前面说“寒门”,名不副实;后面称“望族”,有阿谀之嫌,皆不可取。那么“寒门”和“望族"究竟何意,笔者不揣鄙陋,姑且浅论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门阀集团、贵族世家,称为士族。他们世代簪缨,名望极大,所以又称名门望族。相对应的是庶族,因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劣于那些高门士族,又称“寒门“、“寒族”。
“寒门”,历史上指的是不太显贵的庶族,贵族中的中小地主。它是相对于那些高门士族而言的,绝对不是现在说的贫寒之家。我们提到高考时,说的寒门子弟,其实是一种借指。至于发生误解,极有可能和元代高明的《琵琶记》中的一句词有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寒窗加上寒门,以为是家徒四壁、寒风透窗、揭不开锅的人家,大错特错。
望族,特指那些历史久远且声望很高的世家。要么世代官僚、显贵;要么耕读传家,人才鼎盛。一般的书香门第,称不上望族。如民国三大望族,钱氏,钱学森一族;陈氏,陈宝箴一族;冯氏,冯友兰一族。有名望,有大贡献,方评为名门望族,而常说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却称不上望族。
历史上的士族和庶族有很大的区别:一是政治上,士族享有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二是经济上,士族有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三是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四是,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的文官职位。
士族,他们世代为官,显赫一时,甚至数百年。如东晋的王、谢、桓、庾(另一说王、谢、袁、萧)。尤其琅琊王氏,因有扶持之功,把持朝政大权,形成“王与马***天下”的局面。司马睿封王氏为“第一望族”,后人称之“神州第一望”。唐诗人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足见两大豪门名望之高。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压山东豪门(指中原的士族大家),曾修改《士族氏》。李氏虽为皇族,但仍盖不住当时排名第一的清河崔氏,李世民很郁闷,发扬皇权,生生把人家崔氏挪到第三位。另外晚唐唐文宗想把公主嫁给山东的豪门世家,结果遭到人家拒绝。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皇帝的脸也掉地上了,说明当时的豪门实力多么强大。
且看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名门望族。首先是十大名门望族: 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温氏。又称“五姓七望”,都是绵延数百上千年的家族。有的虽未排上这前十名,但实力惊人。如山西闻喜的裴氏,现在号称“宰相村”。两千多年来,出过59位宰相、59位将军、55位尚书;兰陵萧氏,南齐、南梁的创立者,出了21个皇帝,30多位宰相,唐时又出了10多位宰相;另外京兆的韦氏、吴郡的顾氏、陆氏,河南的窦氏等等,都是很有名望的大家族。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的袁绍,四世三公;曹操的主薄杨修就是弘农杨氏;唐中宗的皇后韦氏,就是来自京兆的韦氏,韦后野心大,差点当第二个武则天。
而庶族,他们虽然有自己的经济,有的甚至很富有,但由于门阀的关系,没有进到士族那个圈里,就只能做小官或士族不愿做的武职。他们改变命运的途经有三:科举登第;和皇族联姻;大浪淘沙,等着士族衰落。在门阀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把持朝纲,占据重要职位,而下层的中小职位被庶族囊括。但也不是所有的士族就能当大官。大家熟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其祖父为东晋名将陶侃,本属于士族,但后来没落了,所以我们的陶靖节先生,只能做七品县令,一生五仕五隐,最终成为“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
庶族,”寒门”的翻身仗是在唐初。有以下因素:一是李世民、武则天时代有意打压山东士族,这体现在修改《士族氏》和《姓氏录》上;二是开科取士,让有知识、有能力的庶族,寒门子弟有机会鱼跃龙门,参加到上层统治与管理上来。这是革命性的,大大提高了庶族的地位,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几百年的晦气一扫而光。三是自然规律,有盛必有衰,高门士族,数百年风化日蚀,已经不复当年风貌,尽多膏粱纨绔子弟,一无所用。所以自唐宋以后,追求“唯有读书高”的寒门子弟逐渐占据了朝堂,像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通过考进士走出家乡,实现了他们“显父母、扬名声、光于前、裕于后”的宏大抱负。
古语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有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是无情的刷子,也是严正的评判官。无论多么尊贵的血统、多么不可一世的家族,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被历史的风尘湮没掉。“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落得断壁残垣、横生幽草,狐兔之穴,一任后人唏嘘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