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文豪

唐宋八大家,每个人学生时代都逃不过去的几个人,不会有学生没被那些复杂难懂的文章折磨过。

但是这八个人中却有一个,他的文章没有被收录在教材中,在课堂上老师对于他的介绍也很少,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会想不起他,往往是说出了七个人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第八个人是谁。特别记下来了,也不清楚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他就是曾巩,唐宋八大家中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位。

明初朱右将上面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汇集成册,因为苏轼。苏洵。苏辙同为一家,所以是《八先生文集》,这八人被并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明中期唐顺之又编纂了《文编》,仅选了这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一篇也无,这又为这八人捆绑和流传起了不小的作用。之后不久,唐顺之的推崇者茅坤根据在自己偶像《文编》的基础上加入朱右和自己的想法,重新编选了八家的文章,成书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由此才固定并流传开来。

同时期的除了八大家的说法之外,还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四人,并称的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曾巩和这些大名鼎鼎的文豪都是一个水平等级的,也是属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物,那为什么他的存在在现在这么弱呢?

曾巩,字子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家世显赫,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都是北宋名臣,曾巩从小就是按照一个标准的儒家所说的"君子"来培养的,当然他也不负众望。曾巩本身就十分聪明,记忆力超群,再加上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优秀的家庭环境熏陶,还在幼时就能脱口背诵诗书,十二岁就能做文章,而且还很有水平。尝试写作《六论》几乎是提笔立成,而且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惊叹于他的才华。

北宋景祐四年(1037),十八岁的曾巩跟随父亲上京,在京城他因为文章而结识了王安石,并结为了挚友。之后不久投入欧阳修门下,他非常照顾自己的朋友,积极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两年后仅仅二十岁的他就进入了太学,写下文章《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并献《时务策》。

因为这些文章,他逐渐在京城也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并且扩大了交际圈子。与杜衍、范仲淹等这些已经小有名气的人都有书信来往,他们还时不时会聚在一起议论时政,互相探讨为人处世的问题,表明自己的理想,或者是互相商量将自己新的文章分享出去。

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这几位天之骄子推心置腹,相互促进,马上就名扬天下。不过当其他的伙伴都中举入仕后,曾巩却因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而屡试不第。这段时间曾巩也非常苦恼。

庆历七年(1047),他的父亲去世,不得已他只好辍学回归家乡,侍奉继母。他一直都非常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们相处也十分和谐。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他也毫无怨言无微不至的侍奉继母,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这一磋磨就是十年,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十年来从未松懈的曾巩抓住这次机会,进士及第,他被委任为太平州司法参军,由此真正进入了官场。虽然是个刚刚入仕的新人,但能力不凡,仅仅是在太平州这一个地方,他就因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天下闻名。

北宋熙宁五年(1072)后,他转任齐州太守,当地有一周姓的大族,仗着是一方豪族为祸乡里。百姓们深受其害,告上官府也没用,官府根本不敢管,久而久之这豪族愈加蛮横,百姓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

曾巩到任后听说这一情况,毫不犹豫九江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杀鸡儆猴,整个周家都不敢再造次,百姓也十分欣喜。